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视角的软土地基中桩基的管控探析
2020-02-16吴享
吴 享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城市空间不断向沿江,沿海的区域扩张。而这些区域的建筑又较多位于软土地基上。这部分软土地基通常施工条件较差,承载力低,淤泥含水率高。
从设计之初的桩基选型到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比选,既要考虑施工周期、工程造价、施工质量等诸多因素,又要对现场出现的桩基问题(事故)作出科学的总结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方式。
1 工程实例
某工程由十几栋高层建筑组成,一层地下室。其中A 号楼,32 层住宅。以下为A 号楼的土层分布:
杂填土(约4m 厚):人工无压实堆填而成,色杂,稍湿-饱和,松散,主要以黏土、淤泥和少量建筑垃圾填成。
淤泥层(约16m~24m):深灰色,为冲淤积成因,饱和,流塑-软塑,干强度、韧性中等,有光泽反应。淤泥含水率为61.66%,承载力特征值40kPa。
全风化花岗岩层(约4m~6m),灰白色、灰黄色,岩芯呈砂土状,浸水易软化,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完整程度分类为极破碎。
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层(约2m~3m),灰白色、灰黄色,岩芯呈散体状。
碎块状强风化岗岩层(约1m~4m),灰黄色、褐黄色,岩芯呈碎块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中风化花岗岩层,灰白色、青灰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完整程度分类为破碎-较破碎。
基础采用锤击PHC800-AB-130 管桩,总根数100 根。承载力特征值为4500kN。在建筑物范围内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固化处理。桩径为500mm,桩中心距450mm,布置成格栅形,桩长为承台底下8m,置换率约20%。
基坑开挖至桩顶标高时,将挖除杂填土层和约1.5m 的淤泥层。
2 第一次桩基问题描述、原因分析、解决方式
在A 号楼桩基施工后,部分桩顶标高留在现有地面做静载的同时,就立即开挖位于主楼东边的塔吊基础,开挖深度约5米。开挖时位于主楼东侧的桩基出现较大的斜度(向东侧倾斜)。后赶工期,在A 号楼静载结束后,马上开挖A 号楼的土方(周边地下室的土方并未开挖),且未分层开挖,一挖到底。土方开挖后,进行小应变检测,发现三类,四类桩占了75%。现场桩基偏位出现如下的规律:(1)靠近东侧的基桩由于塔吊基础的先行开挖,向东侧倾斜严重。(2)由于北向为行车道,且退土方向为由南向北,大多数桩基向南倾斜,北向的桩基比南向的倾斜严重。(3)坑中坑的桩基倾斜最严重,直接向坑中倾斜。
针对本次桩基问题,参建各方基本形成如下意见[1]:(1)场地地质与天气原因:淤泥土层深厚16~24m,流塑性强、压缩性高、强度低;土方开挖后,连日降雨加大了淤泥的流塑性,发生土体流动从而造成桩基偏移,加剧了管桩的破坏。(2)静载检测原因:静载试验时,静载配重块及机械设备(约1000t)在A 号楼内转运,同时东侧塔吊基础开挖(塔吊基础挖深约5m),随即出现桩基移位,最大的达到1.3m。(3)基坑周边堆载原因:基坑开挖过程中渣土车及其他重型材料运输车对基坑的挤压。且土方堆在坑顶没有及时外运。(4)基坑临时支护原因:拉森钢板桩悬臂支护,工期快、成本低,但拉森钢板桩刚度弱,在淤泥侧向土压力下变形大,加上连续下雨,基坑泡水后,拉森钢板桩基本失效。(5)土方分区开挖原因:未采取分层平衡开挖方式,一挖到底。
针对出现的问题,各方提出了如下处理意见:方法一:人工接桩法。由于很多桩基倾斜,且断点太深(8~12m),基于安全和现场操作的难度考虑,果断放弃此做法。方法二:再次用管桩进行补桩。因为已经开挖至坑底,故应采用砖渣回填约1.5m后采取锤击桩的工艺进行补桩,但是考虑到锤击桩的挤土效应会对既有合格管桩的影响,经过权衡,未采纳此做法。方法三:砖渣回填约1.5m,采用冲(钻)孔灌注桩进行补桩。
经过权衡,通过计算采用灌注桩进行补桩,共补桩68 根灌注桩。
LI Chao, WANG Liping, GUO Zhaohua, et al. Synthesis of 13X zeolite by fly ash acid residue and it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n lead ions[J].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2018(6):98-102.
3 第二次桩基问题描述、原因分析、解决方式
冲(钻)孔灌注桩施工结束并开挖后,发现缺陷桩47 根,大多数问题桩位于主楼北侧且向南边倾斜。
分析其原因:(1)地质原因:本场地淤泥含水率高,灵敏度高,强度低,施工扰动后进一步降低了淤泥强度。(2)桩基施工原因:施工速度过快,桩身混凝土未初凝之前移机,桩基施工拔导管控制不当,泥浆护壁配合比等原因;桩基施打过于密集,成孔成桩过程中出现缩颈、串孔、塌孔现象;补桩初期出现明显的塌孔缩颈等现象未能引起重视,因赶工未及时停工分析原因。(3)土方开挖原因:滞留土层未及时外运,堆载土方造成的土压力差导致桩身倾斜甚至断桩,桩顶移位最大的达2m。
补的灌注桩出现了占比70%的问题桩,毕竟淤泥土层经过二次扰动,灵敏度已经很高了,如果再次用灌注桩进行补桩,虽然可以在第一次失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信心不足。如果二次补桩改为用锤击预制管桩进行补桩,又担心挤土效应会对目前合格的基桩造成影响。最后经过权衡,采用800 径C105 超高强预应力管桩进行二次补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5400kN,较之前的C80 的管桩相比,承载力有所提高,可以较少桩基的根数。并采取了如下措施[2]:(1)限制每天的沉桩根数,每天施工桩基数不得多于4 根。(2)本次补桩应在周边土体全面挖除至本场地补桩作业面标高(避免形成不平衡土压力),方可进行。最大限度避免了第一次补桩时出现的周边土压力差的影响。(3)图纸明确新补桩和原有桩基的最小净距。(4)用钻孔机械取300 径孔(驱土),放下10m 长300径的钢筋笼,钢筋笼周边用钢丝网围住,作为缓冲空间。让锤击沉桩过程中钢筋笼周边的淤泥“挤进”钢筋笼,尽量减少对已有合格桩基的影响。
最终,800 径C105 超高强预应力管桩顺利沉桩,所有工程桩检测合格并顺利验收。
4 几点思考
(1)软土地基的地质条件差,淤泥含水率高,强度低,结构设计人员不仅要关注图纸的内容,更要根据其地质特点制定更加合理的桩型,对出现的桩基问题(事故)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
(2)开挖方案是重中之重。对于房地产项目,开挖方案与总平,营销推盘计划,工程策划息息相关。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挖方案决定了桩基的成败。
(3)在桩基开挖前,可向建设单位建议采取排水固结法(如:真空预压,降水预压,电渗固结等措施),先行对淤泥进行排水固结,以降低淤泥的含水率,提高淤泥的强度。
(5)福州地区的很多土层分布为淤泥(淤泥质土)后依次过渡到粘性土,全风化,砂土状强风化,碎块状强风化,这种地质条件用管桩是适宜的。在有条件实施锤击管桩的地区,锤击管桩的效果要远远大于静压管桩。一则在合理控制贯入度的前提下,锤击管桩的有效桩长较静压管桩会增加2m 及以上。二则静压管桩对软土地基现场的条件较为苛刻,在现场没有硬核层时,往往要回填约2m 的砖渣,即使回填了砖渣,也很容易“陷机”。且静压管桩的配重对已施工管桩造成的侧推力是不容忽视的。
(6)软土地基中,电梯井和集水坑处的坑中坑能浅则浅,有条件的尽量设置到主楼以外。
(7)软土地基中灌注桩的配筋率应适度增加,以增强其抗弯和抗剪能力。
(8)以本工程为例,采用水泥搅拌桩固化承台底的淤泥,但是如果把水泥搅拌桩的桩顶延伸至开挖前的地面,可减小开挖时土压力差对现有工程桩的影响。
(9)对于淤泥含水率高,灵敏度高,强度极低,施工扰动后再次降低了淤泥强度时,在进行灌注桩施工时,可在桩顶段一定的范围内采取钢套筒,以避免桩顶段范围出现缺陷。
5 结语
目前,很多房地产项目均处于高周转状态,许多工程项目并未考虑地质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压缩工期,降低成本,未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往往欲速则不达,既拖延工期又加大了成本。本文笔者通过自身参与设计的软土地基的某桩基项目,介绍本工程中出现的两次桩基事故,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见解和解决方案。为今后在软土地基的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类似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