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爱萍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
2020-02-16段冰霞陈宏慈甘爱萍
段冰霞,陈宏慈,甘爱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胆汁反流性胃炎也称碱性反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烧心、体重减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手术后胃幽门被切除,发生过量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而引起的胃炎,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在非手术胃的胆汁反流性胃炎通常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2]。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上尚未有明确的诊断手段,目前主要结合症状和内镜下见到黏液湖黄染、胃黏膜黄染等来诊断。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确切疗效,复发率低。甘爱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尤其擅长消化内科疾病及老年病的防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也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现对甘教授临床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多归为“胃痛”“吐酸”“胆瘅”等范畴。《素问·奇病论》云:“口苦者……病名胆瘅”;《灵枢》云:“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表现及病因病机进行了相关阐述。中医认为“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等导致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常,肝郁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失常,因而成病。肝郁脾虚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机。病变脏腑在胃、胆,与脾、肝、肺相关。《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说明肝与脾胃密切相关。肝木疏土,助脾胃运化之功,若情志失调,肝气疏泄失常,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横逆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出现“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烧心等”一系列症状;脾土营木,利肝疏泄之用,若嗜食肥甘厚腻、饥饱失常,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肝疏泄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肝郁化热,又可横逆犯胃,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也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正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肝气郁结日久可化热。肝主藏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可见血瘀。胃体阳而用阴,喜润恶燥,胃阴易亏,郁热日久可见胃阴的亏耗。
2 治疗法则
2.1 脾胃为本,调气为先
甘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补益脾胃为本,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多以茯苓、白术补脾胃之气,合砂仁健运脾胃,酌加黄芪、云芝等;腑以通降为顺,多用枳壳、枳实、瓜蒌等降胃气。《药性赋》云:“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肝主一身气机之疏泄,若肝失疏泄,则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日久郁而化火,胆火横逆犯胃,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以疏肝为要,用香橼、佛手、合欢花、玫瑰花等疏肝理气,轻香不燥,行气兼防血滞。胆汁反流性胃炎以健运脾胃、疏肝为主,而调气中不仅要调理脾胃升降、疏肝气,同时要注重宣发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得宣,则腑气得降,选择性使用桔梗、蝉蜕等,可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
2.2 清热凉血,主次兼顾
肝郁日久化热,故临床上见热象者,甘教授在治疗过程中多加郁金、八月札、鱼腥草、蒲公英,疏肝泄热,清胆火,解胆郁,而蒲公英也有较好的抑杀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3]。血瘀在胃黏膜萎缩发生发展乃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4]。气滞日久可见血瘀,化热或可见血不循经脉而成离经之血,临床上甘教授多用丹皮、知母以清营热、凉血活血,见离经之血加白芨收敛止血,赤白芍养血凉血。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芨具有止血、保护胃黏膜的作用[5]。
2.3 攻补兼施,顾护胃阴
胃阴易亏,临床上甘教授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等甘润清凉之药,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肝郁者气滞,在调理气机时,佐以少量甘润益胃之品,可防耗气伤阴之嫌。郁热日久可见伤阴,胃体阳而用阴,胃阴亏损,胃通降功能也受到影响,气机失常,根据胃阴亏耗情况而加减运用石斛、玉竹等甘润清凉之品,少用熟地等滋腻碍脾运化之品,不仅顾护胃阴,同时间接达到助气机升降的作用。三黄(黄芩、黄连、黄柏)为大苦大寒之品,苦寒多败胃伤阴,甘教授在临床上较少用,而多选用蒲公英、鱼腥草等,也体现了顾护胃阴的理念。
2.4 生活调摄
甘教授经常说“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这里的七分说明饮食情志运动等生活方面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从源头上斩断病因,未病先防。甘教授常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强调多食用干软的米饭而少吃稀粥、不吃酸辣腌制及油炸食品等,饮食调理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6],情志因素在中医脾胃病病因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临床上常见到很多脾胃病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从中医角度来说,情志不畅可致肝郁,忧思也可伤脾,情志过极多能导致肝郁、脾失运化,而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疾病,因而在临床上甘教授经常用语言开导患者,让患者自己煎药、唱歌等,转移注意力而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等。因时制宜,春季时甘教授建议患者多进行户外伸展运动,调节肝升发之性,也体现了生活调摄的重要性。
3 病案举隅
程某某,女,64岁,2018年10月29日初诊。主诉为剑突下胀满3年。患者3年来反复剑突下胀满,伴有反酸、胸闷,口中乏味不苦,睡眠欠佳,纳尚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细。平素患者易焦虑,既往有贫血病史3年,无其他特殊病史。2018年6月13日查胃镜示:黏液湖呈胆汁样改变,胃窦黏膜红白相间,周边散在陈旧性出血灶;十二指肠球部散在浅溃疡。心电图无异常。处方:茯苓15 g、生白术15 g、枳壳10 g、百合10 g、砂仁10 g、郁金10 g、茯神15 g、佛手10 g、玫瑰花10 g、合欢花10 g、石斛15 g、柏子仁10 g、白芨15 g、玉竹10 g、丹皮15 g、知母10 g、无柄灵芝10 g。7剂,分早晚2次温服。艾普拉唑3盒,口服,前三天早晚各空腹1粒,后每天早上空腹1粒;黛力新1盒,每日上午十时口服1粒。
二诊(2018年11月5日):患者诉剑突下胀满、反酸、胸闷较前好转,仍口中乏味,睡眠改善。处方:石斛15 g、玉竹10 g、郁金10 g、赤芍10 g、白芍10 g、浙贝15 g、百合10 g、砂仁10 g、茯神10 g、柏子仁10 g、白花蛇舌草10 g、蒲公英10 g、二冬各10 g、煅瓦楞子10 g、白芨10 g、无柄灵芝10 g,7剂,分早晚2次温服。艾普拉唑2盒,每天早上空腹口服1粒;黛力新1盒,服用方法同前。
三诊(2018年11月12日):患者诉偶有胃脘胀满不适,余无明显不适。处方:丹皮15 g、知母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枳壳10 g、白芨10 g、蒲公英10 g、玉竹10 g、石斛15 g、百合15 g、麦冬10 g、合欢花10 g、玫瑰花10 g、鱼腥草15 g、茯神15 g、浙贝15 g、白花蛇舌草20 g、八月札10 g,7剂,分早晚2次温服。泮立苏1盒,每天早上空腹口服1粒。
期间因间断胃脘胀满及胸骨后不适等,随症加减服药近1年。
2019年7月1日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仅偶见饭后胃脘胀满。
按:在本例患者中,结合主要症状及基本信息,患者主诉为剑突下胀满,中老年女性,且平素容易焦虑,考虑其因长期肝郁影响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出现满闷之症,且时间较长,日久则脾虚,剑突下胀满甚则连及胸闷不适,肝郁胃失和降,出现反酸症状。患者贫血,气血生化乏源,舌红苔黄,郁热兼血虚扰其心神,影响睡眠,脉弦细,更能佐证肝郁脾虚之证。因此治疗之要为健运脾胃、疏肝清热、兼护胃阴、养心安神;治疗过程中,用茯苓、生白术、枳壳等健运脾胃,砂仁行气助运化,佛手、玫瑰花、合欢花等疏肝行气,郁金行气化郁兼能清热,白芨凉血止血,玉竹、石斛等滋养胃阴,茯神、柏子仁养心安神,无柄灵芝和胃健脾,兼能安神,因而在治疗全程中,以健运脾胃疏肝为要,同时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养心安神;脾胃健,肝气疏,则中焦气机升降调畅,气血生化有源。
4 结语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多发病之一,且发病率逐年增长,其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甘爱萍教授发挥中医药特色,认为此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通过疏肝和胃、主次兼顾、攻补兼施,同时注重生活调摄,从而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