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甘露聚糖肽致呼吸困难患者4例分析
2020-02-13卢冠男李大鹏
卢冠男,李大鹏,袁 芳
(1.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吉林 吉林 132013;2.95668部队卫生队,云南 昆明 650200)
注射用甘露聚糖肽主要用于恶性肿瘤放、化疗,可以辅助和改善因放、化疗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1]。近年来注射用甘露糖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持续上升[2],主要有疼痛、红疹、呼吸困难、胸闷,严重时还可引起呼吸骤停等。因此,首次使用该药物时要注意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用药时也要时刻关注患者有无不良反应[3]。本组4例患者均发生甘露醇糖肽致呼吸困难症状,后经紧急处理治疗后,预后良好。
1 病例资料
患者1,男,63岁,于2017年2月15日,因“咳嗽,咽喉肿痛,咳痰”入院检查。患者有糖尿病史,反复甲状腺肿大,扁桃体发炎。入院时患者精神良好,神志清醒,观察患者咽喉红肿,双肺闻及湿性啰音,心率正常。患者体温36.6 ℃,脉搏93次/min。经诊断,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检查2 h后患者使用静脉点滴注射250 mL 0.9%生理盐水+注射用甘露聚糖肽15 mg。注射10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喘气,体温升高等现象,面色发绀,大汗淋漓。检查心律齐,双肺无杂音,脉搏120次/min。立即停止该组注射液,并予以吸氧,适度抬高患者床头,继续注射0.9%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注射液,改换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氨茶碱平喘,肌注异丙嗪抗过敏。30 min后患者呼吸困难现象缓解,面色稍缓,脉搏恢复正常。
患者2,女,70岁,因“胃癌早期”住院,医院采取放化疗手段进行治疗。患者出现乏力,免疫力低下,进食困难等症状。患者无明确既往过敏史。为提高患者免疫力,注射用甘露聚糖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功能。中午13:00静脉滴注甘露聚糖肽20 mg,13:05分患者开始出现呼吸困难,面部发绀,全身抽搐症状。因考虑可能与输液有关,故停止滴注。立即给予患者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钙。检查患者血压160/110 mm Hg(1 mmHg=133 Pa),脉搏113次/min,血氧饱和度70%。1 h后观察患者仍然精神不济、气短、呼吸急促,继续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和葡萄糖酸钙,同时滴注0.9%生理盐水。15:00患者病情逐渐平稳,脉搏恢复到95次/min,血压110/75 mmHg,血氧饱和度上升到100%。患者精神状态好。
患者3,女,55岁,因“连续拉稀,大便带血,腹部绞痛”就诊。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显示,结肠末端结节状病变,糜烂溃疡。粪便采样检查有痢疾杆菌。初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使用复方诺氟沙星灌肠液抗感染同时予以甘露聚糖肽提高机体免疫力,静脉滴注剂量10 mg。约30 min后患者自感喉头发紧,急躁,出汗,呼吸急促。经检查心率130次/min。立即停止输液,静注250 mL 0.9%生理盐水,约1 h后患者恢复正常。2 d患者又重新输注甘露聚糖肽,上述现象又重复出现。立即给予处理,患者病情稳定。
患者4,男,53岁。因“肝癌”入院治疗,患者既往无过敏史。上午10:20分静脉滴注给予患者0.9%生理盐水150 mL+注射用甘露聚糖肽20 mg。10 min后患者皮肤出现红疹,瘙痒,呼吸窘迫,口齿不清。立即停用甘露聚糖肽,只单独注射生理盐水维持稳态,同时注射地塞米松5 mL。中午12:08分患者突然抽搐,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 mg,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继续注射地塞米松,且皮肤外用炉甘石洗剂,3 d后红疹消失,患者恢复正常,应答流利,精神良好。
2 讨 论
注射用甘露聚糖肽作为免疫增强剂,被广泛应用于免疫低下患者。由于该药的大分子结构特性,极易引起过敏反应。近年来关于该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不良反应之死事件。提示该药存在一定的风险[4]。本次研究总结了4例因注射用甘露聚糖肽引起的过敏反应,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且呼吸困难现象随着药物停用逐渐缓解。其中1例患者复使用该药后,呼吸困难现象又出现。本报道病例呼吸困难均发生在注射药物后的30 min以内,即甘露聚糖肽的不良反应为速发型[5]。且本研究中发病患者皆为中老年人,与研究报道的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对较高相符[6]。针对注射用甘露聚糖肽致呼吸困难现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频次,对症下药,选择合适适应证;②《临床用药指南》中指出,首次使用甘露聚糖肽,患者要进行皮试有无过敏反应,具体测试方法为注射甘露聚糖肽0.1 mL于皮下,30 min中观察有无异常;③给药过程中,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尽量小于40滴/min;④针对老年患者用药,用药剂量以及频率都可适当酌情减少1/4;⑤溶媒建议使用0.9%的生理盐水,且pH应在5.5~7.5之间,而且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7];⑥当首次使用该药时,要随时做好监护,准备抢救物品,一旦发现,立即处理,使对病人的危害降到最低[8];⑦加强药物管制,培养医生用药规范意识,以避免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