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蛋鸡秋冬季疾病防控解读
2020-02-16高长春黄晓荣
高长春 黄晓荣 李 伟
湖北峪口禽业有限公司,湖北荆州434000
秋冬季节是养殖场疾病高发季节,家禽养殖业每年因疾病对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一些养殖户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指导,很多基础养殖户需要重点防控哪些疾病不清楚,不能做到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养殖场和企业必须加强对家禽疾病的了解,才能全面提升养殖业健康发展,进而保证鸡群多产蛋、高效益、少得病。
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日照时间缩短,鸡舍外环境紫外线杀毒作用减弱。昼夜温差大,候鸟迁徙与多风的气候容易将病原扩散。华中地区秋冬季节气温低、空气湿度大,笔者现结合湖北省疾病调研,介绍蛋鸡疾病防控措施。
1 秋冬季重点疾病防控分析
1.1 2019 年家禽疾病检测结果
传喉、传鼻呈现上升趋势,湖北省病源感染检测显示病毒42%、细菌37%、真菌12%、其他9%,感染模式主要为多病源感染占18%,两病源感染占47%,单病源感染占35%。导致鸡群发病的病毒主要为AIV39%、NDV23%、IBV11%、ILTV16%、白血病5%、FAV(腺病毒)6%。鸡群细菌性疾病发病主要为大肠杆菌40%、MS35%、IC8%、MG6%、坏死性肠炎2%(摘自华中农大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结果)。
1.2 湖北省2019 年秋冬重点防控疾病
根据2017、2018 年秋冬季节疾病流行情况以及2019 年疾病检测结果,湖北地区秋冬季节重点防控的疾病为:H5、H7、H9、ND、ILT、IC、呼吸道病继发大肠杆菌病。
2 秋冬季节重点疾病防控措施
2.1 禽流感H5+H7 的防控
做好流行毒株疫苗储备,密切关注禽流感流行毒株变化,建议使用当前最新流行毒株制备的疫苗,如2019 年禽流感H5、H7 使用H5N1-Re11+H5N1-Re12+H7N9-Re2 毒株疫苗,并将鸡群按不同敏感级别分别采取不同防控措施;产蛋高峰鸡群易发病,青年鸡/高峰后期不易发病,提前做好免疫计划。
鸡群体质是防控疾病的基础,在秋防期间,做好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三道保健。关注外界气温变化,及时调整通风水平,做好换季过渡,预防呼吸道病的发生。做好抗体监测计划,及时补免,以确保鸡群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秋冬来临之前确保鸡群抗体保护率100%。
2.2 禽流感H9 的防控
禽流感H9 在不同日龄、季节均可发生,免疫鸡群症状不典型,在秋冬、冬春季节一般常见的发病形式主要有呼吸道病,气管少量分泌物,剖检可见卵泡极度出血等,发病中后期易与细菌混合感染,表现出一些细菌病理变化,死淘增加、生产指标下降。
防控措施:根据鸡群抗体水平及时补免,选择大厂家确保疫苗安全性;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2.3 新城疫的防控
新城疫流行毒株以基因VII 为主,发病症状以非典型临床症状为主,易诱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产前期鸡群易感染,表现为产蛋下降或诱发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病。
防控措施:①关注新城疫抗体水平、新城疫抗体监测及抗体滴度。活苗免后15、60 d,以后每隔30 d 测1 次直至补免。具体情况分析:若15 d 检测上升滴度在0.5 以内或均值低于9,则免后30 d测,若30 d 抗体值仍低于9,则补免。若15 d 上升在0.5 以上且均值在9 以上,则免后60 d 测,以后每30 d 测1 次,直至补免。②及时补免:新城疫弱毒活疫苗正常维持2 个月以上补免1 次,特殊情况若抗体免后未上升,且均值低于8 时,可以在40~60 d内补免。敏感季节或敏感日龄时,即冬春季或产蛋高峰期35 周以内鸡群,抗体均值低于9 时或个体值在8 以上的低于80%时补免,非敏感季节或敏感日龄时,即夏秋季或产蛋中后期鸡群,抗体均值低于8.5 时或个体值在8 以上的低于70%时补免。③做好通风管理,预防呼吸道病发生。
2.4 ILT 和IC 的防控
传染性喉炎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呼吸道疾病,以呼吸困难喘气咳出血样渗出物为特征,本病流行范围广,四季均可发生。急性ILT:迅速蔓延,10%~20%死亡率,严重呼吸困难。温和型ILT:缓慢蔓延,少或无死亡,引起结膜炎及咳嗽。
ILT 疫苗接种应注意事项:①根据场区喉炎疫苗的免疫情况及周边喉炎流行特点,推荐在10~12周免疫1 次喉炎,免疫剂量1 头份/只。②鸡群有呼吸道感染期间不能免疫,小于4 周龄的鸡只不建议免疫,选择保护力强、眼反应轻的疫苗进行免疫。③喉炎免疫期间可适当增加通风量,降低免疫反应,可饮水强力霉素或泰乐菌素。
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杆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病,主要特征是眼和鼻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秋冬、寒冷季节、气候突变、过分拥挤可诱发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极易复发。
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可以使用ABC 三型灭活苗。药物治疗选择磺胺间甲氧嘧啶或恩诺沙星,易复发,需连续使用2 个疗程,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和禽流感H9,产蛋期使用抗菌消炎的中药。
2.5 呼吸道继发大肠杆菌病的防控
华中地区秋冬昼夜温差较大,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不及时治疗或盲目治疗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反复发生,激发大肠杆菌病。
①温度适宜:满足最小呼吸量,保证空气质量,尽量使体感温度接近18~25 ℃。
②温度均匀:鸡舍左右前后温差<3 ℃,上下温差<1.5 ℃。夜间保证最小呼吸量,防止冷风吹鸡;白天增大通风量,减少昼夜温差。
③温度稳定:夜间常转的风机级别数决定最低温度,在此基础上增加2~3 ℃,增加1 台风机。如果温度最低的时候进鸡舍,空气质量差,需要逐渐降低夜间常转风机的开启温度。
3 换季通风三个关注点
3.1 关注最低温度
时间点:一天中温度最低的凌晨,日出前后。
方法:现场到鸡舍感受温度、空气质量。
措施:如果冷,调高常转风机级别的设置温度;如果空气质量差,适当调低目标温度,调完后再进行现场评估。
3.2 关注最高温度
时间点:中午温度最高的时候,秋季干燥体感温度降低多。
方法:温度最高的时候体感温度是否适宜,避免风机个数过多造成的鸡只体感温度下降过多。
措施:提高级别温差,避免鸡群不适宜。如秋冬季4~5 台,级别温差2~3 ℃;而夏季4~5 台,级别温差1 ℃。
3.3 关注特殊天气
时间点:大幅度降温天气,尤其是夜间或秋雨时。
方法:短时间降温,提高保证最低温度的风机开启温度;长时间的降温,逐渐降低保证最低温度的风机开启温度。
措施:短期牺牲空气质量,确保温度;长期逐渐下调温度,让鸡群过度适应变化。
总之,做好秋冬季疾病防控,需要了解当地气候特点、本地以往病史,结合饲养品种、饲养模式、生物安全体系水平等,科学开展养殖管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才能确保鸡群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