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形势下幼儿园户外种植场地自然教育景观营造实践

2020-02-14卢蓉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新经济形势幼儿园

卢蓉

摘  要: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儿童都出生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由此产生的儿童“自然缺失症”受到教育界各方关注。自然教育作为缓解城市与自然关系的“良药”,对城市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现行幼儿园相关规章中明确规定需要设置户外种植场地,通过自然教育理念与幼儿园户外种植场地的结合,可有效引导孩子接近和感受自然;通过实践案例,从空间布局、景观营造、自然课程等方面 , 探索自然教育与幼儿园户外种植场地的融合实践,为在幼儿园中开展自然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自然教育;营造实践;幼儿园;户外种植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融入自交教育理念的城市儿童户外游戏场地设计研究》(编号:19JK0609)资助。

一、背景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不仅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失衡,同时衍生出人与社会的发展矛盾。城市中的钢筋水泥楼宇不断拔地而起,信息化急速缩短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但人与自然的距离也渐行渐远。2008年,记者兼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出版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术语“自然缺失症”,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与大自然被割裂开来,久而久之“自然”已成为一个抽象概念。2013年,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出,“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產生这种症状的原因主要是两面的:一方面是信息化社会中电子产品的使用占据了孩子大量时间,改变了传统的户外游玩模式;另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的功利性,孩子课余时间仍然被学习填满,没有机会到户外参与亲近自然的活动。而自然教育作为粘合剂,能够将日常教育与亲近自然两者结合,有效地拉近孩子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自然教育指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过程的认知,目的是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态。2016年3月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五条中明确规定幼儿园中应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种植园地。但目前多数幼儿园的户外种植场地仅以种植单一蔬菜或植草为主,缺乏多样性与互动性,儿童无法参与其中,幼师也难以引导儿童进行相关亲近自然的活动,因此此类场地并未能起到应发挥的自然教育作用。

二、营造实践

(一)吉的堡紫汀苑幼儿园种植园景观营造实践

吉的堡紫汀苑幼儿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区,园内拥有一处约28M*1M见方的条形种植区,在改造之前由园所内后勤人员管理,部分区域处于荒废状态,其余区域种植了小葱等蔬菜,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少有儿童接近或参与观察过场地内植栽生长。为将自然教育的理念注入景观场地,设计中结合场地现状重新梳理了设计逻辑,将场地景观设计分为水生园、岩石园、五感园、可食园共四个主题小园。水生园中依照植物生长习性多布置了喜水耐阴的蕨类植物,如狼尾蕨、波士顿蕨等,并利用园内水缸旧物在园内为金鱼安家;岩石园则多为各类自石子与多浆植物,营造视觉与触觉上的变化;五感园与可食园中仍以植物为主要景观要素,根据习性、特点、形态、色彩搭配呼应,种植了南瓜、石榴、含羞草、胡椒木等植物,营造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的同时能够让儿童清晰便捷地感知自然。根据回访的调研内容来看,园内儿童对场地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认知度、亲切感明显增加。

种植区的营造重点在让儿童与多样的自然亲密接触,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但如何让孩子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种植园的营造建设完成后,关于自然教育的同步课程一样重要。随后设计团队与园方合作在种植园策划并举办了名为 “花草故事会”的自然教育活动,并邀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旨在进一步将场地景观营造与自然教育理念相融合。自然教育活动包含“植物的故事”、“容器的故事”、“家庭种植”、“绘画”、“我来告诉你”,共五个部分,结合了知识、亲子、自然、教育、合作等多种内容。历时2个小时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是一场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也是一项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自然教育活动。

(二)吉的堡曲江幼儿园种植园营造实践

吉的堡曲江幼儿园位于西安市曲江区,园内有一处约30㎡的户外种植园,在设计与规划种植园的景观与使用后,设计团队采取师生共建的方式完成了场地的景观营建,除水生园、岩石园与可食园等主题园的设置外,还因地制宜旧物改造制作了蚯蚓堆肥塔与轮胎花园等内容。在随后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中,设计团队带领孩子们参观并以“兔子兄弟”的故事串联了这个小园子的各个小景点,同时引导孩子们认知植物形态、习性、特点等内容。在之后的室内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画面一改以往对于自然就是“白云”、“蓝天”、“蝴蝶”、“花朵”的教科书式认知,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画面中的花朵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每个孩子对于同一事物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通过一次小小的自然教育活动,将儿童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孩子们对“自然”的认知变得立体,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让他们自己感知与理解这个世界,这正是自然教育所期望达成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限制了儿童感官的发展,而自然则会调动其所有的感官。多接触自然的儿童,能直接地看到这个世界。在城市不断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教育和实践的共同目的,面对自然缺失症的现状,在幼儿园等儿童校园内推进自然教育与校园景观的结合是可行的缓解策略。通过以上案例的营建经验,在营建过程当中,首先应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场地的景观营造与后续的自然教育活动开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与策划,自然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应当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和评价标准,才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合到景观营造当中;其次种植园的营建可采取多方参与的形式,自然教育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共建共享的模式能够更大程度上增加人的参与度;最后,作为一个景观场地,在没有自然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段内保证自身景观的完整度,需要设计团队与园方在营建与维护管理这两方面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 周易,12.4%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倾向[N].中国青年报,2013,(5).

[2] Uzun F V, Keles O. The effects of nature education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behavior[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 李戈,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种植园地设计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6.

[4] 范燕燕,章乐,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5):71.

作者简介:

卢  蓉(1992.12-),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新经济形势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新形势下血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探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探索新经济形势下创新煤矿职工培训工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