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2020-02-14岳姝彤
岳姝彤
摘要:打开中小学美术教材,国画作品欣赏所占比重较大。单独以人美版教材为例,四年级下册“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中关于国画的课程就有两门——《用彩墨画鱼》、《动物的脸》,而在“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就开设了单独一课——第十一课《认识中国画》。2011 年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涉及了相应的国画内容要求——“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可见国画在义务教育阶段其隐含的价值意义之重大。本文仅针对如何开展科学而有效的国画欣赏课为引,论述国画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小学;国画欣赏课
一、系统了解国画的内涵、特性,所用工具及题材、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规范认识国画。
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愉悦性”是它独有的特性,在低年级可以将感受笔墨趣味作为课程开展的重点,比如小学三年级的《指画彩墨》一课就很好的引导孩子用手指代替毛笔,初步感受墨的运用,引发孩子对墨的喜爱,进而为今后国画课的开展做好鋪垫。但践行“愉悦性”特质的同时,规范孩子国画观念尤为重要。在尹少淳先生编写的《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就提出:“在中小学,中国画的教学更多地是通过水墨画来呈现,学生如何画水墨画应该有个参照,最好的参照是成人美术。”这句话听起来似乎违背了儿童绘画分析理论,而不曾想这些分析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以西方焦点透视体系为参照的范围内,并不适应于所有儿童,即那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个性气质的儿童。因此,中国画教育中应注意引导孩子把握国画的“基本底线”,而这“基本底线”顾名思义就是指国画的基本概念、用具、题材、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等。“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堂把控度往往比常规的“造型 表现”、“设计 应 用”、“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难一些,因为这对于正值“游戏期”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要比单纯听课更有吸引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欣赏课的积极性。比如使用“猜一猜”、“比一比”这类方法,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像讲解国画题材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作品,猜测题材名称。一幅《王时敏像》呈现到孩子面前,他们一定能猜到这就是人物画,而当用同种方法他们猜到了画有花和鸟的画就是花鸟画时,不防展示出徐悲鸿的《奔马图》和齐白石的《丝瓜图》并设置疑问:“它们属于花鸟画吗?”此时学生一定会产生分歧,这时教师再讲解花鸟画的概念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是会主动带着疑问和好奇认真听讲,并能形象地记住:“花鸟画是以“花、鸟、虫、鱼、禽兽”等动植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而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以运用观察笔触、比较作品的方法区分西方油画和中国工笔画、工笔画和写意画。
二、基于图像识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国画欣赏的形式美感。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从图像识读角度展开对国画欣赏课的论述会发现,在美术教学领域中,存在一个大问题,即教学中形式欣赏的缺失,而欣赏课的常态教学往往只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看图讲故事”,二是“理性地论证”,这两种方式都偏重对作品的内容把握而忽视了形式观察。比如在讲解构图时不防引导同学用纸片摆一摆方式分析《清明上河图》人物布局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疏密有序、多而不乱”的特点。又比如在讲解透视时不妨将西方风景画《风车》和中国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进行对比,通过渐进式询问:“看到了几处山?这些山的景色是在画家眼前,还是存在画家的脑海里?想象画家作画时是什么姿势和动态?”从而一步步渗透焦点
透视和散点透视理论,使学生能自主判断出《风车》是焦点透视,《富春山居图》是散点透视。色彩赏析和寓意理解可以穿插在一起讲解,因为颜色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手段,不一样的颜色会带给观者不同的感受。同样运用中西方作品比较,设置类似“作品中都有什么颜色?以什么颜色为主?这些颜色组合成的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觉得当时画家绘画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慢慢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画家在对山和水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西方的风景可以有波澜壮阔、阴晴不定的气候表达,但中国山水画只会展现和谐舒畅。并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逐渐拓展知识面,了解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理念和中国画对大自然意态理解的抽象表达。
二、结语
“欣赏 评述”领域的教学普遍趋于表面化,其中专业水平能力不足是一大原因,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师不知从何着手,只能随着教材配套课件
生硬灌输,而这种生硬的问题在国画欣赏课中尤为突出。罗淑敏老师的《如何欣赏中国画》中就提到“对于国画敬而远之的现象,问题出在用错了焦点去看传统国画。”这焦点就是书中反复强调的“传承”、“写意”、“空灵”和“抽象”。当我们把握住这四词的整体方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定能将国画欣赏课活态起来。基于国画的“基本底线”,合理开展形式的美术欣赏教学,从形式角度来初步进行国画赏析,再进而逐渐渗透内容思想,才能由表及里探究美术欣赏课中的“形式美”和“寓意美”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罗淑敏.如何欣赏中国画[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陈铁梅.《如何看懂一幅世界名画》[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138):48—51
[5]刘智永.《基于形式感知的美术欣赏教学研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140):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