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0-02-14关诗雯袁野郭旭莹
关诗雯,袁野,郭旭莹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鉴于此,教育者应深入挖掘和探究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1]。可见,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2]。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的合理内核和应有之义。同时,作为坚不可摧的精神底座,爱国主义也为推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始终不竭的精神动力,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深度融合中既充分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亦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任务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因此,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公民三维体系的建构中,爱国位居公民维度之首,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点。爱国主义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是维系民族和国家团结统一的纽带。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年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3]。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同步推进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热潮,是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遵循。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始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3.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要求。爱国主义作为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领航作用。“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者应更加注重引导青年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他们自觉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意识到个人与祖国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把祖国的需要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才能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因此,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守正笃实、开拓创新。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应从“静态”与“动态”、“显性”与“隐性”、“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出发,着力探寻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现路径。
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助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持续深入。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提倡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二者功能互补,缺乏实践体验,教育将变得空洞乏味;忽视思想指引,实践也将失去其意义与价值。良好的思想基础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扎实推进注入精神力量,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则承担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现实载体的功能,二者在根本目的上体现出一致性。因此,教育者应通过加强“静态”与“动态”的紧密结合,助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持续深入。
第一,静态在此特指思想层面。广大青年学生通过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首先,引导青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动力支撑源自具有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教育者应着力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使青年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形成科学规范、体系完备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以史明智、以文化人,筑牢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文化根基。其次,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5]。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用民族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构筑精神家园,让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化作爱国主义永葆生机、赓续不断的生命之源。最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为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应坚定不移地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着力点,使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中。
第二,动态在此特指实践层面。教育者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目的明确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生发真挚爱国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而“行”作为目的和归宿是衡量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最终标准。基于此,教育者要着力挖掘各种实践载体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持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形成活动常态化。一方面,组织青年学生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日仪式礼仪活动。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崇尚礼仪、讲求仪式感是国人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充分挖掘重大节日、纪念日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重大节日、纪念日与仪式礼仪有机融合,既能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与抒怀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带领青年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情、凝聚中国心、培育民族魂的重要场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遗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冶青年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升华可贵的爱国情感。
2.“显性”与“隐性”相契合,促进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将理论学习与启发渗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启发渗透的统一不仅能够筑牢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青年学生将爱国主义深厚情感自觉内化,二者相互配合,通过实现教化与感化的有机统一,达到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可见,教育者要通过形成“显性”与“隐性”的高度契合,促进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第一,显性在此特指理论学习。教育者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灌输,强化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理论修养。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使教育者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统一编制优质爱国主义核心教材、学生读物,并根据整体规划开设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其次,学校可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爱国主义专题讲座,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学生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更为深入持久,切实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思想认识,以此坚定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最后,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把握教育契机,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具而言之,一方面,学校可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质,有梯度、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使他们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提升青年学生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隐性在此特指启发渗透。教育者运用启发渗透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将潜移默化中体悟到的爱国之情升华为强国之志,并自觉付诸于报国之行。首先,教育者应在课堂内对青年学生进行启发渗透。一是颂扬先进形象。将爱国主义模范人物事迹巧妙地融入青年学生课程中,歌颂模范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鲜明品格,使青年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并自觉参照模范标准省察克治,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底色;二是穿插经典爱国影视片段。在课程中穿插经典爱国影视片段,体味老一辈爱国主义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使青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爱国主义熏陶,夯实爱国主义思想根基,筑牢爱国主义精神堤坝。其次,教育者应在课堂外对青年学生进行启发渗透。一是营造浓厚校园氛围。教育者应深入挖掘校园环境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根据视听结合原则,对青年学生开展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校园内张贴、悬挂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海报、标语、电子屏幕,播放校园广播等。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软环境,渗透主流价值观,无形之中将爱国情怀植入青年学生内心深处;二是打造网络新媒体平台。“当今世界,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6]。当下,新媒体层出不穷,为适应时代潮流,教育者必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中注入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通过挖掘新兴网络载体的育人功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性,便于青年学生将从中体悟到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3.“主观”与“客观”相融合,助力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将开展自我教育与发挥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客观环境的教育合力相结合。自我教育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客观环境间教育合力的统一,能够推动各种育人力量方向一致、时空衔接、形式互补,二者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上具有共通点。通过推进自我教育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客观环境间教育合力的有机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的良好局面,助力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第一,主观在此特指自我教育。教育者通过引导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突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瓶颈,重塑新时代爱国主义坚定信仰。首先,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与思想交锋交融、互鉴互通。基于此,教育者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个人与祖国的密切关系,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善于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我,永葆自信地将爱国主义的精神风骨和价值凝练付诸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其次,引导青年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爱国既是情怀,也是职责,是心之所向、情之所往。教育者要引导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巨大热情和使命担当,使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自觉成为爱国主义的坚定守护者,将爱国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表达爱国情怀的理性思维。理性爱国主义是情感爱国主义的高级形式,是指通过从容、客观地分析问题,最终实现爱国主义的起因与结果、途径与目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7]。青年学生涉世未深、经验缺乏,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林林总总的信息时常深陷泥淖,教育者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理性思维,使青年学生意识到爱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科学判断、反复甄别和理性表达的过程。
第二,客观在此特指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客观环境的教育合力。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责任重大,这一过程不应仅凭教育者一己之力,而要在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为青年学生营造增进爱国情怀、坚定爱国理想的良好氛围。一是家庭教育。家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初港湾,家长作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应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自觉营造良好家风,使青年学生崇尚美德、守护公德,筑牢青年学生道德根基与法律底线。二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促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纽带,是推动家庭、学校及社会形成合力、协同育人的重要桥梁。一方面,学校应常态化举办爱国主义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充分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全面归位;另一方面,建立校企沟通长效机制,通过推动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培养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三是营造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强大作用,营造爱国主义浓厚氛围、宣扬爱国主义先进文化,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爱国主义活动热潮。通过以上三方面工作,形成家庭、学校及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补齐短板、消除冲突,保证各方各尽其责、通力合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