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系统内审风险与防范对策探讨
2020-02-14冷乐梅
冷乐梅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大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同时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卫生系统是我国承担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机构,在上述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卫生系统的发展需要坚持相应的风险控制,才能在保持良好的经营管理的同时为社会带来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内审风险便是需要强有力监控和管理的重要风险之一。
关键词:卫生系统;内审;风险;防范
在我国,卫生系统属于一个较为特殊也较为基础的名词,其主要是针对于那些致力于卫生行动的组织、机构、资源等的总和。所谓卫生行动,主要是指个人卫生保健行为、公共卫生服务行为等等,以此来满足全社会对于卫生和公共健康的需求。我国的卫生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单位,比如各级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等等;另一类是事业单位,比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各级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等等。这些机构或者单位共同组成了我国较为完善的卫生系统。
对于卫生系统的内审风险来说,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在反映被审计的机构单位基本情况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重大错报、漏报等等行为。按照其具体产生的原因,内审风险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固有风险,这是审计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是不为具体审计行为而改变的;其二是控制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缺失带来的审计风险;其三是检查风险,主要是指针对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评价不到位产生的风险。
一、卫生系统内审风险防范现状及问题
(一)卫生系统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缺乏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相对于国家审计或者企业审计,内部审计具有先天独立性不足的特点。我国卫生系统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卫生系统中某一具体单位根据相关政策和上级要求而设立的,其具体的审计人员也是由本单位聘用的,其考评、工资、福利等等都是由本单位来承担。在此情况下,卫生系统的内审机构想要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可想而知是不大现实的,也正是由于审计机构和人员不能够自主的开展审计工作,也就造成了卫生系统的内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是固有风险,而是由于机制设计不健全带来的控制风险。
(二)卫生系统内审方法对于新的内部运营环境适应不足,内审方式单一
无论是对于哪一类的组织形式,不同的內部运营方式或者特点会适用不同的内审方式,对于我国的卫生系统来说也是如此。随着近年来我国卫生系统的不断发展,其内部运营模式和具体行为已经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就是以HIS系统应用为基础的全面信息化的建设,同时还有诸如医联体建设、互联网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等等新的场景的不断出现,这些一方面提升了卫生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效果,同时另一方面也为其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会将所有业务进行重新梳理,然后整体迁移到线上,各个环节和流程的相关信息和数据都统一汇聚到数据平台。这样的好处是内审机构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取到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信息化的建设也使得卫生系统每一块原本较为单一的业务变得相互交叉和融合,这对于“溯源式”的内审工作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卫生系统的内审方式也较为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上述两个方面的叠加使得其可能会出现由于环境适应不足和内审方式单一带来的控制风险。
(三)卫生系统对于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评价工作不到位
在卫生系统的内审风险分类中,检查类风险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风险,也是当下我国众多卫生系统机构或者单位容易忽视的方面。卫生系统对于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监督评价工作是基于其自身的独立性的,在独立性得不到有效保证的同时,其监督和评价工作,特别是监督工作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就目前的情况看,众多的卫生系统单位均没有在内审的监督评价方面做出较好的执行和探索,对应的合规性控制及积极性调动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在一些卫生系统机构和单位中,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但是其具体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比如监督评价的主观性较强,相关量化的指标较为缺乏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卫生系统内审工作检查风险的暴露。
二、卫生系统应对内审风险防范的措施建议
(一)从卫生系统整体的角度,优化内审机构设置及工作的体制,增强其独立性
对于卫生系统内审机构独立的问题,这不是某一个具体机构或者单位能够根本解决的,而是需要从卫生系统的宏观整体出发,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包含机构设置、具体执行、监督评价等等方面,然后在各级各个具体的卫生机构或者单位来贯彻执行。这种顶层设计的初衷,即是要增强卫生系统内审机构及其行为的独立性,为寻求公正、客观、准确的内审行为和结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任何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独立,离不开中心化的控制监管以及多方面的权利牵制,对于卫生系统的内审独立性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不必追求其绝对的独立性,而是要在各个层级之间建立起相对的权利落差以及权力制衡机制,这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这种独立性不足的问题。从国家的层面看,卫生系统的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而是具有相当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系统性工程,其涉及的面之广、利益交叉之复杂是远超想象的,这就需要切实的沉下心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改革完善,切忌急功近利,盲目推广。
(二)积极适应卫生系统内部运营新环境,创新内审方式
针对卫生系统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的内部运营环境变化,其内审机构及其具体工作应该积极的面对和适应,最好在一开始就积极的参与到其新变化的部署、执行、落实过程中去,从而一开始就为后续的内审工作奠定基础。例如近年来普遍开展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卫生系统发展的大趋势。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内审机构及其工作也不能回避,而是应该在信息化系统搭建之初就研究部署相应的对策措施,与相关的部署方共同协商具体的应对措施落地,比如将原本的各个条线或流程在信息流通的过程中打上具体的有查看权限的标签等等方式,都能够为后来的内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具体的内审方式方面,坚持创新与发展并举也是重要的趋势之一。我们主张以“预防”为核心的内审工作,将“预防”放在首位能够更加有效的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对于构筑卫生系统的“免疫能力”的十分关键的一步。除了“预防”,“控制”和“应对”也是内审的重要方面,这是在风险发生之后,直面应对其风险本身的重要举措,力求能够通过控制和应对措施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并且精准的化解相应的风险。
(三)在增强独立性的基础上强化其监督和评价工作
监督和评价也是卫生系统内审工作的重要环节,并且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监督对于内审来说,其往往能够保证内审工作过程的合规性,规避错报、漏报、舞弊等风险行为的发生。评价对于内审来说,其往往能够提升内审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带来高效率的审计工作状态。监督和评价的结合能够为卫生系统带来高质高效的内审工作。监督和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最为基础的是内审的独立性,其关键因素是具体的监督评价方式,主要包含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等等。我们建议卫生系统应该建立起具有共性和通用性质的监督评价标准,并且提升能够量化的指标的比例,然后各级卫生系统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设计更加契合自身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
三、结语
卫生系统在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中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其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是防范各类风险的基础。卫生系统应该从顶层设计出发,增强内审的独立性,然后着眼于内审方式创新、监督评价强化等等方面,切实的提升卫生系统内审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苏莉民,皮星等.卫生计生系统重大风险内审识别方法研究——基于风险导向视角[J].卫生经济研究,2016 (08).
[2]郭长红.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提高效益、防范风险[J].中国总会计师,2017 (08).
[3]赵炳志.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