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的探索与研究
2020-02-14许颂梅杨紫君
许颂梅 杨紫君
摘 要: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越来越要求儿童具备社会性方面的品质,而同伴交往是推动儿童社会性方面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之一。由于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和现代家长重智育的教养方式,我国幼儿同伴交往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是幼儿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因此,重视和加强同伴交往方面中被拒绝幼儿问题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被拒绝幼儿的概念以及类型,并且深入分析了幼儿同伴交往中被拒绝行为的特征及产生原因等,最后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别拒绝现象探讨了一些解决方法,希望对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所帮助,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適应环境。
关键词:被拒绝幼儿;幼儿同伴交往;交往策略
一、提出问题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儿童具备社会性方面的品质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表明,4岁左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而同伴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不断扩大交往空间和范围,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开始主动寻求同伴,与同伴共同游戏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学习到社会的一些技能,从而获得社会规则和要求,发展其社会性和健全人格。然而据研究由于社会、家庭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许多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消极、不友好行为较多,积极友好行为较少,采取的行为方式以攻击性与不友好性强,在群体中处于被排斥、被拒绝的地位。这也就是本文讨论的被拒绝幼儿。如果不加强干预、矫正,任其发展,这种状况可能会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交往、个性和行为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同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社会认知能力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二)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互相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庞丽娟提出将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关系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上述四种同伴交往类型在幼儿群体中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受欢迎型约占13.33%,被拒绝型约占14.31%,被忽视型约占19.41%,一般型幼儿约占52.94%。
(三)被拒绝幼儿
被拒绝幼儿是指为大多数同伴所不能接受,遭到拒绝排斥的个体。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大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在同伴中地位低下,关系紧张。
三、被拒绝幼儿的类型
(一)认知缺失型
这类幼儿被拒绝的原因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技能缺失,主要是语言能力缺失。他们不会用礼貌用语,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类幼儿处理自身行为和情绪的能力有限,既不能准确地表达友好行为和情绪,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与需要。因此,在其与其他同伴交往过程中很容易遭到排斥。
(二)情感缺失型
这类幼儿对自我情感特别敏感,不会倾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总是从自我中心的角度分析事情,处理问题。在同伴交往中不会控制自己的内心情绪,而常常做出一些惹人讨厌的负面的行为,如攻击行为、耍赖行为、逃避行为等。
(三)行为缺失型
这类幼儿性格内向,常常感到害羞、腼腆,在与同伴交往中缺乏自信心,因此很少进行社会交往行为,不会主动接近同伴,更不敢大声说话。这种类型的幼儿遭到同伴的冷落从而沦为被拒绝幼儿自然在情理之中。
四、被拒绝幼儿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语言环境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家庭的女性变成家庭主妇,专职照顾孩子。在妈妈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没有同伴之间的口头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愿意也不会说话,只会咿咿呀呀。缺失的语言环境造成他的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同伴交往能力很弱。
2.过度放任成长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思想的解放,许多家长认为对于孩子的培养,要放养,要让孩子自由的探索,以培养其聪明、勇敢的性格。所以,对于孩子在公共场合尝试危险行为或调皮行为,家长从不制止,只在一旁保护。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对于一些行为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同伴交往中遭到排斥。
3.过度保护成长
有些孩子先天有一些体弱,所以妈妈几乎替他完成一切日常生活琐事,每天还会特地带到家里独自午睡,这样可以随时照顾孩子。然而这样却使孩子一年都不认识自己的同伴,更不会有同伴找他玩。
4.亲子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获得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技能,并寻求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这为儿童日后同伴交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儿童对父母依恋关系的性质也将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发现,与父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很可能“辐射”到与同伴交往中,使儿童很难与其他小朋友形成正常的、安全的关系。
(二)学校因素
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中、大班大多数幼儿在选择同伴时,往往从一些外在角度出发,如父母间的关系、幼儿之间所处的空间位置,等等。其他小朋友对某个小朋友的态度和关系与幼儿园里教师对该儿童的态度和评价有很大的关系。经常受到教师否定评价和批评的小朋友也将成为其他小朋友否定和批评的对象,极易导致小朋友在同伴中不受欢迎。中、大班的幼儿在选择同伴时往往选择那些经常被教师称赞的小朋友。这说明教师的好恶及评价标准对幼儿有较大影响。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知道,:幼儿对人、对己的评价是从依赖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的,也就是说,幼儿开始是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的。在幼儿园里,幼儿对小朋友的评价更是从学习教师的评价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对我幼儿的评价,以及此评价对其他幼儿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给那些自身条件较差(例如:长相平平、性格内向)的孩子一些积极的评价;多看到那些有不良性格特点(例如:性格孤僻、粗暴)的孩子积极的表现并给予表扬,从而促进其他幼儿对他们的积极评价。
(三)自身因素
笔者在上文已经讲过同伴关系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讲,同伴关系在很大程度是一种互惠的关系。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幼儿必须靠自己的社会交往技能和优点来赢得其他小朋友的认同,获得属于自己的地位,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有效地加入其他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如何与其他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说服别人并寻求其他幼儿的支持和帮助。在一些冲突情境中,幼儿还必须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为自己辩护,如何机智地解决冲突等。所有这些都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社会交往技能”。然而现在许多幼儿身上缺少这些同伴交往必备的技能,他们在交往中往往会表现出许多破坏行为,比如攻击性、不合作的行为,或者在交往中态度冷漠、行为退缩等,而这些恰恰都是幼儿同伴交往的绊脚石。另外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那些外貌奇特,如身体有缺陷,过于肥胖,衣着邋遢不讲卫生,发音不标准(操异地口音),动作技能不佳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也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绝。
五、相关教育策略及解决途径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或学校的不当教育从而导致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的欠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和教给幼儿合适的社会交往技能是改善幼儿不良同伴关系状态的两项主要任务。下面笔者就此现象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一)教师或父母通过语言表情方式提高幼儿社会交往技能
1.帮助幼儿学会主动与小朋友接近的技能
这些技能主要包括:(1)询问信息,如见到同伴要微笑,高兴地说话或者问“你好”“嗨!你到哪儿去?”“你叫什么名字?”(2)提供信息,如对别人的问好和要求做出回应,“我也是新来的”或者“跟我来,我带你去”“我叫某某,这是我来幼儿园的第一天。”(3)邀请参加游戏。如“想玩抓人游戏吗?”“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玩。”等。
2.帮助幼儿与同伴维持积极的关系
受欢迎的幼儿通常被同伴描述为聪明、善良、可爱、灵活。下面笔者提供一些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技巧,这些技巧描述了幼儿同伴交流的特点:表达兴趣会有微笑、点头、眼神交流、问相关问题,轮流协作、分享、合作。表达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感情会有拥抱、握手,或者说“我喜欢你”“我们做朋友吧”。表达同情会:“你看起来很伤心”。提供帮助和建议会有“你可以这样试试看"赞扬同伴会有“你做得太好了”“你的办法非常好!”
3.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策略
笔者发现:那些被拒绝的幼儿往往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所以,应该教给幼儿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例如:表达个人的权利、需要或者感情。如:“这次我想要一个选择的机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情,如:“是的,我知道你等着看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 建议用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如:我们扔硬币决定吧。” 反对不合理的要求,如:“不,你要最后选。现在轮到我了。” 接受合理的不同的意见,如“是的,我没想过那个问题。” 折衷解决方案,如“我们去玩其他游戏吧。”总之,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从而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特别需要关注那些在同伴中不太受欢迎的幼儿,及时指导这类幼儿,以促进所有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提供充足自由的游戏活动时间,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气氛
研究发现,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幼儿会感到焦虑和沮丧,这时如果父母或老师能够给他营造一种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化幼儿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良心态。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营造民主、和谐和温暖的气氛;
2.对幼儿不作专制式管制;
3.容忍幼儿的一些小错误;
4.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积极评价”等。
此外,老师和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比如,经常引导他们参加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带他们参加班级中其他儿童的生日晚会,鼓励他们表演节目;家长还可以把其他儿童请到自己家里来,指导他们参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让他们在交往活动中受益等。
(三)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对社会交往的认知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同伴交往的情境,让幼儿思考如何解决故事或游戏活动中的社会交往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难以容忍的。仅仅告诉幼儿“正确地做”是不够的,还要告訴幼儿“如何正确地做”。例如,可以通过讲述《骆驼和山羊》的故事,让两个儿童分别扮演骆驼和山羊进行表演,使他们在模拟的社会交往情景中懂得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双方优缺点和心理换位的重要性。
(四)及时向专家求助
如果幼儿的同伴关系问题确实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到幼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教师和家长时,应立即向专家求助。目前,心理学已经开发出许多针对幼儿同伴关系不良的干预和矫治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幼儿的交往问题。
结论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幼儿良好的社会态度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我们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日积月累地形成和巩固。培养孩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较好的交往能力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事,只有长此以往,在不断的、长期的、重复性的坚持中,幼儿才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习得正确的同伴交往技能,进而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其适应今后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 《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文新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 林筱泓著 《教育评论》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