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金漆木雕艺术的民俗美学价值再利用

2020-02-14姚晓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产业

姚晓宇

摘 要:朱金漆木雕是宁波地区一项优秀而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它集木雕、髹漆、镶嵌和妆金于一体,充分展现了浙东地域文化及丰富的民俗内涵和意蕴。通过对朱金漆木雕在木结构建筑构件藻井、佛教造像与浙东民俗等方面应用的介绍,阐释其装饰艺术的形式与蕴含的民俗美学价值,分析其发展的优缺点,为其今后保护及发展提供行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朱金漆木雕;民俗;文化产业

作为浙派木雕的重要分支——朱金漆木雕,其蕴含的原真性、地域性、世俗性和丰富的民俗美学价值深受民众的追捧和喜爱。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与冲撞,不仅改变了大众的审美方式,还使朱金漆木雕失去原有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地位。如何再利用其在民俗美学中的突出价值,保护其精湛的技术技艺,传承民俗内涵和人文情感,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1 朱金漆木雕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

我国最早的漆制实物是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制造的原始木胎漆碗、木雕鱼、镂刻木桶等史前漆制物品。木雕工艺及装饰艺术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后,与浙东地区湿热的海洋性气候、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及悠久的人文历史融合,为朱金漆木雕提供了生产、加工及艺术创作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满足其社会需求、审美追求和价值内涵的实现,逐渐形成以木雕、髹漆、镶嵌、贴金为艺术特点的民间传统装饰手工艺。

朱金漆木雕被广泛运用的主要时期是在佛教文化的风靡期和唐朝及清后期三个时间段。佛教文化达到鼎盛后,作为极其复杂且极度奢华的装饰艺术——朱金漆木雕,被不断运用在浙东佛教造像及建筑雕刻上。如“天下禅宗”五刹之一的宁波天童寺、梁武帝曾赐额的阿育王寺、以“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著称的宁波保国寺和有着“五大佛教名山”美誉的雪窦寺等都能看见以朱金漆木雕为装饰的作品。唐朝时,成为浙东地区经贸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口岸的宁波,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使朱金漆木雕的使用量大幅提升。清后期,成熟的商品经济和松弛的等级制度及各种民间传说的风靡,扩大了工艺的装饰范围,在建筑雕刻、官宅大院、日用摆设、祭神行会上漆朱贴金变为社会风潮,朱金漆木雕的社会需求再次激增,直至清代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后趋于鼎盛和繁荣。

2 朱金漆木雕艺术的民俗美学价值

“审美心理是一个审美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的理性评价直接统一的过程。”[1]而民俗美学是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在民俗活动中的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体验民俗活动时逐渐形成的审美体验和美感评价标准。这种民俗审美意识的形成,包含了民众的思想道德标准,体现了追求“真、善、美”的美好夙愿,表达了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域的情感偏向和历史文化传统。朱金漆木雕的民俗美学体现在它普遍应用于传统木制构件、佛教造像及浙东民俗室内陈设器具的装饰和其中蕴含的深厚寓意上。

2.1 朱金漆木雕与建筑构件

自唐宋后,朱金漆木雕作为奢侈的装饰艺术,主要装饰在梁柱、斗拱、藻井、卷棚、天花、栏板、窗门等修筑元件上,尤以藻井在结构形式和空间形态设计上更为精美繁复、美观考究,使朱漆、金漆和木雕结合得更加完美,深受世人喜爱。随着浙东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原本运用在宫殿和寺庙的藻井也开始出现在戏台、会所等大型集会场所的突出位置上,造型明显,寓意深刻,最后则逐步运用到各种场合和生活中。随着工艺的不断精进、构造的精美独特,使藻井最终成为浙东地区古建筑中最华丽的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现今保存完好的建筑构件要数宁波秦氏支祠的戏台顶部的藻井和宁波安澜会馆的前戏台藻井。两个藻井均运用同心圆的建筑样式,取“天圆地方”之意,符合中国人宇宙格局原理。通过雕刻和贴金髹漆的方式将木雕装饰螺旋狀盘旋而上后逐渐收缩,使藻井的整体结构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装饰详略分明,层次得当,不仅达到视觉空间延展的效果,还突出了朱金漆木雕所具有的富丽神韵。色彩使用上都以大红为主,同时在穹隆顶部采取贴金敷彩的手法,颜色艳丽,通过色彩的层次对比突出藻井雍容华贵的气势。

2.2 朱金漆木雕与佛教造像

朱金漆木雕在佛教造像上基本承袭了汉唐以来浙东地区佛像建造的规格和样式,注重整体感官和世俗化的审美追求,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佛像特征和造型艺术。主要的佛教造像形式有清雕描金、妆金和彩塑这三种,不仅满足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标准,同时也易于百姓在心理上接受佛教文化的渗透和交流,方便佛教传播。宁波阿育王寺庙的玄坛菩萨造像可称得上朱金漆木雕制作工艺在佛教造像中的佳作。佛像面部表情和形体特征布局合理,体现心理活动的外在造型与布局联系紧密,横向流动与成束垂直的服饰纹路使佛像更加生动,同时利用色彩的强弱对比形成庄严肃穆的环境背景,这种讲求整体性的装饰效果体现了朱金漆木雕的主要特色和鲜明特点。

2.3 朱金漆木雕与民俗器具

明清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和建立,为朱金漆木雕广泛运用于民间日常陈设和室内家具器皿等用具上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在民俗器具的运用上,唯“十里红妆”的装饰最为广泛。“十里红妆”是指运用泥金彩漆和朱金漆木雕两种工艺装饰在喜庆吉祥的器物上或是女红家具器皿上的所有器具的统称,符合了浙东地域“崇红尚金”的民俗文化传统,体现了浙东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这些民俗器物大到“千工床”“万工轿”、红橱罩檐、镜台等器具,小到作为大型物件连接和装饰的吉子、匾托等小件雕饰。在内容、题材、表现形式、框架结构等样式上,多采用表达纳吉、祝福、民俗传说等传统祥瑞的图案,造型别致典雅,布局活泼多样。通过选择以戏曲角色、百子图、龙凤呈祥、光宗耀祖等传统祥瑞图案,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愿和希冀,又以“假物喻事”“借音阐义”等手法营造吉兆祥和的寓意,达到借物喻人、惊醒后世的目的。

3 朱金漆木雕的装饰风格与寓意

朱金漆木雕的装饰风格、木雕选材、雕刻手法和漆工艺的运用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材料的选择遵循“不裂、不变形、未腐朽虫蛀”的原则,多选取本地香樟木、椴木、黄杨、银杏等几类纹理平直、木料细腻的树种。其中香樟树防腐、自带香气的特点又是雕刻佛像的最好选材。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木雕技艺,使木雕的造型、构图、线条得到“三分雕”的处理,而后与“七分漆”的髹漆、贴金等十几道工艺有机融合。各种髹漆工艺的制作环节不仅是赏析朱金漆木雕艺术的根本,也是区别于其他木雕的显著特点。

朱金漆木雕的实用主义特点则是多采用“京班体”的人物比例和造型,以夸张变形的神态和服饰来塑造戏曲角色和历史人物。采用立体式的布局效果,将近景、中景与远景都刻画在一个平面上,近景不挡后景,画面丰满、均称、平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表现手法迥然不同,采用人马造型大于房舍建筑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以当时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世俗观念、伦理道德来教育后代、警示世人,还突出了朱金漆木雕对画面空间里人物布局分割的特点。

中国尚红文化与浙东地域“崇红尚金”的民俗色彩观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感,也是朱金漆木雕主要的设计原理。朱金漆木雕装饰艺术的形成不是割裂木雕构造、色彩搭配和画面空间人、物的布局,而是通过抽象的空间布局整体把握它所要展现和表达的事物情感。将世俗伦理道德作为各种艺术造型和整体构造的精神依托,以哲学审美情感来表达实用主义内涵。这种寓意深刻、造型新颖、构图巧妙、色彩突出、多种丰富纹饰相搭配的装饰艺术,不单是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思想和实用主义的体现,满足了浙东沿海经济的世俗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也打破了单一的木雕装饰的形式,表现了自由不拘的创作手法,凸显出深厚的人文特征与区域特征,深受浙东地区世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宁波的朱金漆木雕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佛教造像及民俗室内陈设器具的发展应用和装饰风格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和意蕴,给现代人研究、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4 朱金漆木雕艺术的再创造与再发展

朱金漆木雕作为承袭数千年工匠艺人的技术经验和文化内涵而逐渐形成的传统装饰艺术,经过不断发展创新,最终形成集木雕、彩漆、镶嵌、贴金等于一体的木雕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精神内涵及文化传统。对朱金漆木雕艺术的再创造与再发展不仅是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再现,同时也是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艺术转型和行业开发。

4.1 现代社会对朱金漆木雕艺术的再次解读

现代文明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与冲撞改变了人们对朱金漆木雕艺术的欣赏品位和需求。首先,“崇红尚金”的色彩搭配已经减弱,从单一的大红颜色向多元化的色彩搭配转变,限制了朱金漆木雕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十里红妆”的婚俗文化也被简易、快速、便捷的西式婚礼形式所取代,传统的婚礼形式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再次,现代社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削弱了宗教崇拜和神灵信仰,朱金漆木雕在佛教造像的装饰上也开始删繁就简,大批量生产;最后,朱金漆木雕工艺在创作的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商品成本高,市场需求少,导致这种装饰艺术面临衰败和失传。

但追求传统、回归文化根本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和潮流。很多年轻人在婚礼的形式上也开始仿古,如迎亲时的“八抬大轿”,绣有“龙凤呈祥”的喜服等,檀木、原木家俬再次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形式多样的男女木质饰品也深受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喜爱。故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现代社会对朱金漆木雕艺术发展存在的利弊,对其弥补劣势,强化优势,带动朱金漆木雕艺术的转型并形成一套符合自身艺术特点的文化产业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保护朱金漆木雕艺术的本真性

“民俗文化产业是以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为特色的文化产业,是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业类型,必然同时体现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特征。”[2]把朱金漆木雕艺术打造成一种文化产业,保持其原生态的本真性,保留其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风情,是实现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要使用好作为朱金漆木雕根本特点的髹漆手法、“京班体”人物形态和立体展现格局,基于同地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情感,充分发挥浙东地区自古以来“崇红尚金”的民俗文化传统,将这种具有传承性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產业,利用朱金漆木雕艺术在该地区深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市场基础,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链条,是朱金漆木雕艺术转化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在现今社会再次运用和兴起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在不改变艺术创作特点的前提下培养朱金漆木雕人才,在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民俗文化产业园或民俗文化产业集团等创造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4.3 对朱金漆木雕艺术的整体性再创造

朱金漆木雕艺术的再创造应是浙东地区民俗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更是“崇红尚金”的文化风俗跨区域、跨领域的动态延伸。在装饰的主体上从佛教造像、建筑结构和民俗器皿扩大到观赏性的装饰建筑、摆放器具和纪念品上。既要在保持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扩大题材范围,更新创作物品,雕刻更多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和装饰品;也要利用机器设备简化创作初期投入的时间成本,加快贴金后的烘干速度;也可以设计朱金漆木雕体验馆观,让更多的人去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等。总之,朱金漆木雕艺术的再创作不但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表现时代精神,还要基于民俗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贴近大众生活和审美标准。脱离了这两点,朱金漆木雕艺术只能面临被商品经济淘汰的危局。

4.4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朱金漆木雕产业链

依托于其他物品、器具或文化手段来传播艺术内涵和精神价值的朱金漆木雕,急需在商品市场经济中形成以体现朱金漆木雕艺术的民俗文化产业集群或区域,实现其与多种民俗文化产业集聚性、互补性和共享性的跨界融合。这种产业集聚,是对其艺术文化进行开放性吸收社会元素,满足消费市场的根本需求,延展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

目前,朱金漆木雕产业链中合作类型单一,多以“前店后厂”的模式进行批量生产,收益甚微。创新和拓展合作模式,是形成具有识别功能的,显示自身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民俗符号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举措之一。如建立“十里红妆”民俗婚庆体验中心;开办朱金漆木雕艺术培训班;拍摄关于朱金漆木雕手工艺的纪录片;将朱金漆木雕工艺投入到动漫产业,制作相关的动画作品,或揉入传说故事中。这种在民俗产业链中形成的品牌符号不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且在文化建设和经济收益上都提高了市场占有额。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朱金漆木雕工艺的创作和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朱金漆木雕艺产业链。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确立朱金漆木雕国家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建立民俗文化馆;建立艺术学校,培养专业木雕人才;增加从事朱金漆木雕工艺人员的社会福利等。■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学之思[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52-65.

[2]黄江平,程珊珊,谢灵君.民俗文化产业论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58.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产业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