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标准》的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0-02-14王番宁李海军

关键词:医科国家标准医学院校

王番宁,李海军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2018年,教育部公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称为《国家标准》)。医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新兴的交叉专业,其学科基础薄弱,专业师资数量总体不足,《国家标准》实施将会刺激医科院校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调整。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如何调整,如何处理《国家标准》与新兴的交叉专业差距,以及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未来如何建设等问题值得探讨。

一、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历程回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社会急需既懂医学又懂管理学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传统的医科院校专业布局相对单一,主要以医学以及医学相关专业为主。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该计划直接刺激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申办新专业成为高校普遍的做法,其中医科院校表现更为积极主动。然而,由于医学院校专业特殊性,师资专业性较强,拓展专业空间有限,但是为了能够增加招生规模,突破传统的医学办学模式,部分医科院校开始尝试申办文科专业。正是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医事法律或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健康管理)等医文结合专业在医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医科院校专业拓展的积极“生长点”。

经历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医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专业办学方向基本走向合理,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部分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已经被建成了“特色专业”或“一流专业”。通过对38所独立建制的医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调查统计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4所),占比为8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1所),占比为5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2所),占比为32%;市场营销专业(7所),占比为18%;人力资源管理专业(5所),占比为13%。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立和发展弥补了医学院校专业布局单一的不足,促进医文交叉特色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紧缺的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

二、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国家标准》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其性质上看,具有强制性效力。为此,医科院校必须以国家专业质量标准为“标尺”,反思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随意性较强。随着《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医科院校必将要“优化与调整”其专业设置。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校内竞争优势不大,被裁撤风险系数较高。根据38所独立建制医学院校2019年招生计划的调查显示:暂停招生专业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所、市场营销专业2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所。新增设专业只有“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数量为21所。深入调查显示,2017年以前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挂靠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设健康管理方向(称为“健康管理专业或方向”),2017年,教育部准予以“健康服务与管理”名称设置专业,当年共有35所医科院校增设。仅仅两年时间内,全国近60所院校增设此专业并开始招生,其专业数量增长速度惊人,功利化倾向严重。医学院校调整专业布局,申办或裁撤专业属于正常教学管理活动,但是必须以《国家标准》为依据,服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考虑自身学科发展布局与办学基础等因素。

2.公共管理类专业达标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医科院校凭借医学优势,以医学为依托,开办医文结合的交叉专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医疗保险、医事法律、健康管理等特色的医文结合的人才,推动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随着《国家标准》实施,对专业评价必然以《国家标准》为“标尺”,绝大数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短时间“达标”存在一定难度。以专业师资建设为例,《国家标准》提出两个方面要求:数量上,公共管理类专业要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任教师不少于8人;质量上,标准还对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提出要求,还特别强调生师比的最低要求不高于17:1。据调查显示,目前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医科院校师资总体数量可以达标,但是具体到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方面,与《国家标准》存在一定差距,至于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团队建设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3.公共管理类专业“医文结合”特色不突出。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最大特点就是医文结合,然而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规模小,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完全依照标准规定课程体系和师资配置的要求建设,不仅增加医学院校办学投入,而且难以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竞争优势。办学特色是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凝练专业特色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医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科归属及学科建设一直处于摇摆状态,是在医学下开展学科建设还是开展纯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常常出现“以医学为主还是以公共管理为主”的争议?具体到课程体系设计便是“要不要医学,要什么样的医学”。这些争议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能力不足和校内资源有限。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必须理清上述争议问题,正确理解《国家标准》内涵,找准专业发展定位,凝练专业发展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

三、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国家标准》是各个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即底线要求。医科院校应以《国家标准》为“规矩”,理性审慎地对待公共管理类专业进行“取舍”,既要强化现有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推动其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动作”,又要积极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理念,凝练特色,追求卓越,突出自身的“自选动作”。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审慎调整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国家标准》是专业设置与发展的行为指南。教育部将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1]。医科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需要情况,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当前,我国医药卫生资源和诊疗服务量迅速增长,与医药卫生服务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医药卫生行业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这就要求医科院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而且要培养懂医学且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医科院校比较成熟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等与卫生管理与服务密切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承载着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但是,应坚持理性、科学、审慎原则,综合考虑自身办学能力、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等多个因素。一是要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社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潜在要求;二是要考虑自身办学能力,包括教学基本设施和师资力量。如果缺少基本办学能力,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应主动撤销;如果具备基本办学能力,应积极“补短板”,积极推动专业建设,而不是盲目撤销此专业,申办彼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应从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提高预期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进而通过多种措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

2.以《国家标准》为基准,积极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达标工作。“质量为王,标准先行”,建立《国家标准》的目的就是发挥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功能,高校不能让标准束之高阁或者只挂在墙上。医学院校应以《国家标准》为基础,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开展达标建设工作。第一,增加专业办学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教学需要。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保障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专业资料室建设,保障教学、科研有效进行。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师资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公共管理类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处理综合管理实务的技能,而且要具备正直、公平等公共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医学院校应采取“外引外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专业师资,建设医管结合学科团队;另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训,培养“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第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院校的医学及相关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专业质量监控模式及措施较为完备,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依托于医学专业,借助医学师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其质量监控难度性较大,其中最大难点是如何监控医学课程教师授课情况。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单位基本不拥有专任医学类教师,对其授课教师安排、授课情况、考核情况都无法有效监控,而这些问题都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国家标准》角度分析,一方面,积极利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学校督导评价、学生评教等机制,监控专业教师特别是医学教师授课情况;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授课教师及其所在部门沟通,有效对借助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的手段,实现教学信息共享。

3.以特色发展为优势,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自选动作”。医科院校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4]。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是医文结合,医文结合不是医学与公共管理类、法学等简单相加,而是医学与公共管理类、法学的融合,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的特殊岗位群的需要。对医药卫生管理者,不仅需要公共管理类知识和理论,还需要熟悉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这正是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兴起的根源。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是突破传统,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寻找产生新特色的增长点过程。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要想在专业发展建设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应充分利用医文结合的学科优势,培育专业特色,突出人才特色。

猜你喜欢

医科国家标准医学院校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