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全生教授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60例

2020-02-16周志强冯全生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芦根湿热型虎杖

周志强,冯全生

(1.成都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冯全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冯教授精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治肝胆脾胃病,尤其擅长治疗肝炎、肝硬化、胃肠道炎症与溃疡、功能性胃肠病等多种内科疑难杂症。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等特点[1],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生理健康,对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2]。慢乙肝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疼痛不适、恶心呕吐、脘腹胀闷、神疲乏力、不欲饮食、身目发黄等。中国是乙肝的高流行地区,HBsAg阳性率约9.09%,约有1.2亿人是慢乙肝携带者[3]。冯教授从临床出发,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应用连朴饮加减纯中医方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取得极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2018年于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慢乙肝患者,其中女性24例、男性36例,年龄28~65岁,病程6个月至30年。所有患者都符合2015版慢乙肝诊断标准:①有乙肝史或检测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②目前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具备此两条可认为感染了慢乙肝[4]。

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黄连12g,厚朴15 g,黄芩20 g,虎杖20 g,石菖蒲20 g,法半夏15 g,芦根40 g,生山楂20 g,莱菔子20 g,桃仁20 g,川芎20 g,丹参20 g,生甘草5 g。药味加减:若热邪偏重,证见大热、口渴、汗多、舌苔黄腻而偏干者,加入滑石、生石膏、寒水石以清泻火热;若湿重于热,证见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加入白蔻仁、草果燥湿化浊,以除胀满;若兼见白(pei),可加淡竹叶、薏苡仁以增强透热渗湿之功。水煎服,日1剂,饭后服,15天为1个疗程,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评定标准[5]: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4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治愈8例(13%),有效46例(77%),疗效不明显6例(10%),总有效率为 90%。

5 典型病案

陆某,男,53岁,2016年7月6日初诊。刻下:剑突下肚脐上部位胀闷不适,近来一段时间吃饭不香(即不欲饮食),自觉全身酸软无力,偶尔有恶心欲吐感,小便颜色偏黄,量适中,大便溏、不成形、常粘马桶,常有解大便不尽感,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辨证:中焦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理气和中;方药:黄连12g,厚朴15 g,桃仁20 g,川芎20 g,丹参20 g,石菖蒲20 g,法半夏15 g,芦根40 g,生甘草5 g,黄芩20 g,虎杖20 g,生山楂20 g,莱菔子20 g。药6剂,用水煎服,每天1剂,3次/d,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生冷辛辣、肥甘厚腻之物,调情志,避风寒,慎起居。

2016年7月13日二诊:患者自诉药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自觉胸前区胀闷不适,吃饭不香,睡眠差,不易入睡,夜间会醒来1~2次,舌红,苔薄黄。由于患者病情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将药味稍作调整:原方去掉黄连、桃仁、川芎、丹参、石菖蒲、芦根、虎杖,加建曲20 g、炒麦芽20 g、藿香20 g、苏梗20 g、广木香10 g、大腹皮15 g、茵陈15 g、茯苓15 g、陈皮15 g等。药6剂,用水煎服,每天1剂,3次/d,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生冷辛辣、肥甘厚腻之物,调情志,避风寒,慎起居。

2016年7月26日三诊:头晕,眠差,饮食减少甚或不欲饮食,自觉全身酸软无力,大便微溏,舌红,苔黄(根部)。考虑患者病情变化,故将药味调整如下:党参25 g,茯苓15 g,白术15 g,山药20 g,莲子20 g,白扁豆20 g,薏苡仁25 g,砂仁10 g,陈皮15 g,建曲20 g,生山楂20 g,莱菔子20 g,枳实15 g,厚朴15 g,茯神25 g,柏子仁25 g,葛根20 g,生甘草5 g。药6剂,用水煎服,每天1剂,3次/d,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生冷辛辣、肥甘厚腻之物,调情志,避风寒,慎起居。

2016年8月2日四诊:症状较前好转,余无不适。处方:效不更方,如前法,继续清淡饮食,少进油腻及辛辣食物,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按:此病案是冯教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乙肝的典型代表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患者因湿热之邪阻碍气机,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故剑突下肚脐上部位胀闷不适;脾运化失调,胃腐熟障碍,故近来一段时间吃饭不香(即不欲饮食),自觉全身酸软无力;胃气上逆,故恶心欲吐;小便颜色偏黄,大便溏、不成形、常粘马桶,常有解大便不尽感,是由湿热下注所致;舌象脉象等皆为湿热之征。因此,治疗应清热祛湿、理气和中。用芩连、虎杖清热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厚朴行气;半夏降逆以止呕吐;芦根生津防热药伤阴;山楂、莱菔子消食健脾;川芎、桃仁、丹参活血,以开气机运行之道路;生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自诉用药后症状明显较前好转,但出现新症状:自觉胸前区胀闷不适,吃饭不香,睡眠差,不易入睡,夜间会醒来1~2次,舌红,苔薄黄。故调整用药:原方去掉黄连、石菖蒲、芦根、桃仁、川芎、丹参、虎杖,加入藿香芳香化湿,大腹皮、广木香、苏梗、陈皮调理气机,茯苓、茵陈利湿,建曲消食。三诊时由于患者久病,而致脾胃虚弱,受纳与运化功能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故出现饮食减少甚或不欲饮食,自觉全身酸软无力;脾不升清,则头晕;神失所养,则眠差;运化不及,则大便微溏。故以参苓白术散健脾气,利湿邪,另加茯神、柏子仁等药以安心神,助睡眠。四诊时,由于患者诸证较前好转,余无不适,因此,效不更方,继续巩固治疗,定期复查。从此病案可以看出,冯教授在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时,谨守病机,因势利导,善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而适当加减用药,通过不同的治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6 讨论

从中医角度讲,慢乙肝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位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李光复[6]认为本病当属中医杂气,其病位在肝脾。李勇[7]认为,其病因与《瘟疫论》中的“杂气”致病相符合;就乙肝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来说,其“杂气”性质可归属于湿毒,而病位则是肝脾同病,总的病机可为:肝郁脾虚、“杂气”侵袭、湿热内蕴、肝脾同病。裴建宏[8]认为慢乙肝的病因可归属于疫气范围,其病性为湿热疫气入侵,缠绵难解,伤及肝脾,进而伤及气血阴阳。

王氏连朴饮出自王孟英的《霍乱论》[9],是治疗湿热蕴结之霍乱主方。在临床上,冯教授用此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乙肝得心应手,特别是对于邪气较甚、病程较短、体壮的患者,疗效更佳,令人满意。总之,慢乙肝的发病机理与湿热邪气息息相关,且病程长,难根治,易反复。因此,其基本治疗大法在于清利湿热[10]。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此病,需长期坚持,随证治之,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芦根湿热型虎杖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药食两用话芦根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虎杖叶胶囊中2种成分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建立
虎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虎杖煎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NF-a,IL-1β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