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阳秧歌的艺术价值
2020-02-14郭梦瑶
郭梦瑶
一、研究意义
海阳秧歌起源至今,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海阳秧歌的"礼”和海阳秧歌“圆道”之美是表演过程中的最显著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正是这种扎根在文化深层的东西才让这样一门民间艺术有近600年的发展,在现当代任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当地的艺术工作者在秧歌的编创过程中很好的运用了其“圆道”思想,在其队形和动作上都有所体现。这种形式的美感是源于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众多方面的,无论是在对如今的秧歌的认识,还是对我国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又或者在我国民间艺术精华的再现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表演形式
海陽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礼节”,其所蕴含的内容可以当作“礼物”。在不同的村落之间的交往中,通常把秧歌作为彼此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传达人们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共同创造快乐、分享快乐,将这一活动作为一种礼仪。无论是来自哪个阶层,从事何种职业,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尽情的展现他们的喜悦之情,表达他们对节日的祝福,加深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更加的和睦,使得我国优良的传统得以世代传承下去。
1.斗秧歌
在海阳地区,人们跳秧歌的种类较多,其中一种称为“逗秧歌”或者“斗秧歌”。这种秧歌并不是单纯的被列为一种表演形式,是在两支秧歌队伍表演过程中不期而遇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进行的礼仪性的表演。所行之礼称为“三进三出”之礼,表演者都会各尽其才,在对对方施以礼节的同时,又会用各自的动作进行挑逗性的表演,场面会越来越热烈。当它们即将要走到一起时,两支队伍的乐大夫就会走向前,相互施礼,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之意。也就是说,这样的逗乐方式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他们以此来制造节日的欢快气氛,这也体现了海阳人民乐观积极、心胸开阔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
2.三拜九叩
古时期,我国的传统的祭拜祖先或神灵的仪式上通常会有“三拜九叩”之礼,通常是在皇家贵族。而海阳秧歌中就继承了这一行礼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祭拜祖先或神灵,将这种礼仪方式转化成舞蹈表演的方式,由始而终非常的全面。那些带有符号性的个体形象所呈现出来的动作无不向外界传达着我做传统文化中对利益的特别要求。就拿“齐眉扇”来说,就源自于成语故事“举案齐眉”。表演时,扇子的高度不能超过眉毛,就好像是典故中表示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使用的折扇就有“敬礼”的意思。表演者的动作都是民间艺术传承者通过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除此之外,很多社会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也会出现在这样的表演中,有时是表达人们之间的和睦关系,有时展示的是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又或者是表示夫妻间的互尊互敬等。这样的活动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身行为严格的规范,也体现了我国古老的道德价值观念对艺术文化的影响。
3.八卦步
八卦步的中心有一个人,外边的人围成方形,各自向2、4、6、8点的方向迈步,逐渐向前方移动,就这这种似圆似方的队形或线路及代表了海阳人民对“天圆地方”这种思想的认同。靠天地生存的老百姓们期望通过模拟宇宙之圆的运行规律以顺因自然、社会,并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可以实现与之和谐共处的愿望。对当地的群众来说,他们的这一认识也就是通过海阳秧歌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的。
三、队形排列
海阳秧歌表演时的队形都比较整齐、表演者的动作及相互的配合也非常的生动有趣,体现了这一地区的风格特点,也显示出了这一地区艺术文化受儒家思想的礼仪文化的影响较深。在民间,海阳地区的秧歌队伍可分为执事、乐队及舞队。演出中摆列不换,只用动作改变授予演出特征。
1.祭祀遗风
在中国古代每到祭祀祖先时都会有专门的礼仪、礼乐、祭祀舞蹈。在海阳县也是如此,根据考古发现,在海阳县现如今的都村、嘴子前地区,出土过古乐器,证明在东周时期古人在祭祀祖先时,有专门的祭祀舞蹈和礼乐。并经查证古县志,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干戚之舞”、“羽禽之舞”,另记载在明朝永乐年间,在卫城建立学馆,每年在固定日子,县政府官员、乡士等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祭奠孔子。祭祀仪式中有明确的礼仪规范,由乐生演奏古乐器、舞生演奏舞蹈,并且从周代就已经出现的皇室祭祀舞蹈也流传了下来。在现在的海阳秧歌里,三眼枪开路,令旗、各种彩旗按顺序排列,后面就是乐队阵容,这些元素都是来自于三千多年前西周的祭祀仪式。
2.注重礼仪
鼓子秧歌是受鲁文化影响较深的艺术,不管是慢节奏中的呈现的稳、韧等,还是在快节奏中呈现的捷、健等,都显示出了受这一思想文化熏陶喜爱,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稳重、淳朴、忠义的良好品质。胶州秧歌动律中展现的柔神和轻灵的对比,体现了齐国对功利的追求。而海阳秧歌主要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稳和柔。单纯的从表演队伍进村时所行的礼仪,以及花鼓、霸王鞭等不同人物表演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就可以看出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关系,显现了儒家思想所崇尚的礼乐祥和的思想。自古以来,山东人对儒家思想就有着很深的认同感,并指引着他们的行动和意识。在儒家思想的认识里,舞蹈不仅代表了人们地位的等级,也是教导人们的重要方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曲阜建成的六艺城,就代表了儒家乐舞文化的精华,将孔老夫子的“六艺”理论传承了下来。这六艺指的是礼、乐、书、数、射、御。其中对礼的认识和运用是很深刻的,很多礼仪性的动作都在舞蹈表演中有所展现,这不仅显示了人们的个人修养,也让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高贵气质。海阳秧歌中所实行的“三拜九叩”之礼,就代表了齐鲁人民崇尚礼节的优良品性,也映射了儒家思想对完美品质的不断追求。可见,海阳秧歌受到了儒家尚礼思想的影响。
3.圆道之美
海阳秧歌中的“跑场图”,将人们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场图变换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群体,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服饰标记着自己的角色。以大夫的带动用“跑”的方法变队列,全部的队列都是流畅、协调的,以种种百般的“圆”来体现平和与亲切。
4.以巨为美
海阳秧歌的规矩明确、分工细致,共分为三个部分:执事、乐队、舞队,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前方的执事是司仪,乐队是负责演奏音乐,他们都是为舞队服务,为舞队的表演烘托气氛。舞队的表演有双人舞、单人舞,双人舞表现的是一个故事情节,单人一般表演的是历史典故。舞队的队形也是在行进中变化的,根据队伍的指挥,音乐的节奏发生变化,舞队队形会根据舞蹈的变化,时而交叉共舞,时而遍地开花。如此人物繁多、注重礼仪、结构严谨的海阳秧歌,与山东地区源远流长的乐舞文化传统有关。
结束语
秧歌是人们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是汉族民间舞中重要的一种。生活环境、劳作方式、风俗礼仪文化都在表演中表现的淋漓精致。在不同的艺术家手中被艺术加工,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去修饰美化,逐渐走向舞台成为别具一格表演形式。秧歌在民间舞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正随着我们时代的变化正在慢慢的被人遗忘甚至慢慢的消失,我们可以看到街头的广场舞正在被外来文化侵蚀;年轻的一辈对秧歌的认识也越来越浅,甚至还会排斥对外来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对于未来要从事舞蹈相关工作的我们需要特别重视这一问题的存在,应该去认识了解、保护传承它。我们的民间艺术的瑰宝,我们灿烂美好的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