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佝偻病、腹泻痢疾病防治
2020-02-14鲁恩明张永明
鲁恩明,张永明
(1.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高镇兽医站 719199;2.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党岔兽医站 719199)
春季饲草青黄不接,羊在冬季已消耗了很多营养,身体瘦弱、体能下降,母羊怀孕期间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导致母羊体质较差,在母羊产羔高峰期,临床多见羔羊佝偻病。 发育不良、拉稀或痢疾, 造成羔羊成活率低下, 给养羊业发展带来极大经济损失。
1 羔羊佝偻病
本病是羔羊钙、磷代谢障碍引起骨组织疏松发育不良的一种非炎性疾病。
1.1 病因 维生素D 严重缺乏是引起羔羊发病的重要因素。如母羊产前后消化障碍、营养不良、缺乏阳光照射、体膘不好,奶水少或奶水质量较差,断奶后饲料单一羔羊得不到充足高蛋白、维生素、VD 以致钙磷代谢严重失衡。 有时也因怀孕母羊和哺乳期母羊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足、 比例不当等和甲状旁腺及胸腺的机能障碍,影响了钙的代谢。
1.2 诊断 临床轻者表现生长迟缓,眼睛异嗜、喜卧、起立缓慢,跛行,行走摇摆,四肢负重困难。 注意与蹄部、腿部外伤区别。
1.3 症状 佝偻病主要发生在羔羊身上,是一种营养不良病症。轻者表现生长迟缓,异嗜;喜卧,卧地起立缓慢,跛行。患病的羔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困倦、无法站立,重者腹泻、呼吸困难、行走摇摆,膝、腕关节疼痛、肿胀,腿骨弯曲,站立姿势畸形,羔羊正常活动和生长发育缓慢。
1.4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养殖场要设有阳光充足紫外线直照的活动场地,让羔羊多晒太阳享受阳光浴,个体养殖户圈舍阳光照射好或拴在避风阳光处以延长太阳光照。
加强怀孕母羊、哺乳母羊饲养管理,科学搭配日粮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青绿饲料比例,并给予充足清洁的饮水, 有条件的可在下午6~7 点给哺乳母羊饮稍温热的黑豆或大豆、玉米茬等精料水,保证夜间羔羊有充足奶水吃。
药物治疗:重症病羊及时给与治疗,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溶液5~10mL 或维生素AD 注射液3mL 一次肌注,连用3d;一次口服精制鱼肝油5mL,3d 后再服一次。 饲料加添适量优质鱼粉。
2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致病微生物侵害2 月龄内羔羊导致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地方性流行疾病,特征是出现剧烈的下痢和毒血症,常致羔羊大批死亡。
2.1 病原 引起羔羊痢疾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B 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临床多见的主要是B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等。
2.2 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呈季节性流行,多发于产羔高峰期,主要侵害产后3~8d 的羔羊, 本土羔羊抗病力强发病率死亡率低,杂交改良品种特别是高代杂交品种羔羊最易发病,且死亡率高。
2.3 传播因素 带菌、毒的病羔,特别是粪便内含有大量病原菌、毒污染了圈舍、食槽和周围环境。 羔羊哺乳饥饱不均匀、营养不良、体弱抗病力差、气候多变,圈舍潮湿,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
2.4 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消化道、脐带和外伤等途径而感染。陈旧母羊产房消毒杀菌不彻底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经脐带伤口感染羔羊,沾染到哺乳母羊乳头上,羔羊哺乳时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2.5 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可分为败血性和胃肠型两类。
2.5.1 败血型: 多见于一周龄内的羔羊, 体温升髙到41℃~42℃精神沉郁,不吃奶或少吃奶,剧烈腹泻、小肠溃疡、呼吸浅表、口吐白沬、被毛粗乱,粪便带血,可视黏膜出血、眼睑水肿,卧地不起,虚脱出现神经症状,角弓反张、死亡率达90%以上。
2.5.2 胃肠型: 多见于5~8 周龄的羔羊, 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眼结膜充血,持续性腹泻,排出灰白色、黄色、淡绿色稀水样带黏液恶臭粪便,肛门失禁,迅速消瘦,脱水,眼球下陷。
2.6 防治 坚持防重于治原则,加强怀孕母羊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卫生,做好脐带消毒,羔羊出生后哺好初乳。
2.6.1 预防:在有流行病史地区怀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在分娩前20d 和分娩前10d 两次预防注射, 也可用羊三联苗或羊五联苗预防,初生羔羊通过吃初乳获得被动免疫,有效预防羔羊痢疾。
2.6.2 治疗:对症下药和强心、补液、健胃、解毒、止痛等辅助性治疗方法。
用0.5%环丙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用0.5㎎肌注, 每日一次,连用3d;或庆大霉素注射液一日2 次肌注;磺胺类药物、鞣酸蛋、小苏打适量混合服用,有一定的效果。
总之,春季是养殖场羊最难度过的季节,做好羊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加强妊娠期和哺乳母羊的饲养管理极为重要,多喂给一些干苜蓿、胡萝卜、青绿多汁的饲料,并按需要量添加食盐、骨粉、各种微量元素等。 更要注意羔羊早晚各补一次煮熟的黑豆或黄豆精料、胡萝卜丝等加强营养,促使羔羊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养羊业健康发展获得更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