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浆”是怎么回事

2020-02-1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脉络膜色素视网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

“中浆”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的简称,是临床常见的眼底疾病之一。通常是由于疲劳、感冒、焦虑、紧张、熬夜、休息不好、吸烟、酗酒等原因,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出现屏障功能破坏,来自脉络膜的液体渗漏到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水肿与层间分离,出现看东西变形、变小,视力下降,视野中央有暗区等症状。

近年来,对“中浆”的了解更加深入。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浆”的那些事儿。

“中浆”常见吗?

眼科教科书上常讲的“中浆”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但临床上“中浆”的病人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中浆”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美国的研究,其“中浆”发病率为5.8/10 万。很多医生看到黄斑部渗出就诊断“中浆”,实际上,对于“中浆”的诊断是需要慎重的,特别是以下2种情况:

1.老年人的“中浆”诊断。“中浆”的发病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老年人不是高发人群。临床上对于老年人的疑似病例诊断要慎重,特别要排除容易混淆的疾病。如果高度疑似“中浆”的老年人,应详细追问其生活中是否有重大的精神刺激事件?是否有激素应用史?必要时应进行全身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内源性激素升高。

2.视力下降严重的患者。“中浆”患者有视力下降,但一般视力在0.3~0.7的水平,如果患者的视力下降到0.1以下,诊断时就要相当慎重了,应该详细核查视力结果,仔细排除其他的黄斑疾病。

“中浆”必须做的3个检查

1.眼底相干光断层扫描(OCT 检查)。此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黄斑部的积液多少和范围,动态监测疾病发展、量化评估治疗反应,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A)。此检查简称“荧光造影”,是确诊的最常用手段。典型表现是病变区域一个或多个荧光素渗漏点,随造影过程表现为墨渍或冒烟状渗漏扩大;晚期造影在视网膜脱离区形成淡淡的盘状高荧光。慢性“中浆”患者可不表现为典型的荧光素渗漏点,而是后极部视网膜弥漫的视网膜上皮脱色素,或色素沉着引起的窗样透见荧光或色素遮蔽荧光。在此基础上,有些患者合并存在荧光素渗漏点。

3.脉络膜造影(ICGA)。该检查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浆”的诊断。很多医生忽视对病人行脉络膜造影是不对的。因为“中浆”的主要病理改变就是脉络膜的血管扩张,因此,脉络膜造影可以有效判断病变的范围,也是指导光动力(PDT)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浆”是自限病吗?

多数“中浆”患者急性发病后4~6个月自行好转,视力多可恢复正常。所以,“中浆”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鉴于此认识,很多眼科医生对“中浆”奉行的是保守疗法策略,或不给予任何治疗,或给予“安慰剂”治疗,往往也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但“中浆”真的都会自愈吗?来自香港的陈伟民教授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中浆”的自愈率仅为57.9%;而且多数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好转后病情会复发,再次视力下降。而研究显示,“中浆”患者病情迁延4个月以上,视细胞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造成不可逆的视力下降。

因此,对待“中浆”我们主张积极治疗。临床上患者也经常反映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情况对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而半剂量PDT 治疗是目前的首选方法。

“中浆”是不是一定都能治愈呢?研究发现,积极治疗后急性“中浆”的治愈率约为95%,慢性约为85%。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完全治愈,治疗前应积极和患者沟通。

猜你喜欢

脉络膜色素视网膜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色素热舞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听话”的色素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