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奶牛产后瘫痪的防治
2020-02-16张明成
张明成
辽宁省北票市北四家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北票 122129
奶牛生产后表现暂时不安、精神迟钝、采食量下降、四肢震颤、肌肉无力、站立晃荡、卧地不起、反刍或瘤胃活动停止、目光呆滞、鼻镜干燥、心跳正常、卧地时四肢蜷缩在腹下,头部向后侧弯曲,严重的昏睡、眼睑反射迟钝或消失、脉搏微弱、发生瘫痪、甚至失去知觉、体温下降等症状时,说明奶牛发生产后瘫痪,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快帮助奶牛恢复健康[1]。
1 发病原因
1.1 管理方面
一般奶牛生产后会消耗大量能量,因为产犊后不仅失去很多水分和开始泌乳,而且初乳中钙的含量很高,这时如果饲料营养不平衡,尤其是钙磷比例失调、维生素D 不足或缺乏,再加上光照较暗、阳光照射不充分就会直接影响奶牛对钙的吸收,引起产后缺钙,发生瘫痪。另外,奶牛缺乏运动、体质较差时也会发生瘫痪[1]。
1.2 挤奶方面
有的管理者为了提高奶牛产奶量,将乳房中分泌的奶全部挤掉,引起乳房内的压力快速下降,加剧毛细血管的渗漏现象和乳房水肿,致使血钙、血糖流失过多,造成奶牛产后发生瘫痪,严重时能够引起牛只死亡。
1.3 卫生方面
在产犊牛过程中,如果对所用的助产器具或牛体局部位置不能做到严格消毒,牛体就会受到污染,或者助产时引起子宫内膜或阴道损伤等,这样就给细菌的入侵创造有利机会,致使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甚至引起全身感染和奶牛发生瘫痪。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在奶牛产犊前1 个月应调整饲料配方,尤其保证饲料中钙磷比例适当,以(1.5~2.0)∶1 为宜,确保每头奶牛每天进食20 g 以上的钙量,有利于预防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同时,加强奶牛产后护理工作,除了保证钙含量充足外,给奶牛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生活条件,并且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保证钙磷比例平衡和充足的维生素D,增强奶牛体质、促进奶牛尽快恢复健康[1]。
在奶牛生产后,应加强护理、多铺柔软的垫草、做好保暖工作,饲喂温水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食盐和碳酸钙,有利于及时补充体液中流失的钙类,同时补喂优质的植物类粗饲料,帮助奶牛尽快恢复消化功能并进行反刍。另外,应增加光照强度,帮助钙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增加奶牛活动空间和时间,促进其生产后的体质尽快恢复,避免产后瘫痪的发生[2]。
2.2 合理挤奶和及时治疗
奶牛生产后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挤奶方案,产后3 d 内不能将奶牛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干净,在第1天可以根据犊牛的需要量适当挤出一些,在第2、3、4 天分别挤出乳房中1/3、1/2、3/4 的奶量,第5 天才能将奶挤干净,这样可以预防因挤奶不科学引起的产后瘫痪。如果因挤奶原因引起产后瘫痪时,应立即使用连续注射器向发病奶牛的乳房内注入空气。在注射空气前让奶牛侧卧在地,挤干净乳汁并用酒精消毒乳头,在4 个乳头内都注入空气直到乳房皮肤肿胀、乳腺边缘清晰、变厚和各个乳区界限分明,这时就可以停止注射空气[2]。最后,用金霉素软膏涂抹各个乳头,通常情况下在注射空气15~30 min 内瘫痪症状就会有所好转。也可以将新鲜的牛乳注射进乳房内,用注射器将2 000~6 000 mL 的鲜乳汁分别注入4 个乳房,一直到乳房膨胀和乳汁外流为止,最后用金霉素涂抹各个乳头,一般30 min 左右病牛好转。
2.3 加强消毒、及时治疗
在奶牛生产前一定将所用的器械消毒干净,在助产和剥离胎衣时应科学妥善处理并做好局部消毒工作,如用1%高锰酸钾热溶液消毒脱落的子宫或创伤面,防止奶牛发生细菌感染而引起瘫痪症状。如果发生有全身感染症状时应立即采取静脉注射进行治疗,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引起奶牛局部肌肉缺血坏死,形成卧地不起综合症,加大治疗难度[3]。
建议选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青霉素和链霉素一起静脉注射,连续使用3 d,可以有效治疗产后瘫痪。没有发生全身感染的病牛可以静脉注射20~30 g 氯化钙或者500 mL 20%的葡萄糖酸钙,每天注射2 次,连续3 d 即可痊愈。在补钙时应慎重选择强心剂,否则会损伤心肌导致心脏骤停发生死亡。同时在补钙时应检测心脏跳动情况,刚开始补充钙时心脏跳动次数减少且逐渐有力,补充到一定剂量心脏跳动次数开始增加,当心跳达到补钙前的次数时,应停止继续补钙,这时病牛的瘫痪症状开始缓解,可以慢慢站起来[3]。
总而言之,产后瘫痪是奶牛生产后发生的钙代谢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摇头、磨牙、甚至失去知觉、四肢肌肉瘫痪、循环虚脱和反刍或反射停止等主要特征。一般在奶牛生产3~4 胎后、在产后3 d内容易发生产后瘫痪,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在奶牛生产前后应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足营养、做好产犊牛过程中的消毒或助产工作来预防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一旦发现奶牛出现瘫痪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