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与能力提升研究
2020-02-14赵静邵中一沈超意
赵静 邵中一 沈超意
摘 要:[目的]促进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方法]对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提出建议。[结果]规模小、基础弱、园区集聚效应不强、领军型企业少、产业配套机制不完善以及人才支撑力度不够是主要问题。[结论]积极对接长三角,引进高端产业化项目;利用优势领域,发展新兴高端产业;培育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引智引才力度。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4.004
1 研究背景
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在“健康中国”的战略大背景下,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迸发出勃勃的生机。
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典型的集群化特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合作优势、组织结构优势和文化优势等,这些不同的优势发挥协同影响作用,可促进产业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不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与传统生物医药产业园相比,产业集群除了拥有输出产品的功能外,更注重于相关服务环节的内生及输出,在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创新资源,寻求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路径。
根据《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5年)》,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要达到千亿级产业目标。本研究通过对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产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建议。
2 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宁波市是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全国计划单列市,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合计超过百亿元。得益于宁波市机电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基础支撑,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形势较好。医药产业规模相比医疗器械产业较小,与邻近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为悬殊。
2.2 优势领域初步显现
目前宁波市在生物医药部分领域优势突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除在疫苗领域取得一定优势,君安药业生产的放射性密封籽源等优势产品、中药方面绿之健药业生产的花青素和立华制药生产的白芍总苷等植物提取物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戴维生产的婴儿保育设备系列产品、蓝野生产的口腔数字观察仪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
2.3 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目前宁波市涌现出多家发展较快、前景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药品领域形成了以绿之健药业、美诺华药业、立华制药、天衡制药、卫信生物、人健药业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医疗器械领域,有瑞源生物、普瑞柏生物、美康生物和海尔施基因科技,和健信、蓝野、天益、圣宇瑞、戴维、康达洲际等知名企业。
2.4 形成三大产业园区
缘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性,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集聚着技术、人才、专业服务、融资以及政策支持等关键要素,是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目前,宁波市已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园区:杭州湾生命健康产业园、梅山保税港区海洋生命健康产业园和“千人计划”生物医药宁海产业园,作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产业聚焦效应初显。
3 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稳中向好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产业规模较小、目前三大产业园区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无论医药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均存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本市行业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较少,层次较低,服务领域狭窄,如众多基本的技术服务项目如DNA测序、蛋白质测序、基因重组等都要依靠上海、江苏的平台和公司。生物医药产业培育难度大,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仍需增强;(3)人才资金匮乏,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本市相关领域人才不足,在上海、杭州的“虹吸”效应下,人才难留、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急需政策突破。生物医药项目融资困难,宁波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单一的银行信贷,企业贷款有一定困难。最后,生物医药产业涵盖面较广,本市缺少统一协调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缺乏战略规划和统一布局,缺乏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决策机制。
生物医药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和引导下,各省市都加大了发展力度。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应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特性,立足宁波市产业基础,通过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4 宁波市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议
4.1 对接上海,引进一批高端产业化项目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制药产业集聚。
相比上海江苏,浙江在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水平和人才资源上并不占任何优势,江苏(苏州、南京等地)的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情况和人才资源要优于浙江。宁波的医药产业由于规模小、基础薄弱,不能一味只追求创新,“无根之木”终不能长远。建议宁波市政府层面重视与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在相关产业规划中,明确方向,引导企业更好地与上海以及长三角产业先进地区匹配融合。
按照各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聚焦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把握MAH制度机遇和上海产业转移需要,瞄准上海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制定目录清单,加强跟踪和定向对接,引进上海等地高端要素资源和高端产业化药、械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药企和器械企业来宁波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
政府搭建跨地区的产业沟通平台,如举办产业投资论坛、在上海举办产业推介会等,服务园区招商引资和企业对接。组织园区、企业对上海的国内外企业总部、科研机构进行拜访,深度衔接并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好的产业。
4.2 利用优势领域,储培创新能量,发展新興高端产业
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宁波必须在新兴高端产业上拥有一席之地,如在产业化时不断积累和集聚化学药创新技术和生物药技术,储培创新能量。宁波医疗器械制造基础良好,可就优势领域如体外诊断、医学影像等,吸纳利用上海、江苏主要城市等地区的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抢占创新高地,如以前湾新区和梅山国际健康产业园为基地,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和精准诊疗技术等,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如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开展“飞地模式”,推进一体化,助力宁波发展。
4.3 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
由于宁波的港口优势、物流优势和一直以来对外开放的经济结构,宁波应依托上海的国际资源和自身的开放格局,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分工,与国际规则接轨,实现进口产品本土生产,吸纳更多外商投资,融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链。
4.4 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
针对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成产业最大掣肘的问题,促进产教融合,将企业外部的研究力量与本企业的研发力量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针对我国产教融合存在企业缺乏有效动力激发机制,高校科研机构传统重学术轻应用的思维与科研体制,研究人员对横向课题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不理想,以及缺乏激励考核机制等问题,政府应多方面为产教融合搭平台,搭建沟通对接桥梁,在筹融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征集科技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组织对接活动,及时与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应用。另外,从市级层面出台科技政策,支持和为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4.5 将引智引才作为重中之重,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劲支撑
面对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匮乏,产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宁波应重视和大力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如政府应搭建平台,促进本地企业、产业园与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区县、产业园、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及团队进行对接,落实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深入实施“3315系列计划”等重点引才计划,就本市需要的产业人才项目进行签约合作,大力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加大本市生物医药类院校、院系的发展,鼓励与生物医药企业对接,完善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争取本地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产业形成有力且可持续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彦.想要后来者居上?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需要新模式[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25):53-55.
[2]褚淑贞,赵子淇,张环宇.江苏省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药事,2018,32(01):23-29.
[3]金丽赟.从京津冀实践看浙江如何推动长三角人才协同发展[J].政策瞭望,2019,(02):36-37.
[4]黎青青,王珍珍.产教融合关键问题研究综述及展望[J].教育科学论坛,2019,(2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