APP下载

从肝论治目系疾病

2020-02-16蒋鹏飞彭清华1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肝论方用神经炎

蒋鹏飞,彭 俊,彭清华1,*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3.中医药防治眼耳鼻咽喉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208)

《黄帝内经》曰:“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受血而能视”。人体以气血为本,而肝有疏泄无形之气与贮藏有形之血的功能。《内经》云:“气属阳、血属阴。”《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体阴而用阳。《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在十二经脉中只有厥阴肝经是本经直接上连目系的,故临床上目系疾病多从肝论治。本文介绍了从肝论治目系疾病的理论基础,希望对眼科临床诊疗有一些帮助。

1 肝与目的生理病理关系

1.1 肝气与目

视功能(视力、视觉等)的正常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温煦、固摄、气化和营养等作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运动变化的动力。气来源于精,《黄帝内经》认为“精化气”,先天之精所化之气有元气和卫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有宗气、中气和营气。分布于眼底之气,属于“真气”。《审视瑶函》云:“真气者,即目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原阳也。”真气生于先天肾,来源于后天脾,出入升降于肺,疏泄调畅于肝,帅血贯行于心,推动着精血、津液灌注眼底组织。

肝能疏泄气机,肝气条达,气机舒畅,五脏气机升降有序,流通眼部组织。故眼底代谢正常,目中有神,神光敏锐。若肝疏不及,气机运行失畅,可见神光涣散,诸如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肝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气滞血缓,则形成气虚血郁,证见视乳头血管阻,血流不畅。肝主疏泄,疏泄不利,三焦水道通利失职,则见视乳头水肿,治宜疏肝利水。若肝疏泄太过,气机壅亢,郁而不畅,则头目胀痛,发生球后视神经炎等病,治宜疏肝解郁,方用加味逍遥饮、银公逍遥散等。若肝气怒逆,形成“气厥”,可见一过性暴盲、黑蒙等,治宜平肝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1.2 肝火与目

“肝寓相火”,故郁易从火化,“气有余便是火”,上潜头目,轻者为肝热,症见视乳头充血等,治宜清肝明目。若肝火伤津,证如视乳头充血或炎症,治宜清热生津,方用养阴清热汤,若热极生风,则筋脉拘急,目吊,视物变形,头目剧痛,治宜清肝熄风,方用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

1.3 肝血与目

“肝藏血”,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贮藏,人动则血运行于经脉,营养周身,“目得血而能视”。肝藏血与眼底病的关系有血虚、血热、血逆、血瘀等。肝血虚引起眼底病,常见有血虚亏少、血虚生热、血不养目等证候。肝血亏少,血不养目则目昏,睛枯、夜盲、雀目,病如视神经萎缩等,治宜滋补肝肾、通络解郁,方用四物五子丸加减。若血虚不润养于目,也可引起眼疲劳,治宜滋阴养血,方用滋阴养血和解汤。若血虚阴亏,阴虚火旺,证见口干、舌红、低热、盗汗、失眠等,多见于视神经炎、视盘血管炎等,治宜养阴补血,柔肝明目,方用丹栀地黄汤。肝血虚则阴不足,阴不能制阳,阳亢则为热,肝阳上亢可见目眩、目昏、视瞻昏渺,如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治宜滋阴平肝潜阳,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血不行散,郁滞不解,凝聚为瘀血条块,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郁而化热,成为郁热,则可灼烧目络,引起再次出血,治宜凉血散瘀,方用凉血散瘀汤加减。

2 目系疾病从肝论治

2.1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广泛损害,出现萎缩变性,以视功能损害和视神经乳头苍白为主要特征,是诸多内障眼病的最终结局。中医学称本病为“青盲”,《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中云:“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秘传眼科龙木论》认为小儿青盲的病机为“在母腹中受惊邪之气……渐渐失明,一眼先患,后乃相牵俱损。”已经认识到青盲与先天遗传有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对青盲的病因病机有详细的论述:“青盲: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是。乃玄府幽遂之源,郁遏不得法此灵明耳。其因有二,一曰神失,二曰胆涩。须讯其为病之始,若伤于七情,则伤于神;若伤于精血,则损于胆,皆不易治,而失神者尤难。”《古今医统·眼科》云:“此证因酒色太过,内伤肾气,不痛不痒,渐失其明,眼目俱不伤损,有似常人。只因一点肾气不充,故无所见。”现代医家多从肝论治视神经萎缩。

孙河教授认为肝郁致目失濡养是视神经萎缩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疏肝通窍,创制了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通窍明目Ⅰ号方,治疗视神经炎所致视神经萎缩的通窍明目Ⅱ号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所致的视神经萎缩的通窍明目Ⅲ号方,以及治疗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萎缩的通窍明目Ⅳ号方,上述方剂的共同点均为以疏肝为主[1]。张风梅教授认为肝郁脾虚是视神经萎缩的主要病机[2],在治疗上主张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创立了疏肝健脾明目汤(当归15 g、芍药15 g、柴胡10 g、茯苓15 g、白术10 g、香附12 g、川芎10 g、枳壳10 g、郁金10 g、党参10 g、鳖甲10 g、三七花15 g、薄荷10 g、甘草10 g)。以疏肝法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治疗60天后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显示波幅显著升高(P<0.05)[3]。

2.2 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是指视神经任何部位发生的炎症,临床表现为视力障碍、视野缺损,按病变损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本病起病较急,视力骤降甚至失明,属于中医学“暴盲”范畴。悲忧过度,或忿怒暴悖,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玄府不畅,肝经不调,神光发越壅滞而发本病。故《审视瑶函》在治疗上主张以丹栀逍遥散、柴胡参术汤之类以疏肝解郁。以疏肝解郁法治疗本病在临床上课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4-5]。陈宪民教授认为视神经炎应从肝论治,包括肝气、肝火、肝血、肝阴四个方面,治疗上多采用疏肝气、泻肝火、补肝血、益肝阴等方式[6]。彭清华教授认为视神经炎总与肝郁相关,将球后视神经炎分为3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血瘀型、肝郁阴虚型,分别予以逍遥散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舒肝解郁益阴汤加减治疗。

2.3 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又称Leber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家族遗传性对称性视神经萎缩,在视神经出现萎缩之前有视神经炎的表现。肾元亏虚,精血不足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肝火上扰或肝经郁热是促成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初起,多以清肝泻火、解郁活血治疗,病至后期以补肾益精为本,兼以疏肝解郁、活血明目。本病临床上分为3种证型:肝经邪火证,治宜清肝泻火,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经郁热证,治宜清肝解郁,以加味逍遥散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以四物五子丸加减治疗[8]。

3 结语

中医学将视神经称为“目系”,《医林改错》对目系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似:“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在治疗目系疾病时,当从肝论治,采用疏肝郁、泻肝火、补肝血、益肝阴等多种方式,可使患者肝气得疏,郁热得除,气血畅行,目系得养,视物复明。目系疾病与肝密切相关,本文仅介绍了部分目系疾病,尚不全面,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从肝论治各类目系疾病,为目系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肝论方用神经炎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视神经炎的悖论
从五脏病相关理论浅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体会
王荣在针灸歌赋指导下从肝论治喉源性咳嗽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针灸对不同损伤程度面神经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飞针刺入手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