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对一学习小组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20-02-14张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互助帮扶学习小组

张蕾

内容摘要:让优生帮助待优生学习或学生间的互助学习方式能打破了教师垄断信息源或学习方式的局面,从而建立更丰富的交流网络。基于这个设想,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建立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学习模式。在实践中,经过不断磨合与修整,最终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及“一对一互助”两种学习小组。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学习小组的实践过程并通过阶段性效果,从调查问卷、小组记载本、考试成绩等三方面分析参与小组的学生的收益,从而探究该模式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九年级 帮扶 互助 学习小组 教学实践

一.“一对一”学习小组的意义

(一)学生渠道学习的意义

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存在身份差异及年龄差异。学生面对教师时,身份归属感会导致他们或多或少有“不能说”和“不愿说”。而学生之间除了极个别受孤立情况外,大多数都是正常来往甚至关系密切的。他们的友谊往往依据座位关系、宿舍关系、个性关系等建立,虽可能存在成绩界限,但也容易打破。

(二)待优生的特点

待优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知识接收率低等问题,在班级逐渐出现,并成为一个小群体。他们可能存在贪玩、怠惰、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长此以往,由于课业未按时完成,新知识无法吸纳,逐渐脱离课堂环境。表现在课堂上是听课无精打采,容易打瞌睡,上课讲话,严重者甚至打乱课堂秩序。

二.搭建“一对一帮扶”组的实践过程

(一)激发需求意识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身水平,帮助其分析在班级所处位置。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从而发现自我上升空间,继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当学生自己认识到有帮助需求时,我再给出帮扶的选择。

实践中,第一阶段,我所任教的九年级五班有5人提出需求,九年级九班学生有17人提出需求。这些学生有整体成绩较弱、语文单科成绩薄弱及成绩中等但希望在帮扶关系下得到提升这三类。

(二)树立责任意识

于被帮扶对象而言,需要勇于面对自身学习问题,于提供帮扶的学生而言需要有较强的语文学科能力、任务规划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责任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志愿精神,我从三方面做了引导。

第一,制度性的帮扶行为有助于建立语文学习氛围,铸就“浸入式”学习环境。

第二,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有助于建立班级自信力。

第三,帮扶他人的同時有助于自身知识回顾与整合。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初始反应略显冷淡。五班学生在我的引导和鼓舞下,主动或经询问后共5对同意建立小组;九班学生有13对匹配成功,有三名待优生未找到组合。

三.建立“一对一帮扶”小组的制度

(一)规划任务内容

帮扶者可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内容设定。由于九年级学段需求,小组学习内容以中考方向为主。

1.现代文及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实现方式可为抄写、听写及个别指正。

2.古诗文的背记,实现方式可为背诵、默写检测,设题填空检测等。

3.病句标点训练,直接选用错句进行修正训练。

4.文言文训练,梳理文言现象,实现方式可为口头对答或听写。练习课外文言文,做字句段落翻译练习。总结文言文答题方法。

5.阅读训练,将课堂讲授的阅读题进行思路梳理,口述答题思路及并分析答案。若自行额外补充阅读训练,也可在记载本上梳理知识点或思路。

6.写作训练,可依据上课内容做巩固训练,可依据已完成作文的失分情况做文章分析并重写片段,可搜集作文题做题意表达训练,可做写作素材积累训练。

(二)设定对帮扶者的要求

1.一日一得,每天只布置一个小任务,但务必落到时效。

2.不可布置明显无意义或对帮扶对象需求无关的任务。

3.要求帮扶者对检测结果进行批改并监督订正。

4.可自行根据需求拟定任务计划。

附:个别学生由于对文学的喜爱,在记载本上随记喜欢的字句,我并未做干涉。

(三)小组监督

小组任务质量的监督由我完成。帮扶时间为每周一至周四,每日须有记载,特殊情况可次日补记,记载内容的多少不做限制。规定每周四晚自习时间上交记载本。

(四)小组激励

我在每周审核后会对小组具体完成情况做评定,并予以学习用具奖励。

四.“帮扶小组”在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尽管我不断鼓励学生坚持,但依旧有学生因各种原因提出解除帮扶关系。情形如下:

1.被帮扶学生认为任务不是自己所需的,不愿接受基础性任务。

2.被帮扶学生在任务执行时由于惰性产生逃避心理。

3.小组成员由于沟通不顺畅或任务未达成,造成冲突。

4.帮扶者无法规划学习内容,认为已“倾囊相授”。

5.帮扶者担心对方知识程度超过自己。

我对以上几种情形做了分析。

第一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成绩不稳定或行动力较差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会因课堂受到的称赞与实际考试成绩的落差而无法准确定位自己。

第二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自律性较差、行动力较差的学生身上。在环境影响下,能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但常规训练时,出现消极回避心理。加之九年级课业压力较重,对待优生而言,附加任务更显繁重。

第三种情况来自九班第十四组的反馈。两人之间的冲突成为小组活动的阻碍,这里教师须充当调节角色,及时化解或调整组合。

第四种情况是帮扶者无法规划每日任务,自身在学科上优秀,但面对和自己能力、意识不同的人时无法列计划,或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列机动的计划。

第五种情况发生在学科能力优秀但危机感较强的帮扶者身上。这类受助对象的快速进步使得他们危机意识强烈,不愿继续维持帮扶关系。

五.补建“一对一互助”组

经过三个半月的实践,我认为“一对一帮扶”组从整體价值上来看是有利于班级学科能力提升的,有必要存在,但结构框架尚需调整。

对于前一板块提到的第一、二、四种情况,我在收查每周小组活动记载本时,分析小组实际活动情况及当周班级实际事务,监督任务量和任务效用性,在评论中进行有效指导和建议。

对于前文第三种情况,进行协调,协调不成可重新分组。

对于前文第五种情况,可以将“一对一帮扶”组改为“一对一互助”组。在这此调整后,排除了“优”与“待优”的限制,可鼓励更多学生建立互助小组。教师继续充当制度监督的角色。

六.成效分析

(一)问卷分析

为了检测学生对小组学习的看法,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从问卷中得知,小组学习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助益体现在学习兴趣的提升,有此观点的学生达到了86%,其次是对学习习惯的帮助,占比73%。认为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有提升的学生分别占66%及60%。由于学习小组建立在九年级,基本完成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更倾向于知识梳理,及对前面知识的查漏补缺,因而学习方法提升较少合乎现实。其次,语文测试更侧重对语言能力的考察,短时期内出现波动或较小波动,甚至停滞不前都有可能。这里我最欣慰的是,大部分参与小组学习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升,习惯有改善。

认为“一对一帮扶(或互助)”学习比独自学习更有帮助的学生占80%,另20%表示分辨不出效果。这里证实了让学生自主交流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及拓宽学习渠道,从而助益学习。

在对学生的收获调查中我才用了开放式的问法,学生回答包括以下几类:

1.提升了学习兴趣;

2.落实了基础知识;

3.促进自己认真做课堂笔记;

4.获得了更多的练习方法;

5.获得充实感;

6.养成了每天做一点题目的习惯。

从学生写到的收获来看,是超过预期的。比如“获得充实感”“加深同学友谊”等是计划之外的效果。

最后,也有学生提出了小组学习的不足之处,我会在后期思考解决的方法。

(二)记载本质量分析

记载本中,各小组根据自己需求自设练习内容。从两个班的表现来看,截止到2018年12月20日,学生的自发训练内容涵盖了:笔记检查,课堂重点摘记,古诗文默写,现代词语听写,阅读,作文审题,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甚至还有诗词创作。对比各小组的记载本可以发现小组学习量的差异,我虽然主张每天只用做一项任务,但对于行动较差的小组,还是会在记载本上留下激励文字。从记载本来看,小组学习是能受到学生认可的。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到目前为止,一对一学习小组成效值得肯定。

七.结语

此次实践活动是我从教三年来,在语文学科逐步思考、探索的成果。其中有不足的地方,我也在尝试不断调整改进。试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力量来源,让学习成为相对有乐趣的事。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谁都有可能是原力,教师可以,学生又何尝不能。给他们方法与平台,我们静待美丽。

参考文献

[1]伦知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

[2]孔小红:实践与反思:“‘1+1互助法”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3]刘从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7(07).

[4]张金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4(55).

(作者单位:湖北华一寄宿学校)

猜你喜欢

互助帮扶学习小组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七化”构建学习小组追求高效思想品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