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情绪调节APP设计研究

2020-02-15江南大学214122

大众文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调节高校学生个体

(江南大学 214122)

一、目前的高校心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建设中的高校心理体系仍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安雪玲和常志娟在研究中发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课程体系设置不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具体体现为:现有渠道跟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匹配,出于病耻感的干扰,一些学生并不愿意线下向老师同学求助;再者教育工作中专业人员缺失,高校心理工作者多为思修老师和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形式大于实际等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学生遇到情绪刺激事件时无法有效疏导。关于高校心理教育模的未来,姚滨认为高校与医院合作,将专业力量引入高校,满足大学生快速就诊和危机干预的需要,能够解决目前高校心理体系建设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和内容的专业性不高的问题,这个设想对高校心理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个可实现的方向,但本文认为在学生心理问题爆发之前进行预防是高“性价比“的方向。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上看,刚到成人世界的大学生面临着人生的各种变动,例如专业选择、人机变动、择业就业等,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他们难免产生情绪压力。据心理咨询行业信息披露,情绪压力往往是年轻来访者的“症结”所在。缺少情绪教育的他们常采用药物,酒精,暴饮暴食等不恰当的情绪应对。而消极情绪不能排解会使他们更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呈现更低的健康水平。据研究,消极情绪可以通过主动调节,用恰当的策略来提高心理恢复力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情绪调节的理论概述

情绪调节是指我们用来控制产生何种情绪、何时产生情绪以及体验和表达情绪强度的策略。Gross认为情绪发展类似于一个线性过程,情绪调节策略会随着情绪发展的阶段而不同,他将不同的策略根据情绪发生的过程组织起来,以此衍生出来的情绪调整策略可归类与: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力调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等几个类型。

Gorss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比起人们最常使用的表达抑制策略在认知改变阶段的认知重评策略是更有效果的,的他们通过大量实验发现采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相较选择表达压抑策略的会有更健康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为平和的生理反应。表达抑制策略指调用大量心理资源来压抑情绪反应的表达,而认知重评是指在个体改变对情绪刺激事件的思考方式来改变情绪反应。据后继学者的不断研究,认知重评也有更多细分形式,Ochsner与其同事将认知重评策略分为自我关注和情景关注,自我关注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与情绪刺激事件的相关性,改变个体对事件联系强弱的感知,而情景关注是指重新审视情绪刺激事件的本质和情景中其他个体的行为。用作在消极情绪调节手段时,自我关注可以要求个体以一种更加远距离的客观视角看待事件,而和情景关注可以用情景关注要求个体做积极联想。

三、高校学生情绪调节APP设计分析

从产品与高校心理教育系的关系角度上来说,更科学的高校心理教育体系是学生,学校,医院三方联动的,本文讨论的情绪调节APP着眼于学生使用端。首先学校是心理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学校里学生有各式学习生活场景,能为APP提供丰富的触点接触学生,互联网的形式能更贴近学生的使用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服务的渗透率,跟心理教育科普和课程相辅相成,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而在APP中收集到的学生情绪数据,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往医院方,医院能为快速就诊和危机干预提供专业力量,且已经收集到的关于学生的数据能够作为个案简历实行统一管理。

本文所研究的情绪调节APP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情绪调节的专业工具,目的是使更多学生通过及时的情绪调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分析情绪调节的必要过程的和对高校学生群体的调研,发现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遍不具备完整的情绪调节相关知识,据此确定APP中内嵌必要的情绪知识。与此同时,在交互设计方面,本文更注于对学生行为的设计,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是从更客观的视角来观察,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情绪调节过程是:(1)识别情绪。(2)接受情绪并抑制冲动行为。(3)找到明确的情绪调节目标。(4)根据目标找到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5)内化调节策略。跟据这个过程本文确定了APP内情绪课堂,识别情绪,记录情绪,情绪调节小助手,紧急求助等几个大功能模块。其中最复杂的功能模块是情绪调节助手,其原理是根据认知重评策略引导用户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调整情绪。比如调节因为学业而引发的焦虑情绪更适合采用自我关注策略,增加个体与情绪刺激事件的距离感,从更客观的角度思考事件的处理办法,如:做出学习计划,正视学业上的问题等方法来增强用户的掌握感从而减少焦虑情绪。

图1 设计目标下的产品功能图

四、高校学生情绪调节APP设计方法

1.增加个体的“接纳感”

在个体情绪调节的过程中本文总结出高校学生情绪调节APP的设计方法是在个体识别情绪且接受情绪的时候需要提供足够的“接纳感”,从心里咨询的角度在个体面临情绪冲击时,被“接纳感”使个体减少负面情绪,并使其放松下来运用心理资源进行情绪调节,且促进个体自我接纳的进程,不论是对调节情绪还是维持心理健康,“接纳感”对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从信息展示的角度看,向个体展示情绪发生的普遍性更能使个体意识到当下的情绪体验其实是人类共性,且清晰的向个体展示情绪发生的过程也能使其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情绪事件。从视觉设计的角度而言,高明度低饱和度的色调在情感上更能使个体感到平从而唤起被“接纳感”。

2.确保个体的“目标感”

在个体情绪调节的所有阶段,都需要个体在被接纳之上拥有“目标感”,这个“目标感”是引导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关键,在实际运用时,每一个流程都是一个子目标。从心流理论上讲,有目标,有可实施的操作方法,有挑战性的体验更容易给个体沉浸式体验,从本文研究的高校学生情绪调节APP看来,确保“目标感”能提高产品的有效性和个体接受度。从交互设计的角度看来,在个体使用APP的过程中,当前的目标应该放置在第一层级,让个体时刻感知到目标和完成情况,在整体目标中有子目标的情况下要清楚表示层级关系并用视觉手段区分,让个体明晰自己目前的状态。

3.增强个体的“掌握感”

帮助个体实现对情绪的“掌握感”,是情绪调节的理想状态。在个体通过APP调整情绪之后把习得的调节策略逐渐内化,最终增强对自身情绪的掌握感。同时,“掌握感”的获得一定是有过程性的。即在情绪调整的过程中,个体还是会经历挫败感,例如无法把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在情绪刺激事件中做出了破环性行为反应等。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就类似与传统APP中的“误操作”一样,在交互设计的角度,在接纳的同时及时的给个体反馈以及引导个体继续情绪调节流程。前文所述的“接纳感”和“目标感”是掌握感的基础,只有个体在包容的环境中接纳自我的情绪且有目标性的进行调整才能增强对自我情绪的“掌握感”。

五、结语

情绪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反应,个体掌握与情绪相处的道路往往是螺旋上升的。在高校心理体系建设被重视的今天,高校心理体系建设应该运用互联网技术,为情绪调节打造高高效且符合学生行为的路径。心理在学术理论的指导下,更有效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帮助。

猜你喜欢

调节高校学生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一种用于自控调节行程的螺杆调节结构设计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平均税率、标准税率与收入分布对个人所得税累进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