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丹下健三的探索之路

2020-02-14刘雯菁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3期
关键词:柯布西研究法传统

刘雯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丹下健三(Kenzo Tange,1913-2005,以下简称丹下)出生于日本大阪,1938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49 年,丹下获得广岛和平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开始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崭露头角。1964 年他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风格而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和赞誉。1987 年,丹下获得第九届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建筑师。丹下健三在建筑领域的影响力使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风格为世界所知。

近二十年已有的关于丹下健三的研究中,薛菊通过解析丹下健三的建筑作品以探讨其创作思想,谷凯丽、徐伟通过丹下健三和王澍的对比分析本土建筑弘扬与发展的思想观念,藤冈洋保、李一纯以空间这一概念在日本的发展为线索,分析了丹下健三及其弟子的建筑思想和成就。目前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是关于丹下健三设计思想与作品之间的关联,却很少涉及对他早期设计思想形成和研究历程的分析。本文结合丹下健三早期的学习经历,分析他建筑探索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期能从其研究方法中得到启示和指导。

研究方法指在研究中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活动一般由策略、技巧、假设、文献、测量工具、数据等命题元素来定义。设计的生成过程则相对主观化,每个设计都起源于概念,而概念则来源于充分且深入的研究。丹下健三建筑生涯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生涯早期对建筑研究方法的培养和思考。以下将通过解读丹下早期研究经历来分析他建筑思想脉络的形成。

1 文献研究法及其在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文献研究法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的载体包括图书、期刊、信件、图纸、绘画、模型、手稿等。丹下健三通过文献研究,对日本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创新有了新认识。

丹下翻阅了大量日本传统文化相关资料,他发现当时的日本建筑以传统样式为主,在现代主义时期缺乏对本土建筑上的思考和风格上的创新。大二时期,丹下在东京大学建筑学会刊《建筑》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文化思考”的文章,文章通过考察日本文化复兴运动,批判了当时日本文化丧失批判精神、无条件与现实妥协、道德上的功能主义等问题。这一批判性的研究和思考为他后来的创作理念奠定了基础。20 世纪50 年代,丹下健三将研究兴趣转向日本传统园林方面。他通过查阅桂离宫相关书籍和绘画,指出桂离宫的建筑形式并非单一的本土元素,而是由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复合而成的,外观上借助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语言,但内部空间则是日式布局。之后他在《桂—日本建筑中的传统和创造》一书中提出需要在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技术与材料发展之间找到结合点,才能更好应对现代文化技术的冲击[1]。

丹下的作品香川县厅舍(1958)成为“新形式的传统语义”的典范,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体现。他在建筑前设计了一个运用古典园林要素的庭院空间,成为市民聚集与活动的场所,而不局限于古典园林单纯的观赏游乐功能。同时,在平面上也对五重塔进行了一定的参考,将五重塔的塔心室转译为建筑的交通核心,将传统建筑中的椽头、梁头通过现代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表达,构建了现代技术与传统地方风格相结合的新设计方法。

2 实验研究法及其在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实验研究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在人工设定的条件内进行实践与探索以得到理论与经验事实的联系。大学期间,丹下健三通过大量设计草图对柯布西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丹下所在的东京大学建筑系因早期欧洲现代主义思想的传播,在培养建筑设计师的过程中重视绘画的表达,在绘画中采用大量的单线条,丹下将绘画中对细节的重视延续到建筑创作过程中,设计作品注重细部构造和尺度的精细化,色彩相对简洁。同时在大学期间,在他导师岸田秀人的影响下,丹下较早接触到柯布的一些作品,通过不断模仿和研究,对柯布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丹下对柯布西耶设计手法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本科时的毕业设计。他的毕业设计以艺术之馆为题,从设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勒?柯布西耶在其设计上的影响,作为手绘渲染的作品,细致的线条表达不仅展现了他对细部构造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早期绘图风格的延续[1]。丹下吸收了柯布的苏维埃宫分栋布置的形态和瑞士学生会馆的墙面处理方式,并将其应用到艺术之馆的平面和立面形态上,包括立面窗墙比例和石材的堆砌都与柯布西耶的处理手法相类似。

丹下将柯布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总结为几点:有压迫感的大尺度、热衷于混凝土材质的运用、强烈的立面韵律感、底部架空,注重建筑细部构造和尺度,丹下后来的设计作品也呈现出这些特点。可见,丹下健三的设计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来源与他对柯布西耶作品的实验与比较。

3 归纳法及其在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归纳法,指的是从许多个别事例中获得一个较具概括性的规则。这种方法主要是从既有资料,加以抽丝剥茧地分析,最后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丹下健三生涯早期受到多位建筑师的影响,通过对他们设计思想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逻辑。

20 世纪初,佐野俊方和内田良胜建立了技术导向型学科文化,东京大学建筑系开始在建筑教学中加强对工学技术的应用。丹下健三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关于木材的热传导率”。他选取了几种木材进行实验,验证木材在热传导上的特性。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丹下更加重视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选型。

20 世纪中期,战后日本社会进行重建工作,为了迅速发展和更好提高社会适应性而追求“通用空间”或“无边际空间”这类设计思想。密斯希望通过塑造一个整体的大空间并加以改造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赖特的有机建筑理念提出,建筑就像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结构主要集中于建筑中心区域,从而释放周围的空间。这类建筑思想给予了丹下一定的启发,并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得以呈现。

通过以上经历,丹下总结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他认为现代建筑的目

标必须是克服空间规划中僵硬的分隔,应通过结构创新来创造通用且灵活的空间。他在对技术和结构如何更好地解放建筑空间使其拥有更大潜力和适应力这一问题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他首先在儿童图书馆(1953 年)这一项目实现了结构上突破,倒置的壳体固定在中心,形成建筑物的主要结构。空间除了几个书架之外没有其他内部隔断,并且周围一半以上都设有通透开敞的门窗,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丹下健三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他的结构:“甚至可以说建筑物变成了一棵大树。”

通过归纳研究法,丹下在吸收几位建筑师思想的同时,也对结构和空间处理上有了独特的理解,认为结构系统本身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必须与建筑的总体形态保持一致。

4 结语

丹下健三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其建筑创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他寻找到了现代建筑与日本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通过实验研究法,他在设计中延续了柯布西耶的设计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归纳法,他在设计中突破了结构的限制,给予建筑空间无限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文化相互交织,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将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相结合。在我国,这种方式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在面对国际建筑浪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找到“中国风格”。作为本土建筑师,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突破设计过程的机械化,树立自己的设计风格。

猜你喜欢

柯布西研究法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勒·柯布西耶:建筑是最高的艺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光辉之下—柯布西耶的一生
勒·柯布西耶——色彩的交响乐
天津大学学术会议论“后柯布西耶时代”
老传统当传承
2007—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