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方法对其药理作用影响
2020-02-15赵晓波
赵晓波
河南省长垣县中医医院药房 453400
大黄为常用泻下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多产于四川、陕西等地。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泻下、收敛止血、抗菌消炎等多种药效,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炮制是中医特有的药物处理方法,可纠正药材的过偏之性,增强其某方面效用,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中医专家发现[1],经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大黄炮制品,其药理作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大黄与熟大黄就是炮制改变药性的典型,目前二者均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
1 大黄炮制工艺的发展进程
大黄的炮制最早出现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经去皮—酒洗—酒浸—蒸等步骤得到[2]。当时的炮制尚不成熟,只要通过一定的处理使大黄获得泻下、缓和副作用等功效,即属于炮制之列,包括炒、煨、蒸等方法,辅料以酒、醋为主。至唐代,大黄炮制方法逐渐丰富,包括“火干”“炙令烟出”“醋煎”“熬令黑”等,后续还出现了酒蒸、酒炒等方法,大黄酒制法的炮制逐渐引起重视[3]。
宋代对大黄炮制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曾记载“面裹,煨;蒸,焙;蒸;切;焙”等炮制程序,其中“焙”为首次出现[4]。《小儿药证直诀》中将以往“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等方法改进并总结为“九蒸九曝干法”[5]。另外,该时期就已经出现大黄童便制法,用小便作辅料进行炮制,《太平圣惠方》中“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明确了具体炮制时间[6]。醋炒、醋浸蒸、灰火煨、蜜水浸焙、皂荚水煮、生姜汁炙等炮制方法也在宋代相继出现,不仅炮制方法更为丰富与完善,炮制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辅料的选择与使用数量、炮制火候、炮制时间等均有详细记载。此外,炮制方法也不再单一使用,蒸、炒、煨、炙、焙等方法在该时期已联合应用于大黄的炮制。
元、明时期是大黄炭制法的开端,且大黄的小便制法也在该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另外,该时期开始重视大黄产地与质量对炮制品药效的影响。清代多沿用传统的炮制方法,少有创新。相关记载中,有“用陈酒五升煮烂之法”,并首次出现用“韭菜汁”作为辅料进行炮制的方法[7]。
2 大黄的现代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与总结,大黄的现代炮制方法已发展至二十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已制定出相应的标准,目前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4种在临床上最为常用。生大黄炮制方法:原药材除杂、洗净、闷透,切厚片晾干。酒大黄炮制方法:取大黄除杂、洗净、切片,酒炙炒干,每100kg大黄用黄酒10~20kg。熟大黄炮制方法:取大黄除杂、洗净、切片,酒蒸法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每100kg大黄用黄酒20~30kg。大黄炭炮制方法:取大黄除杂、洗净、切片,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褐色。
大黄多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包括习惯性便秘、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急性期、肾功能不全等。由于大黄泻下之力较峻,故多用于实积便秘,对于虚实夹杂之证,如同时存在大便秘结与正气虚之症的患者,使用大黄时应配伍扶正之品。此外,大黄为妇科良药,可治疗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血瘀经闭、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常用经方包括大黄蟅虫丸、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等。大黄还可用于急慢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等传染科疾病。现代临床常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使用大黄治疗消化性溃疡、胆道结石、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等病症。
3 大黄不同炮制品的药理作用
3.1 泻下作用 药理研究证实[8],大黄的主要成分包括蒽醌苷、番泻苷、大黄酸、鞣质、大黄酚、没食子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其中蒽醌苷与番泻苷主要发挥泻下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9],生大黄、酒大黄(酒炙)、熟大黄(酒蒸)、大黄炭4种炮制品均具有泻下作用,但强度有所不同,其中生大黄泻下作用最强,酒大黄次之,熟大黄与大黄炭最弱。刘春芳等[10]的研究证实,小鼠在生大黄和酒大黄给药后约3h即出现泻下效用,酒大黄的泻下时间较生大黄延迟,泻下次数相对减少。熟大黄和大黄炭的用量即便是生大黄的2倍,也未出现泻下效用。专家认为[11],酒大黄炮制过程中蒽醌苷与番泻苷含量会减少大约2/3,是其泻下效用减弱的主要原因。熟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过程中,蒽醌苷与番泻苷被大量破坏,故使得其泻下作用微乎其微。研究发现[12],蒽醌苷与番泻苷含量会随蒸制与炒制时间延长而减少,在蒸制与炒制时间超过12h时蒽醌苷与番泻苷已几乎被完全破坏。这一结果提示,炮制过程中的加热是影响大黄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收敛止血作用 大黄各炮制品均具有良好的收敛止血作用,其中熟大黄与大黄炭的收敛止血作用最强,生大黄次之,酒大黄最弱。大黄中发挥收敛止血作用的成分主要是没食子酸与大黄酚,现代研究表明[13],大黄酚可减小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并改善血管脆性,从而使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生成增强。没食子酸可增强血小板黏附与聚积功能,增加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从而缩短凝血时间,发挥收敛止血作用。专家发现[14],大黄炭与熟大黄炮制过程中,酒蒸与碳炒的温度较高,会造成大黄中由没食子酸聚合形成的鞣质分解为没食子酸单体,从而使大黄炭与熟大黄中没食子酸含量大幅升高,故上述2种炮制品的收敛止血作用较强;生大黄炮制过程中没食子酸含量变化小,而酒大黄炮制过程中,没食子酸含量会减少,故收敛止血作用最差。研究发现[15],生大黄、熟大黄还可通过抗应激效应预防胃黏膜病理损伤,减少胃黏膜出血,其中生大黄较熟大黄止血更快,但熟大黄不良反应相对更少。
3.3 抗菌消炎作用 动物实验证实[16],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具有抑制小鼠炎症早期渗出与末期肉芽增生的作用,其中生大黄与酒大黄的抗炎作用强于熟大黄和大黄炭。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是大黄发挥抗菌消炎作用的主要成分,王亚等的研究证实[17],与生大黄比较,酒大黄可更有效降低肺炎大鼠血白细胞数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减少肺泡炎性渗出,抗菌消炎作用增强,与酒炙过程中大黄中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溶出比例增加有关。而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可上调白细胞介素-1α的表达促进血清白细胞介素-1α的下降,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有研究[18]用大黄不同炮制品作用于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病菌,发现酒大黄与生大黄的抗菌消炎作用最强,熟大黄次之,大黄炭最差。
3.4 解热作用 研究发现[19],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均具有解热作用,其中生大黄与酒大黄的解热作用强于熟大黄与大黄炭。动物实验证实[20],等剂量的上述大黄炮制品均可发挥持续6h的解热作用,其中熟大黄与大黄炭因炮制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高、受热时间长,给药后3h的解热作用逐渐减弱。专家认为[21],大黄的解热作用与其可抑制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减少三磷酸腺苷分解,造成产能下降有关。也有研究认为[22],大黄主要通过减少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与环状核苷酸的途径发挥解热作用。但目前,大黄中发挥解热作用的主要成分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大黄不同炮制品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与炮制过程中大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或使某成分的增加或消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