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
2020-02-14潘悦曹辉
潘悦 曹辉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形成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生活情境,抓住教育机会,为学生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生成性 学习主动性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这样说道,“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更有必要走进学生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新课标倡导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合理巧妙地运用生活情境。
一.生活性:课堂与生活同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皆教育。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作为母语学科,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语文书本上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往往取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过语文学习,儿童能够锻炼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成长。在课堂教育中进行生活情境创设,可以让语文课堂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课《金蝉脱壳》,用细腻的描述记叙了作者揭开金蝉脱壳秘密的经过,富有情趣,但现在的儿童长期居于城市中,缺乏与大自然深入接触的机会,因此面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成了课堂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具体叙述脱壳过程的第4小节时,我先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观看蝉的脱壳视频,学生们看得聚精会神,我甚至发现有个调皮的男同学故意学着蝉“抖动”起来,想要吸引周围同学的注意。我没有批评,而是“灵机一动”,请他上台表演蝉尾“使劲地抖动”的场面。课堂的氛围马上产生了热烈的变化,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我想,这是个创设情境的好机会。于是,趁着同学们兴趣正浓,我让大家进行了角色扮演:一位同学扮演作者,即观察者,负责旁白;再邀请几个学生走上讲台:抓住“抽搐”、“裂开”“钻”、“仰”等动词,向全班同学再现蝉脱壳的过程。几位同学的表演效果极好,配合着观察者的“啧啧赞叹”,将金蝉脱壳的过程完整再现,“蝉尾脱壳”的片段格外精彩,学生们都自发鼓起掌来。最后,我采访了几位在生活中亲眼见到过蝉脱壳的同学,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再次描述,然后再让全班一起表演,让蝉脱壳的过程在儿童的脑海中真实可感起来。此时,再次回到课文的四、五小节,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不论有无亲眼所见,这个生活片段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亲身经历了,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体会了一把“蝉”的感觉呀!于是,学生的朗诵和语言品味自然就格外精彩了。在这堂课上,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精彩语言递出!
在这篇课文的常规处理中,教师大多仅仅让学生观看插图视频,或是请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但视频只是间接经验,远不如直接经验让人印象深刻;而学生很少有捕蝉、观察蝉脱壳的经历,几乎没有学生能够描述清楚。很明显,采用了生活情境法的课堂更有趣、生动。特别在表演之后,学生对金蝉脱壳的过程有了动作记忆,借由平时自己熟悉的动作感受和生活经验,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要真正建立起生活与书本的联系,合理巧妙地将陌生的内容构建到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用经验激发热情,用生活情境让学习更加精彩。
二.生成性:抓住教育契机,相机生成情境
李镇西先生的《返璞归真说教育》崇尚一种自然的教育。当设定了教育目标之后,未必需要天天挂在嘴上,要在自然的氛围中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更多的时候,教育是不动声色、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在每个自然的教学瞬间让学生“怦然心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就是真正抓住课堂生成性的教育。
比如在苏教版十一册《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分析织女形象时,强调了仙女的身份。这时,有个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天上一天,地上几年啊?”这个问题看起来跟课文学习毫无关系,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更像是一种游离课本的“捣乱”,但我灵机一动,联想到织女追求真情、追求自由的人物品性,便这样回答到:“天上一天抵得上地上许多许多年,所以对于凡人来说,神仙都是长生不老的。可是天庭里只有冷酷的天规,锦衣玉食,看似繁华,却丝毫没有人间的温暖,更没有自由。织女正是厌倦了这样的日子,才会溜到人间、甚至决定留在人间,放弃在天上的长生不老。”同学们略有所感,于是我抓住机会,邀请几位同学进行了小分享会,谈谈自己平时生活中觉得温暖的小事,大家马上就提到了:父母的关心、同学的友爱、陌生人的帮助……同学们恍然大悟,把注意力从一个看似错误的思路上,回到了课文的故事中,回到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中,而提问的孩子更是积极地举手回答,分析出了織女不光美丽善良,更有勇气追求人间真情的形象,这也是牛郎织女相爱因素中最不容易理解的一点。就是因为在课堂上尊重了儿童的好奇心,结合生活情境巧妙地反向生成,这则民间故事的学习氛围就热烈起来了。
这种生活情境课堂的生成性也反映在教师给予学生课堂回答的自由中。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严格遵守,乃至于对标准答案生搬硬套。在另一节作文课上,习作要求写一件趣事,有一位孩子提出擦黑板是一件趣事,可犹犹豫豫地说不清原因。其他孩子们纷纷起哄,“擦黑板有什么好玩的?”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告诉自己,这不仅与孩子的自尊心有关,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好契机。于是我说:“擦黑板也很有乐趣,比如在老师小时候轮到值日擦黑板,我能够偷偷地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画。”我这么一说,孩子们思路大开。有的说,“擦黑板的时候,我的身体扭动像在跳舞!”有的说,“黑板擦擦过之后的印子像画的彩虹!”我被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折服了!他们富有想象力的奇思妙语将我带入了一个童趣的世界!我感谢这次小意外,虽然与我预期的教学设计有所差距,但这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情境的运用,却带我步入了另一片广阔天地。
把握每个生成性的教育瞬间,运用生活情境自然而然地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师生学与教的过程中产生和谐共鸣,小学语文的课堂才能丰满立体起来。
三.主动性:适度准确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一贯积极倡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更需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我在孩子们对作文课望而生畏,提不起劲的时候,组织了一次游戏作文课。让孩子们蒙着眼画画来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让孩子们玩拼字游戏来告诫自己要少些错别字,并注意语言的通顺,以免闹笑话。这节课,让每个孩子神采飞扬,全身心投入了课堂,效果显著。从此,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期待着作文课,想要我再多搞几次活动,孩子们的作文也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而变得生活活泼起来。单单是蒙眼画画一文,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写法。有以看客身份来写所见到的景象的,有写自己作为参与者的心里感受的,也有由本次活动联想到盲人生活艰辛的……更加值得高兴的是,因为有了切身的体验,孩子们对细节的把握更加具体了。我只是稍稍举了个例子,孩子们便能够举一反三,将蒙眼画画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用到了“摸索”“徘徊”“蹲”“疑惑”“捂”等动词,把生活情境搬入了课堂,有了切身体会,细节描写的教学目标就那么自然而然得达到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好“例子”中的知识,然后探索发掘其中有助于拓展学习的“另一扇窗”。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还时常结合举办表演比赛,知识竞赛等,如《负荆请罪》一文第一课时学习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自由分组,选择文中片段,结合课文阅读,进行课堂表演。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孩子们纷纷一展所长,表演了多个版本的负荆請罪,而作为观众的其他孩子则看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效果,也离不开孩子课后对于相关资料的整合与积累。在我们班,还有每日演讲的“必备节目”,通过课前的几分钟,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积累的素材,轮流上台演讲,并评选每周最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的演讲主题丰富,既有对课本中人物的事迹补充,又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更有自己课外阅读到的科普知识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既融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又促发了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
通过课堂上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收获了直观的学习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拥有了自主感悟的阅读能力。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生活情境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语文教学,需要像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是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我坚持在语文课堂里,学生是主体。而生活情境的运用,是搭建学生已有经验和书本知识的桥梁,是催发课堂效果的极大助力,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教学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放大生活化,把握生成性,激发主动性,发挥出生活情境教学法的最大作用,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52-59.
3.李吉林.“意境说”给予情境教育的理论滋养[J].教育研究,2007(2):68-71.
4.赵萌.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4.
5.亢佳楠.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6.孔敏君.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的读写训练[J].新课程(上),2013,(1).
(作者介绍:潘悦,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方向研究,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实验小学教师,现执教语文、心理健康;曹辉,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