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构建研究
2020-02-13辛盼盼
辛盼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持续稳定好转,但依然面临严峻的局面。建立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事故预防机制对于减少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很有必要。国务院安委会在多个指导意见中提出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1]的总体思路就是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以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双重预防效果。现阶段,全国政府监管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都在积极探索着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工作。但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仍普遍存在对双重预防机制科学机理认识不清、对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之间关系认识不一致,对如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存在困惑等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风险分级管控模式方法和隐患排查治理模式方法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和深入了。万古军[2]对中国石化的安全风险进行了量化分级管控研究,通过对中国石化上中下游企业安全风险全面辨识,设计风险评价模型,最终形成风险管控体系。尚鹏[3]研究了恶劣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的风险分级管控方法,通过对恶劣天气下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运用评点法进行风险分级评价,构建了恶劣天气高速公路风险分级管理系统。吴宗之[4]专门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事故隐患治理与危险源监控体系和事故预防体系之间的关系。张玎[5]关于矿井安全隐患识别及其闭环管理模式研究,结合矿井安全生产实际,引入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理论,设计了基于隐患识别的矿井闭环管理模式。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探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问题和对策。黄典剑[6]通过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探讨,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出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10个重点环节。雷长群[7]通过对安全生产领域基本概念辨析及双重预防机制研究,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本文以指导企业双重预防体系构建与实践工作为出发点,研究双重预防机制科学机理,试图找到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方法,设计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图,从而给企业提供建议和思路。
1 研究基础
1.1 双重预防机制介绍
1.2 RBS理论
基于风险的监管理论(Risk Based Supervision,RBS)[8],是基于安全本质规律的监管方式形成的科学理论,相较迫于事故教训的工作方式和依据法律法规的工作方式有着本质区别。RBS方法以风险管理理论作为基本理论,结合安全风险定性分级、定量评价,要求以风险分级水平为依据,实施科学的分类、分级监管。因此,风险监管措施与监管对象的风险分级相匹配(匹配监管原理)是RBS的本质特征。在安全生产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用RBS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应用分级性—基于风险评价分级的分类监管,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依据RBS理论,在企业双重预防体系中设计了基于风险等级的企业关注层级,以达到分级监管的目的,提高安全监管的效能。
2 双重预防机制机理
按存在状态,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和现实风险[9]。固有风险是指危险源本身客观固有的风险,其大小取决于危险源的能级、量级等。风险分级管控通过对危险源固有风险的全面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分级和风险控制,降低危险有害因素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的风险称为现实风险,风险分级管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固有风险的有效控制,得到可接受的现实风险。
隐患是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或减弱,隐患增大现实风险[10]。隐患的产生使安全措施的安全防护功能下降,现实风险增大。隐患排查治理通过对事故隐患的排查、评估、报告、治理和验收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彻底消除隐患,实现对风险控制措施的修复和补充。所以,隐患排查治理是以消除隐患为手段,最终目标是将因为隐患增大的现实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实现现实风险的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风险分级管控的对象是危险源,目的是降低固有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对象是事故隐患,目的是降低现实风险。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的本质核心是有效的风险控制,目的是把现实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状态,即安全状态。构建有效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企业安全生产现实风险可长期稳定在可接受水平以下。双重预防体系下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水平变化曲线,如图1。
图1 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下企业风险水平曲线图Fig.1 Enterprise risk level curve under the dual prevention system for safe production
3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
3.1 企业双重预防体系设计的逻辑过程
双重预防机制机理研究中得出结论,即双重预防机制本质核心是有效的风险控制。基于此,把有效的风险控制作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运行的内在结合点,这是体系模型设计的重要依据。绘制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运行图,如图2。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系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提出系统目标、梳理系统要素、优化系统关系的逻辑过程进行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设计。对于系统要素和系统关系,从系统思想、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3个不同层次的方法论进行考虑。应用系统思想在系统中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明确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科学理念与理论;利用系统分析理论方法,确定企业双重预防体系结构,包括组织、过程、对象、方法和工具等;借助系统工程方法论,综合梳理双重预防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理念要素、理论要素、组织要素、过程要素、对象要素、方法要素、工具要素,见下表。最终形成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体系设计的逻辑过程,如图3。
图2 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体系运行图Fig.2 Operational flow chart of the enterprise's double prevention system for safe production
图3 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设计的逻辑过程图Fig.3 Logic process of enterprise's double prevention system design for safe production
3.2 体系建立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11],遵循企业双重预防体系设计的逻辑过程,构建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如图4、5。该体系模型体现了双重预防机制的本质是风险控制这一核心理念和RBS-基于风险的监管理论,融合了一整套科学、有效、实用的双重预防机制管理方法和工具,分为风险分级管控工程和隐患排查治理工程两大体系模块。其中,风险分级管控是企业双重预防体系的主体,三维要素分别为关注层级、管控对象、运行流程;隐患排查治理是对风险控制措施的修复和补充,包括①通过隐患排查发现风险控制失效或弱化;②通过隐患治理恢复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三维要素分别为关注层级、查治对象、运行流程。
表 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基本要素及其主要内容Tab.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enterprise's double prevention system and its main contents for safe production
图4 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图Fig.4 Model of the enterprise's double prevention system for safe production
图5 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模型图Fig.5 Model of the enterprise's potential hazards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3.3 关注层级
关注层级的设计是利用RBS-基于风险的监管理论和方法,结合风险定性、定量分级,以实现科学的分级安全监管。结合一般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关注层级分为4类:集团、公司、部门、班组。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等级有大小之分,若是所有等级的风险都由组织结构中的最高层级管控,不符合RBS中的匹配监管原理,管控不合理也不现实。若是全部风险均由班组管控,又无法保证对可能性大、严重度高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同样,依据重大隐患认定标准规范,事故隐患可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重大隐患又可进行基于风险的隐患分级。所以,应用RBS-基于风险的监管理论和方法以提高企业安全监管的效能很有必要。
在风险评估和隐患评估工作环节中,应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和隐患评估方法分别将风险和隐患分为4个等级,由高到低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风险和隐患等级分别与企业4个关注层级集团、公司、部门和班组匹配。并且规定,较高层级关注的风险和隐患等级,较低层级同时关注。风险等级、隐患等级与关注层级的匹配关系,如图6。
5例硬膜下积液自行吸收,7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前者的积液量少于后者[(26.4±14.6)mL vs(80.0±52.3)mL, P=0.002]。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7例患者中,5例因血肿厚度>1.5 cm、出现颅高压或神经功能障碍而进一步行钻孔引流术;钻孔手术平均于夹闭术后(9.1±3.8)个月(4~20个月)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硬膜下积液量越大,其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比例越高,慢性硬膜下血肿后须行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比例也越高(表2)。
图6 风险等级、隐患等级与关注层级匹配图Fig.6 Risk level,potential hazards level and attention level matching map
3.4 风险管控体系
3.4.1 管控对象
风险分级管控阶段有4大管控对象,分别为设备设施(点)、工艺流程(线)、人员岗位(面)和环境氛围(体)[12]。风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不期望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后果严重程度的结合。引进“点线面体”的思想,分别对应四类不同的具体管理对象。4类对象包括11种风险形式:研发制造安装缺陷、设备故障不正常运行、设备故障无法运行、异常突发工作状况、意外伤害事件、危险因素、危害因素、不安全行为、恶劣气候条件、场所设计缺陷、场所环境不良。设备设施类风险管控以设备设施的完好正常运转为核心,工艺流程类风险管控以工艺流程正常运行为核心,人员岗位类风险管控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为核心,环境氛围类风险管控以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核心。
3.4.2 运行流程
风险分级管控阶段包括4大运行环节,分别为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遵循动态运行,持续改进。风险辨识基于“点线面体”辨识模式,以“四类风险因素→十一种风险形式”为辨识思路,全面辨识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备设施类、工艺流程类、人员岗位类、环境氛围类风险因素,建立一个全面、系统、针对不同层级管控需要的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基础数据库。风险分析是在安全风险辨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定性分析,并考虑现有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为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提供支持。风险评估是在风险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定量评价,并结合企业确定的安全风险准则,确定安全风险等级,以便确定风险控制等级。风险评价方法有固有风险评价分级方法、企业典型事故风险评价分级方法、企业高危作业风险评价分级方法等。风险控制等级遵循基于最合理可行准则(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ALARP)的“匹配监管原理”,风险控制措施与风险等级相匹配,风险管控状态为合理可接受。基于事故的预防原理“三E对策”,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三大类:工程技术措施、安全教育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13]。
3.5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3.5.1 查治对象
隐患排查治理阶段以事故4M要素为四大查治对象,分别为人因隐患(人)、物因隐患(机)、环境隐患(环)和管理隐患(管)。人因隐患类型有不安全行为,如误操作、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物因隐患类型有设备不正常运行和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缺陷等;环境隐患类型有场所设计缺陷、场所环境不良、危害因素超标等;管理隐患类型有制度规范缺陷、组织结构缺陷等。人因隐患排查治理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为核心,物因隐患排查治理以设备设施的完好正常运转为核心,环境隐患排查治理以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核心,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以健全的管理体系为核心。
3.5.2 运行流程
隐患排查治理阶段包括五大运行环节,分别为隐患排查、隐患评估、隐患报告、隐患治理和隐患验收,实现有效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以事故4M要素“人机环管”为四大排查对象,以查找风险管控的工程技术措施、安全教育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缺失或弱化为排查思路,全面排查各项风险管控措施全生命周期过程的隐患。建立企业事故隐患基础数据库,作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工具。隐患评估采用“规范定性—科学分级”两个步骤分析方法。第一步:依据重大隐患认定标准规范,排查认定事故隐患,确认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两种类型;第二步:对认定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基于风险的科学分级[14]。隐患报告依据隐患评估登记,将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分级上报、整改通知、整改反馈,并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隐患治理对于整改难度较小的一般隐患由班组负责人直接组织治理、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需报告上级,并制定专门的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针对四类事故隐患,开发四套专项隐患排查治理工具和一套综合统计分析工具。隐患验收是在治理工作结束后,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经验收部门同意后对隐患登记进行销账[15]。
4 结论
本文从双重预防机制科学机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最后,根据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特点和需要,提出了一个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模型。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分析归纳了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的七大要素,即理念要素、理论要素、组织要素、过程要素、对象要素、方法要素、工具要素。
(2)利用霍尔三维结构,构建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模型。该体系模型体现了双重预防机制的本质是风险控制这一核心理念和RBS-基于风险的监管理论,分为风险分级管控工程和隐患排查治理工程两大体系模块。其中,风险分级管控是企业双重预防体系的主体,隐患排查治理是对风险控制措施的修复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