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突发性死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2-14徐世杰王雪莹唐杰
徐世杰 王雪莹 唐杰
摘 要:随着空巢老人、空巢青年群体的壮大,居家突发性死亡问题日趋严重。在界定居家突发性死亡的定义的基础上,概述了我国居家突发性死亡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日本应对“孤独死”的方法,提出应对居家突然性死亡的对策。
关键词:居家;突发性死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4.035
1 居家突发性死亡的界定
居家突发性死亡是指独自生活的人在家中的突然性死亡,包括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居家突发性死亡与“孤独死”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孤独死”一词源于日本,主要指独自生活的人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发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特别是指发病后不呼救而死亡的情况。其中,“无人看护情况下的死亡”和“一定时期以后遗体才被发现”被认为是“孤独死”的两个核心要件。“孤独死”主要以老年人居多,特别是高龄老年人,而居家突发性死亡却不仅限于此,包括各年龄层的独居者的突发性死亡。简言之,两者涵盖的人群广度不同。
但是,由于居家突发性死亡的独居性及突发性,使得死者在死后一段时间难以被发现,这一点又与“孤独死”的两个核心要件近乎相同,从而导致此类死亡常被作为“孤独死”事件对待。加之,我国社会的老龄化,使得当前国内关于“孤独死”的研究基本都以高龄老年人为对象,从而忽略了非高龄人群,尤其是空巢青年等的突发性死亡问题,这也是特别提出并界定“居家突發性死亡”概念的原因。
2 居家突发性死亡的现状分析
虽然网络、报纸上经常出现居家突发性死亡的相关报道,广大研究者及民众也日渐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但目前仍没有全国性的颇具权威的数据统计结果呈现。因此,当前只能根据各类人口统计数据或者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4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1.2亿,占总人口的8.87%。据国家统计局(2019)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41亿,占总人口的17.3%;65岁及以上人口1.66亿,占总人口的11.9%。张翼(2013)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指出2010年我国独居空巢家庭占家庭总数量的16.40%,夫妻空巢家庭占家庭总数量的15.37%,即空巢家庭占全国家庭的比例是31.77%。国务院(2017)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纵观以上数据可知,我国老龄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迅速。同时,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接近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独居空巢家庭比重大,人口总数破亿。而这上亿的独居空巢老人正是居家突发性死亡的高危人群。
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数据显示每年有多少人死于居家突然性死亡,但是徐俊、俞宁(2015)通过在国内主流搜索引擎百度和360搜索界面输入“空巢老人死亡”、“空巢老人孤独死”等关键词检索发现,截止至2015年1月31日,百度和360分别检索到760多条和640多条相关报道,信源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域。仅仅通过网络搜索两个相关关键词就获得如此多的数据,可以认为扩大媒介范围、增加关键词将会获得更多数据,再加上那些未被报道的情况,真实数据必然不止于此。
除了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外,空巢青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所谓的空巢青年通常指离开父母,在大城市打拼、租房独居的单身青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0-39岁的独居未婚青年已达2000万。空巢青年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综合素质较高,拥有相对体面的工作;独立意识较强,对各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租房独居为主,工作地点较远,上班通勤时间较长;独居往往使他们缺乏感情寄托,内心容易出现孤独、焦虑、失落、挫败等负面感情;休闲方式单一,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网聊、逛网店、打网络游戏等。虽然一般意义上而言,独居的空巢青年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好于独居的空巢老人,换言之,前者因突发性疾病死亡的概率会低于后者,但从独居空巢青年的特征来看,他们多数处于“精神上孤寂,经济上窘迫,交际上单一,晋升空间上狭窄的生存状态”下,发生包括自杀在内的意外身亡等情况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可以说,空巢青年也是居家突然性死亡的高危人群。
3 居家突然性死亡的对策
过亿的独居人口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关于老年人口“孤独死”的研究也不少。但关于空巢青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象分析、原因探究、生存关注、问题缓解等方面,关注空巢青年的居家突然性死亡及其后世处理的研究少之又少。以下在整理现有的“孤独死”的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包括空巢青年在内的所有年龄层居家突然性死亡的对策。
现有的“孤独死”对策主要可以分为“预防”和“发现”两个方面,“预防”旨在防止“孤独死”事件的发生;“发现”旨在及时发现“孤独死”死者。“预防”方面,例如,徐俊、俞宁(2015)在调查和分析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五点对策:第一,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二,加强社区为老服务建设,构建社会防范网络;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意识;第四,提醒空巢老人尽快转变观念,树立“独立养老意识”;第五,加强调研和摸底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倪琪、王乐芝(2016)在借鉴日本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分流社会养老压力;建立生活互助体制,全面建设社区养老;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同时以商业保险作补充;动员社会资源,普及养老院等机构养老方式等四点对策。高强、李洁琼、孔祥智(2014)在阐释日本“孤独死”应对措施,即先导(思想意识变革)、公助(政府采取多重措施)、共助(地域社会重生)、互助(拓展社团活动)及自助(提倡终生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的三点启示,即加紧调整政策,以应对老龄化问题;加强社区建设,构建社会防范网络;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探索编制老龄预算。
“发现”方面,赵晓芳(2018)在评述日本著作《无缘社会》时提到定期上门拜访法、水量检测法、监控钥匙扣法。定期上门拜访法是指直接访问需要援助的老人,定期上门为老人体检,降低老人孤立无援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风险;水量检测法是通过检测独居老人的日常用水量,判断其生活情况;监控钥匙扣法是为老人配备记录着老人详细家庭信息及病史的钥匙扣,一旦老人走失或者昏迷,或者神志不清时,特制钥匙扣链接的终端平台就会得到通知,以便及时联络老人的家人或医院,降低恶性事件发生率。
以上这些方针政策,方式方法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孤独死”事件的发生,或者及时发现部分“孤独死”死者,但就“孤独死”事件依然不断发生而言,现有的对策明显无法完全应对“孤独死”问题。况且“孤独死”不仅是“预防”、“发现”的问题,还涉及“善后”的问题。因为此类事件的死者往往没有家人帮助料理后事,目前无论是日本还是我国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应对,随着社会老龄化和青年空巢化的深入发展,单靠政府恐怕难以全面应对。
4 结论
综上所述,亟待开发建设一个兼顾“预防”、“发现”、“善后”的服务平台,应对居家突发性死亡问题。首先,该平台需具备为愿意接受该平台提供的服务的独居者,即服务的签约用户提供健康资讯、健康服务等功能。例如,通过定期上门拜访,提供体检服务等,以便及时了解用户的身心状况。其次,该平台需具备实时监控签约用户生存状态的功能。例如,在与用户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监控用户的电脑或手机的某款应用软件、APP等,监测其动态信息,如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其指定联系人或提供上门服务。再次,该平台需具备为签约用户提供善后服务的功能。例如,依据事先签订的合同,为无儿无女、无亲无故的簽约用户提供遗产、遗物及殡葬服务等。该平台的最大优点在于将“身后事”转变为“身前事”,无论是孤老的空巢老人,还是孑然一身的空巢青年,都可以通过成为该平台的签约用户,而在生前安排好身后事,从而解除后顾之忧。该平台的理念类似于当前日本国内流行的“终活”,只是日本目前也没有这样一个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平台。如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建该平台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乔勇,宣朝庆.预防老人“孤独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9-06.
[2]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36(1):41-53.
[3]倪琪,王乐芝.日本“孤独死”现象对中国养老服务的启示[J].新西部,2016,(2):137-138.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6]张翼.中国老年人口的家庭居住、健康与照料安排——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3,(1):57-65.
[7]徐俊,俞宁.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研究——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5,(7):53-60.
[8]李琳.流动青年空巢化行为的成因、隐忧及未来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21-24.
[9]王丽君,张青青.“空巢青年”研究综述[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70-72.
[10]马天芳.空巢青年生存状态及应对措施[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12-114.
[1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1):41-53.
[12]赵晓芳.社会关联的断裂与重构——《无缘社会》书评[J].社会福利,2018,(6):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