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乐善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理论初探

2020-02-14王铁铮

吉林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东垣升阳益气汤

郑 娴,王铁铮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2.沈阳乐善中医疑难病门诊部,沈阳 110031)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目前临床除用于脾胃虚损本证之外,亦广泛应用于各科多种病证,是临床“异病同治”的典型方剂。王乐善教授将其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在临床观察,病机分析,深入剖析方剂配伍等深刻思考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本文试将王乐善教授临床应用思路进行总结与分析。

1 方剂配伍体现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优势

1.1 立方本旨补中气,益元气,开上焦 补中益气汤由李东垣所创,始见于李东垣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并且是《内外伤辨惑论》中的第一张方子。而《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著此书主要目的为“证世人用药之误”(《内外伤辨惑论》自序)。李东垣认为当时世人用药最大的误区是将内伤病当做外感病治疗;而在内伤病治疗中,“中气不足”是核心病机。如《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所言:“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补中益气汤也因此而得名,可见分量十足,并非仅治疗气虚发热一证。

李东垣重视“中气”的思想,受《黄帝内经》的影响较为深刻,补中气的最终目的是益“元气”。《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开篇就写道:“遍观《内经》中所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

李东垣认为中气不足,元气受病,最首要影响的就是“上焦”心肺,尤其是“心”。如《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所言:“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又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基于以上思想,李东垣在立方时,除调理脾胃、充盛谷气之外,特别重视开通上焦的作用,这一点从本方的组成中也可见一斑。

按李东垣书中的立方本旨所言,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用量最大,人参、甘草次之。用黄芪旨在“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可见本方首先以固元气为其要旨;人参止“上喘气短”,此症恰为心肺疾病之常见症状;炙甘草“泻心火”而“补脾胃中元气”。以上3 味,为方中主药,使本方作用始终不离上述指导思想,以益元气,固心肺为主[1]。

方中其他辅药,同样配伍巧妙,甚至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如“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此用法应受其师影响较深。张元素曾言:“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可见,升麻、柴胡的使用也是考虑到补上焦元气。用陈皮理胸中“气乱”,“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在方旨中李东垣还特别提出了“免”的病名,其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治以“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故投当归身以“和血除烦”。

由此可见,按李东垣本意,无论是从本方的组方初衷,还是药物的配伍,均体现出特别注重对上焦的作用,这就对临床心肺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据此,王乐善教授将本方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2 “益气升阳”调理气机,补气更“补心” 李东垣治疗内伤病的学术思路可总结为:“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后世将此思想概括为“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则是此法的代表方剂。除补中益气汤外,此法亦为李东垣所创升阳汤、益胃汤、升阳顺气汤等方剂所习用。

何谓“益气升阳”?按东垣本意应有两层涵义:即益元气升脾阳和导引气机使之升降得宜。对于前者上文已有所论述,而后者意义更加深远,应是李东垣领悟《黄帝内经》“死生之机,升降而已”(《素问·六微旨大论》)这一世间万物生命变化规律,人与天地相参而得。因此,《内伤外辨惑论·说病形有余不足当补泻之理》说道:“四时者,是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乃天地之升浮化沉降,化者,脾土中造化也。”认为脾胃具有调理人体气机的重要功能,是元气运行的枢纽。这种宏观的指导思想,赋予了补中益气汤益元气、调气机的作用,也成为补中益气汤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基础。本方能使阳气升发,脏腑升降之势顺畅,元气周流运转周身,在此基础上,随证化裁,自然效如浮鼓[2]。在李东垣书中方后也记载了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如头痛、耳鸣、咳嗽、心下痞、腹中痛、胁下痛、小便遗失、大便秘涩、脚膝痿软等。

在中医藏象理论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为“主血脉”,即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起着主导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全赖心气推动。补中益气汤益元气、调气机的作用,恰能使心气充沛,血流畅通,因此,对“心主血脉”的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本方的用药特色乃升阳药的应用,补气药与升麻、柴胡搭配是本方奏效的核心动力。柴胡不仅能“升”,而且能“散”,如《药品化义》载:“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升麻,轻宣升阳,解毒,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表散风邪,升发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本草备要》)。正是这种升提作用,将补气药的力量带到了人体上部,从脏腑来讲主要是心肺。正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四时用药加减法及暑伤胃气论》中所言:“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黄芪、升麻、柴胡三者配伍,寒热并用,补泻共施,升清阳而降阴火,使本方临床多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的病证中,并非局限于脾胃。

此外,本方之所以临床应用广泛,从心肺功能得到调节也可得到解释,而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补中益气汤之所以能治疗多种各科疾病,与其可以改善心功能也不无关联。

2 气虚是心系病证的基本病机与补中益气汤方证相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核心,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心系病证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传统四诊收集资料归纳分析到与现代客观检查相结合分析、从单因素分析到多因素综合分析、从主观宏观定性分析到客观微观定性分析,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虽然各项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气虚是心系病证的基本病机,仍是较为一致的认识。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以及出现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

如许朝霞等[3]基于3021 例中医心系病例,得出在心血管疾病中,中医心系疾病证候以本虚标实为多见,其中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多见,标实以痰浊、瘀血、气滞为多见。基于隐结构模型分析的心血管疾病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研究,认为心血管疾病中医问诊证候以心气虚、心阳虚、气阴两虚、痰湿、血瘀、气滞、心火亢盛、津液亏虚为主,并兼见胃气上逆、肾气不固、脾胃虚寒等证[4]。在证候要素研究领域,葛永彬等[5]通过对冠心病中医辨证的79 篇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常见证素包括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等,本虚以气虚为主,阴虚、阳虚次之;标实以血瘀为主,痰浊、气滞次之。陈婵等[6]通过对315 篇慢性心衰文献分析,总结出慢性心衰病性类要素以阳虚多见,其次为气虚、血瘀、水停、阴虚,证素组合以气虚加阴虚、阳虚加水停、气虚加血瘀为临床常见形式。

在临床表现方面,心气虚的临床表现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心力衰竭中也属共有表现。如“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第2 版),而上述临床表现,与补中益气汤方证相合。

王乐善教授正是基于多年的临床观察,抓住了心血管疾病的共性表现及根本,巧妙地以经典方剂为基础随证加减,切中疾病病机,为后世提供了可贵的治疗思路和经验,值得后来者深入研究与发扬光大,使更多患者受益。

3 小结

中医学是一个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学科,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气血紊乱是阴阳失衡的最基本表现,也是临床多种疾病的共同病机,这些理论使“异病同治”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疾病中,气虚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因此,能找到几个优秀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气虚证的经典方剂做为基础,临证加减使用,不仅事半功倍,而且便于总结,易于传承。

补中益气汤这种高效的配伍方式,是对药物发挥更强大功效的正确探索。在深入认知单味药物性能的同时,通过正确配伍后药物之间产生几何式增长的宏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延伸了药物的功效,更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补中益气汤为后世医家赞颂及承袭,此其魅力所在。

王乐善教授将补中益气汤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非基于“从脾论治”理论,而是基于对补中益气汤的功效剖析,扩大了益气升阳法适用范围。不仅为心血管疾病“异病同治”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路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也对形成便于传承的中医诊疗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李东垣升阳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疏风升阳治失眠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
基于数据挖掘金代名医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思路探讨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