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情表》教学案例

2020-02-14王芳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王芳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陈情表》。

二、文本分析

师: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生:苦情(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师: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师: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生:假如我是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就能出来做官呢?

师:说得很好,晋武帝是在怀疑李密不奉召仕晋是矜守名节,连我们普通人都能猜到晋武帝的疑心,李密不可能想不到,我们都知道李密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博览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先表明自己在蜀汉做官的态度“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再深深感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然后又把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提作为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晋武,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李密是真聪明啊,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最后再示之以忠,终于化解了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得到了他的召准。

【设计意图】在学习中,学生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但看“眼睛”分析文本的意识不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引导学生从文章标题入手,联系文本,尽可能地降低阅读的难度,更有效地了解作者的意图。

三、合作探究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为了达到陈情的目的,作者使用了什么技巧?

生1:不可以,因为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生2:不可以,从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晋武帝是一个皇帝,用阴谋篡夺了皇位,以阴险多疑著称,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和“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情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到第一段的位置。

生3:为了达到陈情目的,作者使用了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写作技巧。

师: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内容,陈情才是目的,因为只有把情感表达的充分了,才能让晋武帝由对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得接受。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用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陈情于事,寓情于理,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设计意图】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通过适时的启发性问题,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

四、拓展提升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生1:我们组认为李密是在为不奉召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比干忠于商纣王,心脏被挖;伍子胥忠于吴王夫差却被赐死;长孙无忌忠于李唐王朝却被逼自缢;彭越是西汉开国猛将,最后被剁成肉酱等等。更何况晋武帝靠阴谋篡夺夺取天下,内部矛盾重重,出于历史教训,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忌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寓情于理,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由此,我们组认为李密供养祖母虽是实情,但更多是不愿仕晋的推托之辞。

师:这组同学是认为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对新皇帝有疑虑之情。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无论哪个朝代,帝王的权利都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制约,欲使君王接受意见,那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许多君王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过,一般官员奏请,那纯粹是提着脑袋上朝廷,拿着性命去赌博。

生2:不得不说前组同学的论述很是精彩,但我们组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召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召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阐释: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如果一个家没有了父亲,这个家就垮了。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喪父。可是“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父亲去世后,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就是更大的不幸。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③4岁的李密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一下母孙二人生活该有多苦啊,可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鬟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可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这个时候,李密能够抛开祖母不问,出去做官吗?能怀疑李密对祖母的情感吗?所以,我们组认为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师:刚才几组同学同意这一观点也好,不同意也罢,都分析的很透彻、很精彩,下面我谈一下我的看法,我觉得不管李密当时是否有过一些关于时局的纠结,但是我们不难看到,他的情感是真挚的,他的忠义是诚恳的,否则,他逃不过历代文学评论者对于道义苛刻的要求,也更不可能瞒过在皇权纷争中阅尽无数、险恶人心的皇帝。

小结:李密的《陈情表》以锥心刺骨的感情,无可辩驳的逻辑 ,征服了晋武帝,使其不得不召准,也征服了后代读者,使其文千载传诵而不衰。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探究性的题目,探究的终极指向也是要学生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体验。当然,思维起于文本也要归于文本,所以这样的拓展延伸也是必须紧密联系文本的。

结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满奋畏寒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