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与企业合作协同培养医学翻译人才的机制探析
2020-02-14黄春霞
黄春霞
(广西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目前,全球都遭受着新冠肺炎的肆虐,世界各地医生在抓紧时间沟通、共享新冠肺炎的信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只有全球抗疫胜利才是最终胜利,各种大型医学会议正紧锣密鼓地召开,中国大批医疗专家赴国外抗疫,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翻译人才。由此可见,医学交流是离不开医学翻译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各行各业的分工,传统的翻译人才并不能满足高精专的分工需求,高精专的行业亟需专门的翻译人才。此次疫情再次凸显了医学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国医学翻译人才缺口大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发展,大到此次疫情需要召开的大型医学信息共享会议、国际行业间的医学交流、医疗器械和医药往来会议,小到个人跨国就医、跨国看病等需求都需要专门的医学翻译人才。比如在美国,外国人就医之后,医生助理会前来交待注意事项,一旦发现病人有疑惑之处,医生助理马上连线病人的母语口译员,确保没有任何疑问。在涉及生命健康的问题上,医学非常谨慎细微,不能出一丝差错,同时医疗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医学术语,非专业的医学翻译根本无法胜任此项工作。
培养优秀的医学翻译人才刻不容缓。我国要培养出专业的医学翻译人才方面需要解答一系列问题,诸如:我们如何运行医学人才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机制?政府、企业、高校如何合作等。如若不然,校企合作培养的医学翻译人才将会遇到诸多困难或不顺。各种事实表明,培养医学翻译人才需依托高校,将政府、企业纳入到培养机制,协同培养医学翻译人才。医学院校若本身设置有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专业,依托于学校医学背景,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本文对医学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培养医学翻译人才进行剖析,提出政府、医学院校及企业一同参与其中,明确合作方应发挥的作用,挖掘合作深度,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医学翻译人才。
一、医学翻译人才现状
穆雷(2017年)调查了全球排名前100强的语言服务供应商的招聘信息后发现,涉及医疗行业的翻译需求人才量最大。在口译方面,工作内容涉及医疗口译服务的在全部调查中占比58.5%,需求量最大,目前国内的翻译人才教育尚缺乏医疗口译这一专业;在笔译方面,专业领域涉及到医学翻译的,诸如生命科学、医疗器械、药品和诊断报告等占比30.2%,属于最高。[1]这些统计数据反应了医药及生命科学等专业领域的需求很高,人才需求非常大。而我国,仅有28.5%的专业从业者能满足涉及医疗专业领域的语言服务。[2]穆雷建议应加强相关专业特色的翻译专业,将医药及生命科学相关的翻译作为发展重点。
校企协同合作培养医学翻译人才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面对我国医学翻译人才缺口,医学院校的外国语学院应利用资源,革新翻译专业的定位,使之结合医学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出优秀的医学翻译人才。在校企合作培养医学翻译人才过程中,高校与企业都是互惠共赢的共同体。医学翻译人才过程也并非一成不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过程中,应携手并进,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形成培养医学翻译人才的良好机制。
二、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医学翻译人才的培养绝非易事,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业通力合作,政府需保障高校和企业的条件和环境无忧,提供政策支持;高校需要调整培养人才模式;企业需要积极加入其中,激活学生的“学以致用”,用实践来助力医学翻译人才培养。
1.地方政府推动合作。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不但是协调者,更是有力的推动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政府在高校和企业间起着调和和保障的作用。政策的支持将除去高校和企业的担忧,全心全力培养医学翻译人才。第一,政府出台政策。首先,政府出台保障政策。政府应该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创造条件和保障环境,基于大环境、大政策的支持,高校和企业才能够联手做好人才培养。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并不完善,大多数校企合作都是自己签订合同,没有大方向的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行为。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可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高校、企业都乐于参与的合作环境。这样的政策、环境打造势必将吸引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加入其中,形成良好风气。其次,政府实行财政支持政策。高校是培养医学翻译人才的主要阵地,对于高校的财政政策支持十分重要和必要,如给高校拨款,帮助其设立教育基金,助力学校激励人才。在国外也有不少教育基金,这些基金起到推到学校人才培养及科研运营的作用。对于高校用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基金应从税收上予以减免。我国政府为企业也出台了财政支持政策,具体体现在财政扶持政策、捐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鼓励和奖励的政策等等。[4]当地政府可以基于大政策下,制定相应的具体扶持、优惠政策,如给予协助学校开展实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奖励;至于企业用于帮助高校进行医学翻译教学和翻译技能训练的费用,可以在企业税收中减免等。这些费用并非大数目,但是能够刺激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第二,政府牵头成立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机构。为保证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当地政府应设置专门的校企联合人才管理机构。这是基于政府的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和经济部门之下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机构的重要职能就是牵动和调整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工作。这样合作优势极其显著:企业以学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利用开发的资源;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合社会发展。
2.医学院校培养机制。高校是医学翻译人才培养的基地。医学院校从源头上要给予翻译专业重视,调整目标定位,从普通的翻译专业定位为医学翻译专业,与专业结合的翻译才有竞争力。同时进行课程改革,设置“一主多辅”的形式,坚定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师配比,聘请翻译专业教师、医学专业教师(校内提供)及企业教师,形成“三师制度”,并打造好人才培训基地。只有在这样的医学市场、医学环境下,才能培养好医学翻译人才。
第一,与医结合,一主多辅。目前,许多医科院校并没有重视翻译专业,很多学校的翻译专业还是跟着大众的翻译专业的教学流程,在整个大学来看属于边缘学科。其实从前面的数据来看,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专门的医学翻译人才十分匮乏,穆雷也提出了我国以后的教育要设置医学翻译专业,给予医学翻译专业重视。医学院校的翻译专业培养医学翻译专门人才有着先天优势,如靠着医学院校的医学资源及附属医院,还有许多与医学相关的企业,包括生物研发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以及卫生管理局,可以给医学翻译学生提供很多就业实习机会。因此,医学院校的翻译专业首先定位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从普通的翻译专业转为医学翻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翻译专业课为主专业课,多辅修医学课程,将翻译与专业需要相结合,助力医学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专业课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翻译素养。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中外翻译理论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主要流派等。[5]了解翻译的概论、翻译人所具备的素养等,这是翻译人对于本专业的基本了解,也是作为以后职业医学翻译人的素质基础。同时还必须学习翻译策略,学会鉴赏翻译里面用到的理论和策略,此举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翻译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双语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娴熟地使用汉语和英语是最好翻译的基础。在培养过程中,加强语音、听力、阅读、写作的基础培养,之后需设置医学专业英语、高级英语、现代语文、英汉语言对比、基础口笔译、写作与翻译等课程,强化双语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识别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避免引起文化冲突。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将协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和策略。辅修医学专业课程的作用:一是扩大医学背景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翻译人才,必须具备医学意识,如习得医学专业名词、医学用语、医学器械和医学相关的机构等。根据周恩的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译者具备医学相关专业背景(53%)和医学术语知识(28%)。[5]因此,这是一个系统的学习,作为医学翻译的基础,医学翻译人才必须扩大医学背景知识;二是掌握医学英语。医学英语将专业课程与英语结合,打造医学翻译的核心竞争力。在医学英语中,掌握医学常用的句式结构、习惯表达用法等,如掌握医学英语两栖词汇,这就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背景,又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如中风用“stroke”,而stroke本身作为普通英语单词还具有其他含义。医学英语词汇难读、难拼写、难记忆、词汇量大等,都是医学翻译必须克服的挑战;三是习得医学企业相关知识。跟医学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医疗机构都要有所涉猎,为以后的全方位的医学翻译打造基础。如附属医院机构、设置部门;生物研发企业的机构设置、运营;医疗器械企业以及卫生管理局等的机构设置及运营、合同洽谈等。
第二,市场导向,科学定性。人才最终是要服务市场,为市场所用,因此,在培养医学翻译人才不仅不可脱离市场需求,还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对于人才的市场导向,需要科学进行定性。一是学校收集大数据,利用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和企业分布情况。学校产学研机构应走访医院、生物研发企业、器械医疗企业以及卫生管理局等企事业单位,收集大数据,分析医学翻译人才的需求程度和方向等,根据实际情况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二是根据周恩调查,医学翻译市场需要笔译人员最多,口译次之,还有部分岗位要求是口笔译都具备。[5]在长期的翻译培养中,我国是口笔译分开培养,这不利于发展,因为市场是需要口笔译都具备的人员,因此,在今后的医学翻译人才培养中,要加强笔译为主、口译兼顾的教学模式;三是医学翻译市场还要求医学翻译人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
第三,三师制度,专业教学。所谓的“三师”指的是“翻译专业教师”、“医学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在医学翻译人才培养中非常关键,要培养具备专业医学翻译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一是“三师”各司其职。其中,“翻译专业教师”将打造翻译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译方面,同时讲授医学英语方面的知识,区分普通英语和医学专业英语等;“医学教师”将提高医学翻译人员的医学意识,扩大医学背景知识;“双师型教师”打造医学翻译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医学翻译人才的医学意识;“双师型教师”指的是专门从事医学翻译的,来自一线的资深翻译。[6]二是三师层次形成阶梯分布。从层次上而言,应配比教学经验丰富,教授和博士达到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三是“三师”来源多元化。从引入来源而言,学校要引入富于多元化的医学翻译教师,如翻译专业教师可以从专门语言类学校引入;医学教师则可以利用医学院校优势,安排学生辅修专业医学课程;“双师型教师”从企业引入实践丰富的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教师到顶尖语言学校学习,同时与海外医学院校共同打造留学项目,不断从师资源头打造优秀队伍。
3.企业培养机制。培养医学翻译人才不能脱离企业,企业的需求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企业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合作方,也是受益方。企业应转变观念——从追求纯利益的角度,转变到人才使用的可持续和良性发展上,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第一,树立正确观念。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观念。企业不仅仅是人才使用方也是人才培养的输出方,参与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眼前发展,更是长久发展。校企合作中,企业不是一味付出,而是会迎来长远回报。企业主动成为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因素,人才培养才会更可持续、更适合市场运作。在联合培养中,企业可优先选择优秀的人才,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实践成本。在与高校的合作中,企业可以调整自己的用人方向,与高校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改革课程,获得所需的人才。此外,与高校的合作中,企业也可以收获减免税收,提升企业社会声誉等。[3]第二,成立实践基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句古语道出了世间万事都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掌握,这也是实践基地重要的原因。书上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毕竟是两回事,为更好掌握校企协同培养合作政策、有效管理企业和学校的产学研合作事项,负责合作人才培养事宜,企业成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主要职责是:一是作为学生医学翻译实践基地,提供大量的真实的翻译实践资料。建立考核制度,将任务派发给学生,并将学生的翻译作为成绩的一部分反馈给学校;二是协助学校和企业培养医学翻译人才管理,如写实践报告呈送学校,选送优秀人才,为同类企业把关人才等;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渠道,寻找合适的产学研合作伙伴,沟通企业合作事宜,洽谈合同等;四是负责派送双师型员工进驻高校,与高校人事部门沟通培训事宜等。第三,输送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医学翻译人才过程中最基本的运行要素是高校教师与医学翻译译员,为使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医学翻译人才有效运行,企业应承担输送双师的责任。双师型教师应该由实践经验丰富、资深、专业的医学翻译译员承担。双师型教师的评审过程须形成考核制度,只有符合评审的资深译员才能进入高校担任双师。双师型教师应与高校教师一起洽谈医学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发展方向,遇到人才培养问题及时解决。作为高校和企业的纽带,医学翻译译员应秉持教师应有的素质、精湛的翻译技术在培养医学翻译人才方面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