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川西林盘保护发展策略
2020-02-15张钰杰
张钰杰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0 引言
川西林盘作为一种典型的聚居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作为整个成都平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平原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其独有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宜居体系构建的核心。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及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林盘居民逐渐走向统一安置点,传统林盘不断减少或破坏,导致环境质量降低,乡生态村特色丧失。反观如今国家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策略,从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化,从乡村振兴到公园城市,无不体现着建设思想的进步和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意味着成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林盘的保护性发展也推动乡村振兴。现阶段对林盘的研究集中在聚落空间形态、文化价值、演变规律、景观结构与价值、人居环境优化、保护模式及规划等方面,多从景观生态学,城乡统筹、城镇化等视角下入手,缺乏从新的视角审视。因此,如何在生态的理念下发展林盘,充分发挥林盘的生态价值,将川西林盘作为乡村地区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纳入到公园城市的系统中,不再局限于城市建成区,使公园城市理论在成都的规划实践探索,拓展公园城市的理论外延,有利于公园城市的理论创新。
1 公园城市研究概述
1.1 公园城市内涵与特征
早在工业文明时期,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想法是为了解决一系列“城市病”。如今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飙升,较40 年前增长了约3.4 倍。与此同时,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暴露出其不可持续的弊端,如人口向城镇集中,破坏了林盘独有的布局模式;土地向外扩张导致林盘被侵占;过度工业化导致林盘的生态价值的消失等问题。在此情形之下,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为统筹城乡空间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和扭转城市建设的失衡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明确要求“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接着在同年四月,书记在参加北京义务植树活动时进一步强调:“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这一理念的提出,展现了城市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向生态文明方向发展,并且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公园城市的本质注重以人为本,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城市的文化精神建设为依据,以优化环境质量为出发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满足城市由城镇化建设向精神、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使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有序进行。
学界对此理念的落地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笔者认为,公园城市理念的落地不应局限于城区,而应该立足于整个城乡,在全域的范围内落实“三区三线”,达成公园城市全域一体化的目标。
1.2 公园城市发展新思路
公园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各个学者对此的概念和内涵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盲目的用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公园面积等方法只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所以要加快公园城市评价体系的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再之,公园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建设涵盖范围广泛,但在现阶段,城市的无序发展导致各功能区相互独立缺乏联系。因此,突出规划建设重点,注重人的感受,以人为本的规划和发展城市;营造怡人的环境氛围,美化城市景观;突出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切实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最后,公园城市作为新提出的城市建设理念,缺乏实践的支撑。在实际建设中,要充分评估当地的资源,使其蕴含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发展;重视乡村在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公园城市发展格局;同时,把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理论创新推向全国,以点带面,全面深化公园城市的建设。
2 川西林盘现状
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作为成都平原独特的乡村聚落,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是川西生态景观的组成要素。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林盘虽然处于乡村地区,但它所蕴含的生态资源成为构建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成都市努力打造公园城市、生态文明城市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林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1 川西林盘概况
传统林盘多随田分布,并以家族结构布局,所以林盘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林盘的数量在持续减少,形态也发生剧烈变化,大量的林盘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在主城区的传统林盘已基本消失,仅有少数的林盘受到休闲旅游的开发、特色农业的介入才特定保护。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林盘数量明显低于乡村林盘,原林盘大量的转化成为建设用地,留下的少量林盘也由于生产生活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居民归属感流失,居民也更少的居住于此。
2.2 川西林盘问题
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所富含的森林资源成为构建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盘由于其特殊的林、田、院的结构蕴含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和警员的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为公园城市理念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何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发挥林盘的生态价值,不但解决林盘现存的问题,将生态理念、公园城市的理念深入到保护与发展林盘的措施中去,这是最大的挑战。
现阶段对于林盘研究主要集中在林盘的演变规律、景观结构与文化价值、保护模式及规划等方面,公园城市的理念为林盘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林盘的保护与改造,以及生态化乡村振兴、新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 川西林盘生态保护与发展
在生态理念下,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的重要乡村聚落,其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地区切实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山水田林湖城”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基底。林盘的保护应该综合考虑林盘的聚集效应和环境承载力,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以成都市新时期的城乡发展政策为指导,结合公园城市理念,对林盘保护提出以下主要类型:
3.1 生态修复型林盘
林盘的主要生态景观要素包括宅、林、水、田以及道路,宅和道路以及农田属于人工景观要素,林和水属于自然景观要素。其中,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的是林地和湿地,因此,对林盘生态恢复的途径之一就是对林地和湿地的生态修复。可将原样保留林盘保护点周边的河流水系,将不同形态的林地划定为不同生态修复区,选择适宜在此基底内生长的特色植物。对于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良好的林盘,可继续在林盘的农田景观的部分增加自然植被斑块,提高景观异质性。以其农田林地水系肌理为本底,作为城市范围内众多绿地斑块的重要组成,并入城市生态网,为最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3.2 生态产业型林盘
林盘蕴含的巴蜀农业文明,在现代农业中具有积极意义。应挖掘吸取林盘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传承林盘文化,保护与发展林盘。首先,严格考察林盘地域环境,评估发展产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损失,尽可能维持林盘原有的自然环境原生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将农耕文化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现代农业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农业文化博览园,催生特色的地域文化;最后使农业文明得以传承,保留农耕文化这一历史记忆,体验展现农耕文明的独有场景,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特色林盘文化品牌。
3.3 生态旅游型林盘
发展生态旅游型的林盘其基本形态应较为完好,并处于河流水系沿岸,民居保持完好、规模较大。在考虑引入生态旅游时,应该依托于林盘蕴含的农耕文化,展现林盘特色。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生态主导的旅游主题,最大限度发挥林盘的生态价值。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并与旅游相结合,营造富有特色的林盘文化场景,满足人民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这是提升林盘人文魅力、落实公园城市文化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林盘作为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林盘的保护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大工程,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很多。传统的林盘农耕生活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林盘的生态价值如何在新时期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建设理念下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公园城市的提出为此提供了一个方向,将林盘做为公园城市在乡村地区的生态载体,其具备的景观生态学特质,对于公园城市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对于林盘在公园城市下的发展探索也在不断地研究和完善中,期望未来林盘的发展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