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造字思维分析现代中国文人建筑

2020-02-16陈星宇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期
关键词:指事王澍象形

陈星宇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756)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该战争之前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后谓之中国近现代建筑史,而至今100年的建筑发展更是丰富多彩,随着外来侵略,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也随之而来,与中国传统建筑发生的相互冲撞,相互交融的过程。历史上的各朝代产生的新思想,新文化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随着国力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高,回望这一百年的本土建筑的发展,始终有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民族形式”,口号很早就有只有名族的才是世界的,可在探索传统建筑发展的道路上走的很曲折,也出现了很多不成功的例子。往往徒有其表,内部是贫困的。

1 造字思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如今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学习的热潮,有让我们关注的这流传了几千念的创作思维对其他学科门类创作问题的分析借鉴。

1.1 象形法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是出自《周礼》的一段话,也定义了象形的操作方法,根据对象的形态,随着形态的变化描摹出来,产生一个符号,该符号便有了表意的作用,以意象传达抽象的事物信息,和我们观察事物总会发问像什么是如出一辙。象形法是造字方法的基座,最形象最直接的表达。但纯粹通过象形创造出来的字数量很少,并不能满足我们的交流使用,便产生的另一种造字方法指事。

1.2 指事法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儿可见,上下是也。”以象形字为创作基础,通过抽象符号的方式哎全阐释事物具有含义的造字方法,便是指示。看见观察后便能得知理解,比如上下二字。指事创造方法和象形类似,只是在形态上增添的一点细微的变化。例如“刃”字,和“刀”字相比,仅仅多了一撇上的一点,而正是该一点将人们的视角转移到了撇上,而撇是象形法描摹的刀刃部分,便标示的刀口儿,传达出需要表达的意义。如果指事脱离的象形,其传递的意义便是无稽之谈。

1.3 会意法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武”字怎么解说呢?止戈为武。停止动用戈矛,不发动武力事件,所以武便指示关于军事竞技的,与文相对,引生为勇猛之意。把两个具有单独意义的构件组合在一起,得见所指。许氏在其《说文》一书中指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在此基础上,他提出540个部首,并将9353个汉字归类其下。在五百多个部首中,多为独体文。但也有个别合体的,如“林”部、“品”部等。但和大量的汉字比起来,也只占到很小一部分,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合体构字成为汉字造字的重要构字方式,而合体结构就是一种“并置呼应”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字部件组合在一起,各部件的意义相互碰撞呼应,产生出此合体字要传达的意义。合体的方法典型有两种:①“会意”;②下文的“形声”,而这种合体的“并置呼应”的构字原则,有着阴阳媾和意识,它与中国“和光同尘”“天人感应”是相通的。

1.4 形声法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的“形”与“声”的配合,即是“并置呼应”之“时空合构”的体现,文字各部分构件的相互交织,不但能传达各字的本身意义,还能通过这些符号将意义扩散到文字结构的其他组成部分,形成更广泛的语义回荡,更具品评滋味,思维活动的来回动荡,相互联系渗透,产生回味无穷的美感,而这样的美感体验在传统艺术门类体验中比比皆是.

1.5 汉字结构

汉字有着方块字之称。随着大量的汉字出现,产生了丰富多变的字内外空间,通过对其空间的归类和总结,形成“左后”“上下”“包围”等字形空间,这样的空间模式,对偶的方式很显现,不同类型的构件相互媾和,形成阴阳互补的关系。

2 现代文人建筑

《槛外人言——学习建筑理论的一些浅识》一书中将中国文化建筑分为三大类,宫廷建筑、乡土建筑和文人建筑,并认为这是中国文人对中国传统建筑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陶渊明、王维、计成等都是优秀代表。中国文人建筑传统源远流长,越千年的往日已取得辉煌成就,当王澍2012年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列茨克建筑奖后,被看作中国文人建筑传统走上振兴和发展之路的标志,令人振奋。

笔者以为,所谓文人建筑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典型,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为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而创作出此类建筑的人必然是有着传统文化修养内涵的人。冯纪忠和王澍两位先生都是此类建筑师的代表。本文选择两位的作品进行分析。

2.1 冯纪忠

冯纪忠先生是同济大学建筑教授,并有着很高的诗词鉴赏能力,传统文化修养深厚。方塔园的规划改造设计是冯先生的设计作品代表。

何陋轩的屋顶使用茅草堆叠出的类似与庑殿顶的四面顶,脊呈曲线,两端起翘很高,和我们常见的庑殿顶不同,冯先生对其解释道“松江至嘉兴一带的农居多为庑殿顶,而且脊呈现出强烈的弧形,这是当地未见的”他便描摹其形作为的设计的屋顶样式,画成其形便是象形的设计意识。

通过象征符号可以指示和引导人理解汉字的意思和意义,同样道理,在建筑艺术手法中,带有指示性的节点要素也可以起到同样作用。通向何陋轩的小径便有高低不同的矮墙,然而并不是连同一片,阶段性出现。如同指事法上指示的那一小点字体形态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其基本形态,意义却发生很大的改变。当小径没有这段状矮墙时,明确的指示便没有产生,而是一条小径形态的呈现。

经过小径,来到此轩所见三个扭动的台基和巨大的屋顶,这样一种矛盾的设计是对传统空间形态的解构表达么?冯氏的解答是这扭动的台基是一种“意动”空间,单个台子是不动的,但三个之间是变化的,产生动感。余以为这种动感的产生和与三个台子都不同向的屋顶有很大的关系。若把屋顶朝向看作是静态的元素,下部台基的三次扭转是动态的表达,静态和动态的上下对偶出现,便产生意动之感,若扭转台基独立出现,这种动态之感的不会存在的,孤立无援。显然这样一种意动感的表达来源与会意法,通过推理逻辑思维方法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表达新意。

现代很多建筑作品并没有名称或是名称俗陋,只是简单的代表地名和功能用处。郭氏《林泉高致》中提出画题的重要性。“何陋轩”三个字值得揣摩,不由得让人联想其为刘禹锡之作“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简单的三个字,“轩”代表了建筑的类型,是人们小憩休息的场所,而“何陋”二字有一定文学常识的便会知其来历,两个不同性质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如同“会意法”,传达的作品表达的含义,简单的一个名称便有这样的张力,如若再有其他元素的巧妙组合,作品的会更加丰富和神妙。冯先生的“何陋轩”的创造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2.2 王澍

王澍一个“边缘”建筑师。与现代专业建筑人士相比,王澍是这样的,一个号称先是文人,在是建筑师的人。与现代专业人士相对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寄情于山水。童寯先生也提出“没有情趣不谈园林”,园林便是旧时代传统文人实践建筑的场所之一。而这种情趣,这样的人格,在现代化和西化的冲击中慢慢消失殆尽。建筑并非只是新科技新技术的试验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专家楼“水岸山居”是其代表作品。“水岸山居”采用了一个连续折叠的大屋顶,不管其是对当地成片传统民居坡屋顶的延续,还是与建筑对应的连绵起伏的山脉形成的天际线,都是对自然或非自然形态的一种摹写,与周边环境统一。然而这种摹写不是形式的照抄,而是形态的一个抽象过程,参考现象文字从对象描摹的过程就可得知。上文分析过的“何陋轩”三字,对应的是“水岸山居”。“水岸”提供一种环境的想象,可能面对的是小溪,也有可能是一面宁静的湖面,都是惬意的,诗意的场所。“山居”似乎是对原始穴区的记忆,也是文人回归山水的一种寄托。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声旁代表读音,形旁往往代表含义,带水的山洞,带来了整个山水意像的感知。

远眺水岸山居时候,余往往会瞥见在其曲折有致的大屋顶上蜿蜒的楼梯和平台,从建筑底部随着建筑轮廓衍生到屋顶,经过屋顶的起伏又从屋顶的进入建筑内部,王澍刻意安排这一路径有何意呢?此扭曲的楼梯仅仅的王澍作为文人的一种内心骚动么?从指事法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形体是山体的象形,而该扭曲的楼梯并没有改变主体形态,是刃上的那一点,那我们意识到那锋利的刀刃的存在,有此楼梯的存在,恰恰是指明了山体的起伏和巍峨,也暗示了我们不常运动爬山气喘吁吁的状态,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过去的一百年,中国的建筑呈现蓬勃的发展,当然也成为了各式各样理论流派的建筑试验田,其中不乏有着影响建筑发展的作品,但也有大量粗制滥造让人痛心的产品,外表繁荣,内部的空洞贫乏,嚼之无味。但一味的抨击外来文化带来的问题是不可取了,时代如此,我们要从思想或作品上抹掉西方的色彩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随着国力的强大,名族自信的增强,传统文化的复兴,本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围绕在建筑人脑中。虽然西方思维成为我们回归传统的阻碍,无论的宋元的精致典雅,还是晚明的小趣味,好似都在呼唤我们,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的生活态以为,很多大智慧需要我们更加从容的生活,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

猜你喜欢

指事王澍象形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说文解字》“象形”辨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画说汉字——百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象形数字
文学阅读中提问的“三性”与“三指”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