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患关系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探索
2020-02-14赵凯迪张蔚易跃雄陈雨柔曹婧
赵凯迪,张蔚,易跃雄,陈雨柔,曹婧
(武汉大学 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
医患关系一直是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恶性伤医事件也屡见不鲜。医生戴着头盔上班、门口保安站岗、配备钢棍防身……这些看似滑稽的场面,就这么真实地发生了;患者对医生极度不信任,就诊过程中手机录音、拍照、恶意投诉,医生和患者本应该是“命运共同体”,现在却到了剑拔弩张、互不信任的地步。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影响着医疗机构的运作,干扰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甚至生命安全。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接班人,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以后,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服务的对象不再是病人,而是疾病;病人在医生眼中也不再是富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而被当作一部需要定期修理或更换零部件的机器;医生的工作只是单纯地对机器进行修补和保养,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再次掀起了我国医学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热潮,也表明了加强医学人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医患关系和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1.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医生和患者从本质上来说是“利益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战胜疾病,早日康复;只有医患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不知道从何时起,医患双方心中有了芥蒂,患者不再相信医生,甚至把医生放在了敌对的“对立面”,逐渐发展成对医生的人身攻击。近年来,恶性伤医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医患矛盾在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发酵,愈演愈烈,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在中国,有66%的医师曾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事件,超三成的医生有被患者暴力对待的经历。在2018年下半年,关于“暴力伤医”的搜索量明显增多,分别在7月和10月出现两个峰值。从兰州特大暴力伤医事件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被刺,频发的恶性舆论无不映射出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2.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医学人文是一个探讨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其它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有人认为人文学科为医学生和医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病人思想的独特窗口,是缓解医患关系的桥梁。医学人文教育要从根本上、源头上做起,医学生是医学事业的未来,可塑性强,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最好实践者和受益者,也是良好医患关系构建的主导者。但是,我国人文教育开展较晚,课时安排仅占大学总学时的8%,而国外能达到10%,甚至25%,相比之下,国内医学生普遍患有“人文缺乏症”[1]。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医学人文团队,传授的医学人文知识尚处于浅表层次,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地探究[2],导致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走马观花似地完成了学校设定的课程,象征性地进行课程考核。另外,医学人文课程多设置为选修课,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做到涵盖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总体来说,医学人文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造成了医学生在日后临床工作中人文意识的缺乏,易引起医患矛盾,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二、我国医患矛盾的来源
近些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了频发的医疗纠纷,不仅损害了医患双方的利益,也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医患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缺失。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非常重要,据统计,2018年,全国全部的医疗纠纷中仅有37.63%是由医方存在医疗过错引起的;而在非医疗技术过失所引起的医疗纠纷中,有77.63%与医患沟通不当有关[3]。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万事朝“钱”看,使得医生的工作负荷增加,一个医生每天要看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患者,心情难免急躁,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极大缩短,医生关注的焦点转为“疾病”,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诉求;大部分医生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不会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应检查的费用、目的和意义,导致患者就医感受差,容易对医生的话造成误解,从而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或预期与医务工作者的给予之间的不平衡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本[4]。
2.患者的期望值过高。患者对医生的期望过高,觉得医生就应该什么都懂,对于超出医生专业范围的问题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就容易有不满情绪;部分患者拒绝做任何检查,包括必要检查,他们认为医生仅凭描述就应该作出诊断,怀疑医生是为了赚钱才乱开检查项目;还有一部分患者在就医之前会在百度上自我诊断,盲目相信百度,对医生给出的医疗建议不配合,当出现不好结果的时候,反过来埋怨医生技术水平不过关;部分患者只相信具有高级职称或者自己熟悉的医生,对年轻医生存在偏见,就诊时故意隐瞒既往史和现病史,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外,患者的法律意识薄弱,当有不满情绪出现的时候,冲动行事,只顾发泄自己的怒气,没有意识到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此类事件再经网络传播之后,于现在的医患关系而言无异于火上浇油。
3.媒体的片面报道。医患矛盾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问题,只是在媒体的介入之下才暴露在公众视野。媒体是一面镜子,但却是不平整的镜子,对医患关系呈现的方面不一定全面[5]。一些不良媒体为了博人关注,故意夸大、抹黑事实,变相地加剧了医患矛盾。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消息的传播速度出人意料,再经过居心叵测的人恶意扭曲之后,一个小摩擦都有可能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他媒体工作者顺应公众,跟风蹭热度,把目光聚集在医患关系上,更甚者吹毛求疵,稍有不满意就上升到医患矛盾层面,使得患者和医生的关系更加紧张。
三、学校和医院共同努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精湛,同时又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优秀医学人才,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实现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想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医学伦理学中的人文学科,而应该构建一个内部知识体系协调、能够支撑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进而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合理的人文学科的教育至少应包括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务人员必修课程和医学人文选修课程[6],而且,开设的课程必须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完善评价体系,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的目的。除了设立专业的医学人文教学团队外,学校还应增加对人文教育的经费支出,规范教材,培养师资,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的机会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设立专门的医学人文培养基金,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科研的广阔平台,使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知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7]。
2.发挥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力。环境因素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达到满意的人文教育效果,要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和医院文化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橱窗、学报、广播等宣传方式,激发学生对医学人文的兴趣,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相关的活动,如主题征文、演讲比赛、医患沟通角色扮演和微电影鉴赏;二是在互联网+时代使得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学校可以定期请专家进行远程讲座和在线答疑,使学生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板块,如设置趣味问答和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医学人文的认识;四是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社区义诊等,培养学生对他人关爱的品质,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医院在人文文化的构建上稍有不同,更多的是通过规范医疗活动、强调院风院纪、净化医疗环境的方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日常的熏陶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3.重视年轻临床医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对临床医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对人文方面的要求,导致绝大部分医务工作者急功近利,对患者缺少最基本的同理心,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70%的医疗纠纷由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8]。另有学者研究指出,成功的医学人文教育能缓解85%的医患矛盾[9]。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的融合是医学人文的归宿,积极开展对临床医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学人文教育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不仅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10]。对于初入医院的年轻医生来说,他们没有做好准备从“医学生”转变为“医生”,疾病的复杂多变,使他们很多时候更关注疾病本身,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另外,实践不同于理论,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医学人文课程和沟通技巧很多时候并不适用,就像“人不会照书本得病一样”。所以,医院应做好年轻医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养,对于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同时,注重临床带教工作中的言传身教,提升高年资带教医生的人文素养,鼓励他们参加人文教育培训。还可以邀请医学人文方面的专家学者来院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讲授医学人文知识,传授临床沟通经验,为年轻医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扩展他们的眼界。对年轻医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达到较高的医德境界,富有同理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目标,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看病不易和医学知识的匮乏,从而耐心与患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