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用”宝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生长
2020-02-14郭莉
郭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强化语文教学的语用性,打造“语用”型课堂已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为例,就如何从内容层面、言语形式层面、及写作表达层面开掘文本中的教学价值点,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用训练展开探讨。
一、资料拓展,落实语言训练
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教材中的典型写法和巧妙独特的结构正是学生借鉴与模仿的写作起点,是学生语用实践的有效练笔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统整教学资源,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依托阅读教学落实语言训练。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在篇首列举了红松、白桦、栎树,说明小兴安岭的树木之多,但这只是“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冰山一角”。为理解此处的省略号作用,在教学中,我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林地面积、森林覆被率和活立木总蓄积,看到森林茂密的小兴安岭还有云杉、冷杉、樟子松、榆树、杨树、椴树等遍布林区。随后,学生在熟读课文第一段的基础上,利用拓展的资料完成如下课文句式的改写,如:“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云杉、樟子松、椴树……就像绿色的海洋。”这样一来,补充的资料不仅让学生感叹到小兴安岭是“大花园”,实现了帮助学生知识信息的累积,同时变知识为资源,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资源,在有机统整中实现从吸收到运用的转变。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资料的拓展有效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学生对小兴安岭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更为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读与写的协同并进。长期这样训练,语句练得多了,学生在书面作文中的表达条理性、准确性、严密性都能得到明显增强。
二、积极仿说,训练表达意识
仿照性的迁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典型的介绍性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读写结合点,统整内在资源,紧扣教材文本的核心语段,引导学生积极仿说,着力推动文本语言的运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作者紧扣不同季节的鲜明特点,动静结合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春天的小兴安岭,作者选择了描写最具有代表性的树木,抽新枝、长嫩叶,而对“雪水”“小溪”“小鹿”的描写更显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尤其是对小鹿的描写,“溪边散步”“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拟人的手法将小鹿的悠然自得跃然纸上。对此,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紧扣关键词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其它的小鹿们在干什么呢?”并模仿课文中的描写说一说。比如,有学生这样说道:“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在溪边的草丛中打滚,有的低着脑袋静静地观赏着溪中的小鱼。”
这样的练习表达,将学生的认知从理解内容的维度向文本语言的运用推进,在想象拓展中进行仿照性练习,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同样在下一段,对小兴安岭夏天景色的描写中,作者除了描写独具魅力的树木之外,还写了蓝蓝的天空、晨雾、早晨的阳光、草地、野花等。此處教学,我抓住对草地上小花的描写展开练习表达:小兴安岭是个“大花园”,野花遍地,闭上眼睛,我们好像闻到了花香,你还看到了哪些颜色的野花呢?引导学生模仿文本语言来描绘自己想象到的花朵,有学生表达如下:“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深蓝的、淡粉的、浅咖的、米黄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相关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通过文本语言适当补充。如此设置,学生通过理解内容、想象画面而习得语言、提升认知,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
三、强化品析,学习表达方法
很多经验不丰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关注“课文说了什么”,没有咀嚼语言去解读“课文为什么这样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获得审美体验,也能让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重组、加工、创新文本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素养。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的描述细致而全面,按时间顺序描绘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美丽画面。细读时可以发现四个季节中无一例外地写到了树木,并且在文章的开头也从种类、数量的维度展现树木的繁盛,由此可见,树木是小兴安岭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也就成为了作者笔下的重要内容。树木是独具魅力的,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树”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对树木的描写语句,组织学生对比性赏读,交流分享“随着季节的更替,作者对小兴安岭中树的描写有哪些不同”,在品析鉴赏中,引导学生品析鉴赏作者多样化、多维度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将这些描写的语句通过PPT集中呈现出来,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并将这些语句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感悟小兴安岭的树木在不同季节下的不同特点,既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感知文本语言,也能帮助学生在品析鉴赏中吸收、悦纳作者出色的写作方法。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各有特色,作者分别选择了一种最为典型的景物去描写春、夏、秋、冬景色迥异的特点,如春天“小鹿”,夏天的“小花”、秋天的“果实”、冬天的“孙熊”,都体现了不同季节下的鲜明特点,语言生动而凝练。同样,教师也可以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的季节里有着怎样的特点”统整起来阅读,引导学生勾画句子,强化品析,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方法同样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板书设计如下:
美丽的小兴安岭
有顺序 春 夏 秋 冬
树
有特点 小鹿 小花 果实 孙熊
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描写校园或家乡的一处景物,从而建立起“序”的概念,在练笔实践中学习抓住各个季节不同特点来描写,做到表达有序,生动具体。如此设置,紧扣教材文本搭建语用平台,有效地统整教材内在资源,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开掘教学价值点,落实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
总之,“语用”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应重视并抓住语言文字的应用,根据不同课文的特质选择不同的语言训练方法,挖掘“语用”宝藏,有目的、有策略、有步骤,持之以恒,从“语用”角度完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一定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得到落实和强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