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

2020-02-14马云天石罗晶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辅导员

马云天,石罗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优势互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统一,要坚持育德和育才相统一,要坚持价值传播与知识传授相统一,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育人新路径,努力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时代使命和国家担当,是造就新时代新青年的大本营。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依托,思政是关键,如何在专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呈现思政元素、体现思政理念、散发思政味道,如何区分好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如何打造新时代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课堂,实现价值传播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这是实现高校立身之本的生动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做法和教育方式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符合了新时代的要求,明晰了立德和树人的责任,能够将价值传播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协同发力,实现了价值软传播和知识硬传播的辩证统一。高校培养新时代新青年,调动全员育人积极性,当然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首当其冲,辅导员聚焦的立德与专业课教师聚焦的育人需要协同发力、彼此促进,发挥1+1>2的协同优势,促进价值传播和知识传授的同向同行,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人”,立足点是“育”,着力点是“全”。一是出发点是“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高校建好、用好党的领导主阵地,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传播和知识传授的有效融合,实现“思政观念”的软传播,弥漫出沁人心脾的“思政味道”,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二是立足点是“育”,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如何“育”,课程思政是方法和手段,开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书育人,坚持因材施教,于无声处实现“润育无声”。三是着力点是“全”,突出了“三全育人”的重点,体现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实现教育主体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从“全负责”到“河长制”的转变,实现教育环体从“盖不全”到“全覆盖”的转变,发挥“课程思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3.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这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故事、家国情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元素,让新时代的大学生立志听党话、爱人民、报国家,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实践锻炼中升华精神境界,在知识学习中加强品德修养;引导大学生树立“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不断增长知识见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就是奋斗,鼓励大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1.整合资源:立足专业优势,打好跨学科“组合拳”。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奋力打好跨学科“组合拳”。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工作对象相同,工作(教学)内容交叉,管理(教学)方法互补,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一致,这就为高校实施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奠定实践基础。高校辅导员深化“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运用“课程思政”理念的优秀做法,深入课堂了解学风动态,建立课堂“学工——教学”管理联动机制,推进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化”、“管理教师化”,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专业课教师立足专业优势,彰显专业特色,在专业课教学的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弥漫沁人心脾的“思政味道”,将传授知识与传播理念高度融合,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优势互补:发挥个体功能,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生思想、学习、兴趣、人际、家庭等情况,这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个体功能和工作优势。“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协同育人不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而且协同参与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通过学工教学联动、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强化课堂教学联系等方式,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专业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骨干力量,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侧重于理论或实践教育的引导和养成,构成大学生智育养成的主要方面。而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德育与智育齐头并进、相互统一,德育与智育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

3.全面发展:提升教育实效,培养时代新人。“课程思政”背景下,二者协同育人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与再融合。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结合学工教学联动机制、担任学业导师/班主任、创新项目指导等接触情况,深度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学习追求,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地”、“学习域”和“朋友圈”,通过学工教学联动机制全面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有利于良师益友关系的建立,营造和谐融洽、千帆竞发、奋斗拼搏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专业课教师通过社团(项目)指导教师、讲座沙龙、师生联谊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拓展与学生的接触面,通过第一课堂外的方式了解你所不了解的学生的另外一面,同时也让学生接触到第一课堂外不一样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现身说法”传播教育理念、影响学生言行。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1.达成“思想共识”,在全员育人上下功夫。“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加强学风建设,不是二者职责的简单叠加。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象具有同一性,内容具有互补性,方法具有交叉性,究其根本都是培养时代新人。因此,必须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化为指导学生工作和教书育人的重要理念,理顺师师关系,明确职责、定位,担当作为、使命,激发工作热情和活力,形成有效沟通和互动模式,这样才能实现1+1>2的协同作用。理顺师师关系,应构建以二者协同为核心的全员育人模式,尝试构建“学工——教学”协商座谈会、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学业导师交流会等机制,在优化专业课教师教书本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育人效能。

2.构建“融合格局”,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融合格局”,需要找到二者的共通点,画出育人最大“同心圆”,既要建立“河长制”协同育人模式,各自守好一段渠,又要实现教书和育人过程的“无缝对接”,在全过程育人上下功夫。专业课教师通过导师制,或指导创新创业、科教协同项目等方式,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常态化接触机制,让专业课教师通过非课堂教学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身体力行影响学生。通过学工教学联动会、学风建设反馈会等方式让辅导员充分参与专业课教学活动,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有沟通、常联系、多互动,能够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合作,探索制定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基因植入机制,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探索课程的学科文化、专业历史、人物故事等课程资源,挖掘学科领域所蕴含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形成带有“思政味道”、体现核心价值导向的教育资料,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3.建立“协同模式”,在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第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辅导员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与反馈等,也要做好第一课堂的协助工作,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进一步制定学风建设方案提供事实依据。专业课教师通过与辅导员的座谈会、联动会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引领,通过担任班主任、学业导师、指导老师等方式,具体参与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传播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第二,第一课堂(课上教育)与第二课堂(课下教育)的协同。实施全方位育人需要抓好教育,课上教育是关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课下教育是课上教育的有效补充。[4]第一课堂是专业课教师教学的“主场”,应主动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第二课堂是学生的“主场”,但辅导员是策划人,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等情况,专业课教师提高参与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三,线上与线下的协同。课程思政的实践要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尝试建立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给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提供了便利,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和日常管理实现了线上延伸、拓展和加强,线上活动的开展更能够即时、便捷地了解学生动态,形成了“线上交心线下服务”的长效机制,便于线下引导和解决,实现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