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鹅蛋子瘟病的防治
2020-02-16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德阳618122
母鹅蛋子瘟病又叫卵黄性腹膜炎病,是产蛋期的母鹅感染了大肠杆菌后而发生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本病一旦发生,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给鹅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1]。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空气、垫料、鹅舍环境、饮水、饲料中都有分布,血清型众多,但大部分致病力不强或无致病性,只有少部分血清型对母鹅有致病力,如O2K89、O2K1、O7K1、O141K85 等。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大小为(0.4~0.7)μm×(2.0~3.0)μm,两端钝圆,一般为散在或成对存在,大多数菌株周身有鞭毛,可以自行运动。本菌体外培养对条件要求不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大多数种类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
2 发病机理
大肠杆菌感染机体后,最初在感染部位先行定植,并进行分裂生殖,后代菌体可随血流到达全身器官和组织。对于母鹅来讲,当大肠杆菌到达卵巢部位后,其分泌的毒素会引发卵泡变性,输卵管发炎。变性的卵泡会出现无规律的外排,偶尔掉入腹腔中,引发卵黄性腹膜炎,又由于变性的卵子中有大肠杆菌污染,因而进入腹腔后也会引发腹膜的感染,从而造成腹膜发炎,最后发展为弥漫性卵黄性腹膜炎。
3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寒冷的冬季发病率稍高,以饲养管理水平差的小型养鹅场发病较为常见。种鹅、商品鹅进入产蛋期后常发生本病,公鹅也能感染,其传染途径主要为交配传播。饲养密度越大,本病越易暴发,池塘水如果不勤更换,大肠杆菌也能经污染的水传播。另外,应激对本病有促发作用,频繁更换饲料、滥用药物、饲料霉菌超标、天气突变、暴力免疫等都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种鹅场本病的传播主要与公鹅有很大关系,当母鹅停止产蛋后,该病可自行减轻甚至消失。
4 临床表现
感染鹅主要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不愿下水,行走缓慢,羽毛干燥无光泽,表面容易沾水,眼睛迷离无神,肛门处的羽毛常粘有粪便,排泄物中混有黏性蛋白状物质或卵黄小凝块。母鹅产蛋性能严重下降,在发病初期主要表现蛋壳变薄,破蛋率升高,畸形蛋增多,种蛋孵化率下降[2]。疾病进入中后期,感染鹅采食停止,体重下降,免疫力低下,产蛋停止,容易脱水,如果未及时得到治疗,大部分病鹅因机体衰竭而死亡,病程3~7 d。部分感染鹅能耐过,这些鹅虽然未死亡,但卵巢很多已经出现器质性病变,生产性能难以恢复。
5 剖检病变
对病死鹅进行剖检,可见腹腔中充满淡黄色腥臭味道的浑浊液体,里面含有大量的蛋黄凝结块,肝脏、肾脏、肠道表面粘附一层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粘性较强,可造成肠管之间发生粘连[3]。肠浆膜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卵泡出现变性,形状改变,积留在腹腔中形成卵黄凝固块,触之发硬,切面呈层状。输卵管黏膜有脱落和出血,管腔中含有腐臭的凝固蛋白或黄白色的纤维素性凝片。公鹅感染后生殖器官肿大,表面有结节出现,结节内部充满黄色的脓性干酪样坏死物质,感染严重的鹅可引发阴茎脱垂,无法交配。
6 防 治
6.1 净化鹅群
定期对死亡的鹅进行检查,必要时做病原的分离,发现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与本病相似,同时腹腔、卵巢和输卵管黏膜部位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时,应及时对大群进行用药预防。公鹅要定期检查,生殖器官有病变的及时淘汰。疫区鹅场在进入产蛋期前要进行疫苗的接种,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接种前可对本场或本地区常流行的血清型进行实验室分析和调研,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疫苗。
6.2 加强管理
卫生环境条件差的鹅场一定要勤打扫卫生,勤消毒。舍内可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进行喷雾,每周2~3次,有本病流行时可增加到每天1次。舍外地面用0.2%的过硫酸氢钾溶液或2%的火碱溶液喷洒。所有外来车辆和人员都需要进行严格消毒后才允许进入,鹅舍一定要保持恒温,冬季保持干燥,勤换垫草,夏季注意通风,粪便污染严重的区域用消毒水浸泡。
6.3 治疗方案
对大肠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可用于本病的治疗,如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复方阿莫西林等,但由于会引发药物在蛋中的残留问题,故只适用于种鹅的治疗。对于商品鹅,可用中药类和含有噬菌体类的添加剂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