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0-02-14张建平
张建平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畜牧工作站 514000)
羊肉是大众喜爱的食物,近年来随着羊肉市场需求量的增大,有力促进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各种常见疫病也随之出现,极大影响到养羊户的经济效益。 其中,羊口疮病为常见的一种疫病, 即俗称的羊传染性脓包病, 尽管此病死亡率不高,但会影响到羊的正常生长发育,给养羊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有必要加强对羊口疮病的诊断与综合防范管理。
1 流行特点
羊口疮病毒是此病的致病原,传染性极强,能够在外部环境存活一年,若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甚至可存活15 年以上[1]。 此病流行无季节性特点,但常在春秋季出现。
2 发病原因
2.1 外源因素感染 从外地购入种羊的过程中未对其进行严格检疫,容易将带毒羊或已感染病羊引入。 另外,在购入种羊时未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导致带毒种羊污染了养羊场的环境,进而使口疮病暴发。
2.2 接触感染 若羊圈内有带毒羊或病羊,一旦与健康羊群接触就会导致疫病流行。 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养殖户未进行有效地隔离处理造成的。 病羊的皮毛、黏液、尸体以及被其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草场等均存在羊口疮病毒,而这种病毒适应性与抵抗力极强,因而使得该病在羊群内流行迅速。
3 临床表现
3.1 唇型 口唇部为重点感染部位,感染初期病羊的口唇处可见小红斑点,呈散发状,随后会逐步转为丘疹与结节,发展为水疱或脓包,待破溃后就会生成硬痂。
3.2 蹄型 这类羊口疮病以绵羊最易染病。 病羊的蹄叉、蹄冠及附近皮肤都会形成脓包与水疱,一旦破溃就会形成溃疡。 因此,病羊常表现出跛行、长时间卧地的症状。
3.3 外阴型 这类羊口疮病并不多见,患病母羊就会产生脓性或黏性的阴道分泌物,在阴唇周围有不少溃疡形成,而乳头周围可见脓包、结痂、烂斑。 患病公羊的表现是阴茎上存在溃疡与小脓包,阴鞘肿胀[2]。
4 诊断方法
4.1 初步诊断 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羊口疮病的流行特点以及发病机理可进行初步诊断。
4.2 血清学检查 采集病羊血清,通过血清学检测技术进行诊断。其中,主要技术涉及到间接ELISA 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4.3 病原学检查 无菌采集相关病变组织的细胞, 开展细胞培养,借助显微镜分析病毒细胞的具体形态。 通常将细胞培养5代以后就能发现泡状化。
5 应急处理
一旦发现养殖场内存在口疮病的病羊就应马上采取隔离措施,然后对全部圈舍、场地、工具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消毒剂可选用干石灰粉或3%氢氧化钠。 根据相关规定将病羊采食后剩下的饲草或接触过的饲草都需统一进行焚烧。 选择柔软、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作为病羊饲料,同时,提供清洁饮水。 选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羊乳房进行擦拭消毒, 防止羔羊吃奶时引起直接感染。
6 药物治疗
针对病羊在口腔、舌面等部位的溃疡,一般选用10%生理盐水反复多次冲洗, 待干净后涂抹醋酸, 或涂抹含少量碳的龙胆紫,并给予抗病毒类药物,采用肌肉注射。 针对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羊可选择抗菌素与相关清热解毒药物进行肌肉注射, 防止引起继发感染。 针对病羊蹄部存在病变的,一般可选用5%~10%福尔马林溶液,将患蹄浸泡在溶液中,之后在患蹄上涂抹土霉素软膏或者3%龙胆紫溶液,一日一次[3]。 此外,可运用中药来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方剂为青黛散,药物组成为白矾、呋喃西林、大黄各1g,冰片、青黛、苏打粉各3g,薄荷6g,磺胺10g。将药物研磨成为粉末状,再加入适量蜂蜜调和,然后将药膏涂抹在患部,一日2次,持续治疗2~3d。
7 日常防范
对于羊口疮病应以日常预防为主,做好平日的防范管理。首先,要遵循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一定要从外部引种时必须严禁从疫区购买羊只, 对购入的新羊在入场前必须根据相关要求隔离14~21d 左右,并做好检疫工作,并对羊的蹄部进行多次彻底地消毒处理。 其次,不能选择带刺的饲草作为饲料,也不能将羊群放在有刺植物的草场内活动。 在平日必须确保圈舍环境干净卫生干燥,可铺上清洁、柔软的垫草。 同时,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食盐,防止羊只口腔黏膜受损。 定期对养羊场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最后,参照有关免疫流程严格接种羊口疮弱毒疫苗,以有效防范此疫病。 在接种过程中必须在阴暗的地方配置疫苗,将适量生理盐水加入每头份疫苗内,然后摇晃均匀后方可注射。 从羊的口腔黏膜内进行注射,0.2mL/只, 待注射部位产生透明发亮的小水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