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江苏建材行业青年技术能手事迹(之一)
2020-02-15《江苏建材》编辑部
1.费传军
费传军,男,生于1975 年7 月,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膜材料公司副总经理。 先后任院第四研究所研发工程师、院复合材料事业部研发工程师、院膜材料公司研发部副部长、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费传军研发的一种高透气量非织造布覆膜滤料、 制备方法及其所用的覆膜装置(ZL201310542807.3),2019 年获中国专利奖金奖;工业烟气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2019 年获环境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关键技术及其在非电行业的应用,2019 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燃煤锅炉烟尘超低排放滤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2017 年获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多种功能玻璃微纤维过滤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制备,2015 年获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高效过滤工业粉尘用复合针刺毡覆膜滤料的研制及应用,2012 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费传军同志一直从事复合材料、过滤材料及膜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技术攻关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作为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膜材料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主持科技研发工作。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紧扣环保、能源、国防军工等应用领域,以PTFE 膜材料及其应用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研究的主导方向进行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防军工配套项目、工信部重大成果转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江苏省成果转化、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20 余项。 深入开展了工业除尘过滤材料、水处理材料、电池隔膜材料、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工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3 项,其中发明专利21 项,发表论文20 篇。 先后开发出工业除尘用覆膜滤料、服装膜、水处理膜、口罩膜等系列产品,其中工业除尘用覆膜滤料打破国外垄断,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超低排放,产品在相关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9 年以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开发玻璃纤维覆膜滤料及国内独有复合毡覆膜滤料、化纤毡覆膜滤料等,获得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烟尘超低排放治理用系列覆膜滤料产品和产业化技术,其过滤效率、过滤阻力、清灰周期等性能均优于国外产品。 在覆膜滤料技术上做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不仅为公司创造了价值,还为国家的工业烟尘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行业进步及环保事业的发展。 经水泥、火电、钢铁等行业应用,排放浓度低于10 mg/Nm3,实现趋零排放。 经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导开发的玻璃纤维覆膜滤料及复合针刺毡覆膜滤料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与地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2017 年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建材行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高效控制技术研发” 项目,开展超低排放过滤材料及脱硝除尘一体化滤料的研究工作。
2018 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高性能长寿命Polyphenol/PTFE/PFSI 复合质子交换膜研制” 项目,目前正在推进相关研制工作。
先后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等一系列奖项,获南京市第九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 工程” 第三层次人才等荣誉。
2.冯冬梅
冯冬梅,女,生于1975 年11 月,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
冯冬梅参与的研究课题《大型回转窑烧成技术在钡锶盐行业的应用》,2016 年获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撰写的《以硫化钡黑灰为原料制备碳酸钡工艺研究》论文获江宁区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冯冬梅自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进入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作后,承担了多项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设计工作,并以优异的业绩获准进入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色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 协助部门成功申报2019 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加2019“长三角一体化”博士后论坛。她科研作风严谨、业绩突出,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公司工程项目方案制定、设计和决策提供了大量有效支撑数据,2017 年获得公司“创新能手”称号。
冯冬梅对水泥厂使用的新型纳米保温材料进行现场调研, 探索出适宜的纳米隔热材料的高温导热性评价方法。 对水泥厂设备降低热耗的耐高温纳米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工艺进行研发,建立了快速、准确和稳定的逃逸氨和SO2取样方法,设计了相关的取样设备,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水泥厂现场的测定,为水泥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做好基础铺垫。 针对现有商用催化剂难以满足NOx 超低排放要求的现状,进行适合水泥行业脱硝的SCR 催化剂研发。 进行水泥行业SO2末端治理减排过程的研究,探索适合水泥厂烟气SO2减排的高效脱硫剂开发。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电石渣及水泥窑尾废气生产轻质碳酸钙微粉的工艺技术,为水泥工业碳元素的减排开拓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参与陕西安康江华集团10 万吨硫酸钡技改项目方案、试验、工艺设计等工作。
冯冬梅先后获得发明专利5 项,实用新型专利9 项,发表论文4 篇。参与研究课题《新型低碳水泥高效制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国际应用示范》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对该课题进行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工艺方案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有用支撑数据。
冯冬梅除承担研发任务外,还参与本专业后备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蒋荷君
蒋荷君,男,生于1987 年6 月,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现任南京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环保市场部副部长,先后任南京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生产品质部实验员、部长助理、副部长,负责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市场开拓,持续进行市场开发工作。
为稳定公司熟料烧成质量,蒋荷君引进岩相分析结合X 射线荧光分析,通过观察熟料矿物相组成及分布情况了解产品质量,及时反馈、指导熟料烧成工作。2012 年公司首次组织生产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及中热硅酸盐水泥,他组织化验室进行水泥水化热及抗硫酸盐侵蚀试验实验工作,保障特种水泥的生产质量。 他组织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协助公司取得国家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证书。
蒋荷君参与公司多项技术改造项目现场管理工作,如2013 年“3#水泥粉磨系统技改工程”、“废弃石灰石综合利用工程”,2014 年“石灰石粉制备系统技术改造项目”,2015 年“利用4500t/d 熟料生产线处理危险废物技术改建项目”等。其中“废弃石灰石综合利用工程”利用矿山开采余下的品位较低石灰石生产用于混凝土的砂石骨料,达到降本增效、合理利用资源的目标,成为中国建材集团企业重点示范线。 全过程参与“利用4500t/d 熟料生产线处理危险废物技术改建项目”建设工作,利用现有熟料生产线,新增固态、半固态及液态处置生产线和危废储存库房,新建配套实验室,配备先进检测仪器设备,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尾气收集入窑焚烧,零残渣排放,实现了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净化了环境,同时缓解了政府环境治理压力。 该项目被列入2017 年度南京市江宁区重大产业项目、南京市“双百工程”重点项目、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项目。
积极参与公司专利申报工作,其中“具有搅拌锅支架的水泥胶砂振实台”“水泥比表面积称量漏斗”项目于2015 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前者于2017 年获发明专利授权。每年参与集团及行业协会技术革新奖申报,其中“铜尾渣作为水泥生产原料的技术改造”项目获2015 年度“凯盛杯”中国建材技术革新奖改造类一等奖,“废弃石灰石综合利用工程”获开发类一等奖,同时两个项目申报了同年度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石灰石粉制备系统技术改造”项目获得2016 年“中复杯”一等奖。
4.李晓平
李晓平,男,生于1976 年11 月,南通市人大代表,工程师,高级技师,江苏省首席技师,现任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室主任,荣获南通市劳动模范、技术创新标兵、高级技师等称号。
李晓平主持开发的“二次挤压辊压机”获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大型水泥煅烧关键节能技术装备”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效节能预粉磨工艺及成套装备研发” 获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型回转窑资源化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装备” 获南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低速重载大模数边缘传动齿轮滑动率差的精准控制”获全国建材机械行业科技二等奖,多项成果获得全国建材机械行业革新奖,参与《水泥工业用辊压机》等国家行业标准制定。
近年来,李晓平研发多个跨领域新产品,累计销售20 多亿元。 受行业产能调控影响,公司原有产品销售下降,企业经营面临挑战,他研发设计的Φ6.2×55m 煤化工清洁高效提质回转窑,成功应用于河北龙成集团; 开发了Φ4.4×100m、Φ4.6×100m、Φ4.8×100m 镍矿回转窑,46 台套成功应用于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40 台套应用于苏拉威西矿业投资有限公司,20 台套应用于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12 台套应用于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16 台套应用于浙江瑞浦科技有限公司,4 台套应用于江苏惠然实业以及2 台套应用于辽阳宝铂钆钢等多个镍矿企业;近年研发了Φ5.5×110m 回转窑和Φ5.5×50m 烘干机,8 台套应用于宁波力勤矿业有限公司,日产800 吨石灰系统设备,3 台套设备成功应用于新疆八钢集团公司;他除了研发大型回转设备,还研发了各种规格的辊压机,如G1400-800、G1500-1000、G1600-1400、G1800-1600 等,先后成功应用于200 多家水泥企业,为公司转型发展和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带领团队为车间设计制造了10 多套工装夹具,节约费用760 多万元;参与了滚齿机改造项目,将公司现有的Φ5m 滚齿机改造成江苏省最大的Φ13m 滚齿机,解决大型回转窑大齿轮滚齿难题,为日产万吨级主机生产创造了条件,为公司节省设备外购费用600 多万元;组织研发了世界先进的Φ11m 四铣头数控铣齿机,解决了超大规格齿轮加工周期长、精度低、加工余量大的难题,节省设备外购费用3000 多万元,填补了国内空白。
5.李金柱
李金柱,男,生于1982 年11 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中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装备所副所长。
李金柱作为中国中材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篦冷机专业带头人,负责公司LANE 型第四代篦冷机的研究开发、优化改进,针对改造项目进行专业化设计。
2009 年开发了第一台LANE 型第四代篦冷机, 负责核心篦床部分的研发设计;2011 年负责改进型LANE 四代机的开发,2012 年在辽宁银盛投产,取得成功;2014 年负责公司首台高温辊式破碎机研发,用于河北乾宝白水泥项目, 实现辊破在550~600℃工况下运行;2016 年负责峨胜集团4 条生产线四代机改造方案及设计,取得全面成功。改造后,业主单条5000t/d 水泥熟料生产线吨熟料标煤耗降低2~3kg/t.cl,电耗降低1kwh/t.cl,余热发电提升2~4kwh/t.cl,熟料易磨性提升,单台水泥磨提产30t/h。 篦冷机3 年内无需更换备件。据统计,1.5~2 年内,单条生产线回收全部投资约1500 万元。 2017 年负责公司首台中置辊破四代机,用于福建龙鳞项目,出料温度完全保证在65℃+环境温度以内,相比于尾置辊破项目,余热发电提升2~3kwh/t.cl。
2017~2019 年,负责完成四代机新建及改造项目共30 余项,在方案设计、结构改进、性能优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累计完成合同额约3 亿元。所负责四代机在四川峨胜、天山集团、金隅冀东、宁夏赛马、祁连山集团、山水集团、红狮集团、中材水泥等各大水泥集团都取得成功应用。
他先后发表专业论文7 篇,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 项, 其中3 项 《篦冷机横向密封装置》(专利号201120315703.5)、《一种高温辊式破碎机》(专利号201320759135.7)、《一种水泥熟料高温导料机》(专利号201320761328.6) 为第一发明人; 获发明专利1 项,《一种风扫式动静结合高效粉尘分离器》(专利号201410351432.7)为联合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