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地质条件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2020-02-16吴丽
吴 丽
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32
在建设工程中,钻孔灌注桩作为主要的桩基施工形式,可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应用,尤其是在山区多变的地质中,常常出现斜面岩层等情况,当钻机施工中遇到斜面岩层时,便会增加施工难度,这时可采用钻孔灌注桩的方式克服困难。在应用过程中,应对桩基平面、钻进速度、清孔、混凝土灌注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从而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
1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本文以某工程采用钻孔灌注桩的方式进行斜面岩施工处理,穿透岩层时采用冲击钻的施工机械,具体的工艺如下。
1.1 准备阶段
在正式施工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应准备施工所用的设施、设备,如钻机、钻具等等,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优化布置。在钻孔技术应用时,充分发挥钻机的作用,工作人员还应对钻机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与地质参数相结合,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1.2 定位与安装
在灌注桩施工中,如若桩位不准确将会影响整体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操作者应准确定位钻孔中心,并采取合理手段对钻机进行安装。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钻杆位置,并用千斤顶将机架顶起后精准定位,坚持“四点一线”的原则,也就是钻杆、钻头、护筒与滑轮均处于同一条直线,使钻机的垂直度与规定相符合[1]。
1.3 埋设护筒
当钻孔较深时,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孔壁土在静水压力下会向孔内坍塌、甚至发生流砂现象,如若孔内水头相比地下水位较高,可促进孔内静水压力提升,对孔壁起到保护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护筒还可隔离地表水,保护地面孔口,将桩孔位置固定,使钻头的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采用厚度为3~5mm的钢板制作护筒,直径比桩径大20~30cm,护筒长度范围为1.5~2m,顶端高度超过地面0.3~0.5m。
1.4 泥浆制作
对于泥浆来说,主要成分包括水、黏土与各类添加剂,主要是浮悬钻渣。在应用中,可对钻头冷却处理,对钻具进行润滑,提高静水压力,避免坍孔现象产生。施工者应立足于工程实际情况,根据地层现状与施工要求,对泥浆粘稠度进行调整和控制。对于砂砾土层来说,泥浆性能应达到以下标准,即酸碱度为PH8~10,黏度为20~28s,相对密度为1.45r,失水量为18%,含砂率为4%~6%。
1.5 钻孔与清孔
开孔时,应低锤密击(锤度0.4~0.6m)。在护筒刃脚以下2m 范围内,采用小冲程1m 左右;强风化和中风化钙质板岩采用大冲程反复冲击,直至桩孔深度满足设计要求。进入斜面岩后,应立即回填片石至偏孔上方300~500 mm处,然后重新冲击成孔,直至保证桩孔垂直,孔深达到设计要求,对于变层处和易于发生偏斜的部位,应采用低锤轻击,间断冲击的办法穿过,以保持孔形良好。在清孔方面,应满足以下质量指标,孔底沉淀厚度为45~55cm,泥浆含砂率为4~8%,泥浆相对密度为1.15~1.25r,黏度为18~20s。
2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根据桩承载原理与质量通病,提出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桩基平面、钻进速度、清孔、混凝土灌注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2.1 桩基平面
在测量放样方面,施工之前认真阅读施工图与地质勘查资料,对施工作业指导书进行审批,由专业人员进行质量检查后才可开钻施工。当定位与保护孔口护筒形成后,对桩基平面进行三次复核,特别是单桩的桩基,对桩位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成孔方面,斜面岩地质下冲击钻孔过程中可能因回填土不密实、控制泥浆较重,导致泥浆护壁失败,出现坍孔情况。对此,应根据不均匀填料、土层情况等,对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当发现孤石后,及时调整钻头冲程与速度,以免钻进造成扩孔、坍孔或卡锥现象;当岩面不平,造成钻头倾斜,则要求复填。
2.2 钻进速度
钻进速度应根据斜面岩地质条件进行调整,以免桩身出现颈缩等质量问题。在钻进过程中,通过快速施工与合理的泥浆调配,形成泥浆护壁后,以免因渗水膨胀导致桩身缩颈病害产生。对于砂性地质来说,钻进速度应低于泥浆护壁形成速度,并适当缩短成孔时间,在成孔后立即开展后续工作,以免钻孔长期暴露空气中引发坍塌事故。
2.3 桩基清孔
2.3.1 泥浆比重控制
在成孔方面,孔内泥浆在循环的过程中,在孔壁上形成泥浆膜,可将钻孔中多个土层的空隙渗填密实,减少漏水概率。同时,还可延缓悬浮土粒沉降,便于沉渣处理。当泥浆浓度增加时,可为悬浮、护壁、清渣带来极大便利。但是,如若泥砂过稠,在成孔时很容易使冲锥被泥浆吸住,导致冲锥倾倒,出现卡锥情况。在灌注过程中,使浇筑阻力提升。根据土层情况对泥浆比例灵活调整,在清孔过程中再次调整泥浆比例,使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3.2 清孔处理孔底沉渣
在成孔完毕后进行首次清孔换浆,可使泥浆性能得以改善,在清孔结束后,对泥浆含砂率、泥浆比重、孔底沉渣厚度、胶体率等进行检查,检验合格后办理签证。在二次清孔时,对钢筋笼与混凝土导管进行安装,导管下放完毕后,距离孔底0.4m。通过二次清孔,要求桩底干净,确保孔底沉渣厚度低于50mm,待清孔完毕后浇灌混凝土,控制在1.5~3h 范围内,通常不可超过4h,否则需要重新清孔。
2.4 混凝土灌注
在混凝土初灌阶段,应将0.8~1.2m 的导管埋入混凝土中。在灌注阶段,派遣专人负责测量导管埋深。在混凝土不断上升后,适当提高或者拆卸导管,确保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下方2~3m 处,使该层面处于垂直顶升状态;在导管提升过程中,尽量不要触碰到钢筋笼,并采取措施避免其上浮。水下混凝土应连续灌注,并严格控制最终混凝土灌注量,在桩顶浮层去除后,应确保设计桩顶标高、混凝土质量符合标准。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钻孔施工难度增加,应积极引入钻孔灌注桩技术,科学把握准备阶段、埋设护管、泥浆制作、钻孔清孔各项工艺,从多个角度着手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使整体工程质量与效率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