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双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研究
2020-02-14李国勤陈琪琪张晓璇
李国勤 陈琪琪 张晓璇
【摘要】近年来高校“双困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双困生”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难点,他们的成才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平稳发展。高校双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此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双困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促进双困生在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后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双困生 心理健康 心理贫困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愈发明显,贫困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其心理变化愈发值得我们重视,如何帮助“双困生”脱“贫”,這值得我们重视。目前,贫困生在物质上有国家扶持,但心理上还缺乏具体有效的方法帮助贫困生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如今虽有社会和政府的经济扶持,但双困生或许会因其过强的自尊心而不去接受扶持,或接受扶持后会觉得被人看不起,而加重了其心理贫困程度。故“双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愈发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二、国内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而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伴随着经济增长,患有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便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内,且近几年来其数量呈增加趋势。严渭青(2012)针对高校“双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得出双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烦躁、敏感、孤僻、过度自尊。随之而来的双困生成人成才以及就业等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就此,我国开展了多层面的政策扶持及援助措施,如提供助学金、勤工俭学的机会、绿色通道、开设相关心理课程等。但对于在接受经济扶持后,双困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解决其心理贫困仍需探索。
关于贫困生现状的对策研究其代表文献有董彬(2005)对198名高校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理是乐观向上、自强自立并且对社会存有感恩之心的;但少数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却与之相反,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里所说的少数群体指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的高校贫困生。由此可见,心理贫困对双困生的个人性格、行为、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缓解心理贫困对其个人而言: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减少因心理贫困而走上犯罪之路的机会,让其成功实现心理脱贫;对社会而言:有利于减少“双困生”在贫困生中的比例、增加对社会的人才输出;对于学校而言:有利于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成、提高贫困生对学校建设的贡献度。
三、存在问题
贫困生在心理精神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敏感、焦虑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一旦堆积着无法释放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对自身形象和能力上的否定,由于家庭条件拮据,生活负担重使得他们被贴上“吝啬”的标签。因为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使得双困生从小接触到的东西没有城市里的学生那么丰富,像英语、电脑等现代化教育许多农村学生很少接触到。到了大学他们会发现,别人都多才多艺,而自己没有什么才艺,这便大大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感觉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渐渐的这种落差便导致了他们的自卑。
(二)敏感心理
敏感主要体现在贫困生过度重视周边人的言行举止,当涉及到自身时往往认为他们是在瞧不起自己,导致其会刻意缩小交际圈,消极应对不必要的社交,害怕在交际中暴露出自己的不足而被他人议论甚至鄙夷,久而久之愈发敏感。
(三)焦虑心理
贫困生的焦虑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上和社交方面上。由于家庭条件较差,父母都将期望放在考上大学的孩子身上,导致贫困生急于寻找高薪工作。这种高期望的就业需求导致他们心理压力增加,使得他们越来越因为找不到好工作而焦虑。在社交方面上,由于敏感自卑,害怕因自身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差距大而无法交到朋友,便有意无意的缩小交际圈,导致他们无法自信的去与他人交谈,这便引发了他们的焦虑。
四、讨论与对策
调查数据显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双困生”的心理贫困大部分来自经济的拮据和学业的压力,虽然国家政府学校给予“双困生”经济上很大程度上的补助,但仍未能有效解决心理贫困问题。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当代教育体制注重成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机器,双困生由于经济原因得不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视野、格局受到限制,存在差距,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学校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有良好的学校氛围。
(二)加强教师队伍,提供“一对一”线上线下心理疏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高校应制定相关心理培训,鼓励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其次,高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比如心理健康讲座、社团活动等;最后,高校不仅要建立“一对一”线下心理疏导机构,更应完善“一对一”线上疏导功能,让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有更有效的途径。
(三)鼓励学生自力更生
双困生的心理贫困的根本源于物质贫困,所以与其靠别人帮扶,不如自己劳动所得。高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家教、图书馆管理员等。通过劳动所得的帮扶,会使其心理会更加平衡。
五、总结
目前“双困生”的心理贫困仍存在较大的问题。为祖国未来栋梁,国家政府学校应增加更多的扶助措施,特别是心理上的扶助,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给予心理疏导,淡化心理问题,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张腾龙.论我国弱势群体的行政法保护[D].山东大学,2014.
[2]葛和平,吴福象.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与机制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9,(05).
[3]严渭青.高校“双困生”现状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4]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