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征教授“调散膏,达膜原”治疗消渴肾病

2020-02-13健,南

吉林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南征空腹肾病

孙 健,南 征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消渴肾病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1],是消渴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消渴病患者病程10 年以上者约50%并发消渴肾病,每年新增终末期肾病患者中,消渴肾病所占比例逐年升高。现代医学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如果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病理变化是可以逆转的;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逐渐发展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而不可逆转。目前,尚无可以完全阻断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南征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调散膏,达膜原”治疗消渴肾病新路径,临床中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1 消渴肾病病位与病机

1.1 散膏与消渴肾病 消渴肾病其病位在散膏[2],是由消渴病久治不愈累及肾脏所致。散膏为中医学特有之部位名称,多数学者往往将之与“胰脏”等同[3]。然而,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散膏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由多种肌核组成。其内通经络血脉,为津、精之通道,外通玄府,以行气液,故人体内外之水精,其升降出入皆由“散膏”行之。可见,散膏为多个腺体的总称[4-5]。南征教授根据任继学思想,提出了消渴肾病是机体先天禀赋不足,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散膏功能失调,毒邪下侵,发为消肾,即消渴肾病[6]。

1.2 膜原与消渴肾病 毒邪盘踞伏于膜原是消渴肾病缠绵不愈的原因[7]。膜原为分布于机体内外的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在体内深处是分布在脏与腑连接的空隙之间,在体内浅处是分布在肌肉与皮肤连接的间原之地,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正如《湿热论》所言:“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乃一身半表半里也。”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膜原为邪毒侵犯之所,发病之原[8]44。南征在继承膜原发病的基础之上完善了消渴肾病发病及治疗理论,认为消渴肾病为毒邪盘踞膜原,入气街,经咽喉,肾体用皆伤[2],肾中膜原卫气无力祛邪,邪气乃得潜伏[9]。

1.3 消渴肾病主要病因病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理论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10]。“毒”分内毒与外毒,其多在疾病过程中产生,又是继续损害机体的因素,会形成恶性循环。消渴肾病的形成多是由于消渴病迁延日久,散膏损伤,三焦气化受阻,脂膏堆积,痰湿、湿热、瘀滞相结成毒邪,其毒邪伏于膜原,毒损肾络,肾体用皆伤,肾间动气大损,气血逆乱而致[11]。邪伏膜原是南征教授根据消渴肾病缠绵难愈的特点,又深入研究膜原的范围和作用而提出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毒邪盘踞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

2 消渴肾病根本治法为“调散膏,达膜原”

2.1 代表方剂 消渴肾安汤是南征教授运用“调散膏,达膜原”法治疗消渴肾病的代表方剂。基于消渴肾病之所以缠绵难愈的原因是毒邪滞于膜原,散膏损伤。治疗应当“调散膏”以治病之本,“达膜原”以期毒邪解。其方药组成为榛花、大黄、土茯苓、黄芪、黄精、覆盆子、金荞麦、紫荆皮、木蝴蝶、穿山甲、血竭、丹参、槟榔、草果、厚朴。方中榛花、大黄、土茯苓解毒排毒、除湿通络,为君;黄芪、黄精、覆盆子合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安和脏腑,为臣;金荞麦、紫荆皮、木蝴蝶为任继学治疗“肾风”之主药[8]193,起到利咽解毒、通经达络之效,配丹参、穿山甲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共为佐药;厚朴、草果、槟榔为古方达原饮之主要药物,破戾气、除邪毒、领诸药直达膜原,为使药。

2.2 病案举例 患者某女,57 岁。初诊2019 年4 月16 日。主诉:发现血糖升高9 年,腰痛、水肿加重2 周。现症:怕冷,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足趾疼痛,手足麻木,饮食尚可,眠差,尿频、起夜3~4 次,尿急,大便正常,舌质红、边红、中间苔黄,脉沉迟。用甘精胰岛素12 u,晚22 时皮下注射以降血糖。查空腹血糖8.20 mmol/L,餐后2 h 血糖1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血压125/80 mmHg,尿蛋白(+),尿隐血(++),尿酸486 μmol/L。心电图示:心动过缓。诊断:消渴肾病(气阴两虚兼瘀);氮质血症期,高尿酸血症,心动过缓。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调散膏,达膜原。处方:消渴肾安汤加减:猫爪草10 g,山慈菇10 g,秦艽10 g,秦皮10 g,车前子10 g,茯苓15 g,泽泻5 g,薏苡仁30 g,7 剂,1 剂/d,100 mL/次,早、午、晚饭后及睡前温服。予灌肠方:土茯苓100 g,大黄(后下)10 g,枳实10 g,厚朴10 g,生牡蛎(先煎)50 g,制附子5 g,黄芪50 g,金银花20 g,7 剂,1 剂/d,每晚水煎取汁100 mL,睡前30 min,保留灌肠。另嘱患者严守糖尿病肾病饮食,忌食肉类、豆制品等高蛋白饮食,避免劳累,调情志。1 周后患者查尿蛋白(±),尿隐血(+),空腹血糖5.93 mmol/L,餐后2 h血糖8.00 mmol/L,上方7 剂,水煎服,配以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胶囊口服。再诊时查空腹血糖5.80 mmol/L,餐后2 h 血糖8.00 mmol/L,尿蛋白(±),尿隐血(±),上方加入人参10 g,14 剂,水煎服。另予紫河车粉100 g,3 g/次,2 次/d 温水冲服。连用上方21 剂,患者尿常规各项均正常,空腹血糖波动在5.30~5.80 mmol/L,餐后2 h 血糖波动在5.10~6.50 mmol/L,尿酸391 μmol/L,糖化血红蛋白5.4%,尿素氮5.60 mmol/L,肌酐83 μmol/L。上方7 剂,4 剂水煎服。3 剂研面,加入紫河车粉300 g,研末炒香封存,3 g/次,3 次/d 温水冲服。嘱患者严守“一则八法”,自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适寒温,调饮食,定期复查,有变化立刻就诊。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病因消渴日久不愈,痰瘀、湿浊、郁火、燥热、外毒结为毒邪,毒邪入络,损伤膜原,下侵肾络,终至消渴肾病气阴两虚兼瘀毒证。阴虚液耗,津不上乘于口,则见口干,裂纹舌、舌边尖红,气虚则见乏力、气短,肾藏精,肾精不藏则开阖失司而尿频、尿急,阴虚燥热、热伤血络则出现尿隐血。

3 讨论

南征教授认为消渴病的病位在于散膏,即脾脏周围组织胰腺[12],消渴肾病是由于人体阴虚燥热,气滞血瘀,津液失于布散,使痰浊、毒邪、聚于内而日久成毒,毒邪损伤散膏,进而侵入膜原而发病。膜原是分布于机体内外的一种组织,分布于脏与腑互相连接的空隙之间,其功能与三焦气机的运行密切相关,因此并非所有的疾病都能深入膜原,凡是具有秽浊黏腻、缠绵集聚等性质的邪气侵入膜原,则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和部位较为隐秘,易造成疾病缠绵不愈,邪气不易祛出,药石难及的后果[13]。有鉴于此,南征教授提出“调散膏、达膜原”之法,通过药物调整散膏的生理功能,使其恢复《难经·第四十二难》中“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的功能,并透达膜原,使盘踞于此的毒邪得以透达而出,故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并获得了实验的验证。

猜你喜欢

南征空腹肾病
成功率达98%!“南征”第一造小棚虾就狂赚50多万,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中医怎样治肾病?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诸葛南征
“重女轻男”的肾病
杜文秀起义扩张
马伏波的历史贡献及其对海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