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享乐观及其与劳动的辩证关系
2020-02-12成海鹰
■成海鹰
科学技术进步、物质产品丰饶、舒适程度增加、生活标准提升、人均寿命延长等因素,一起助推了享受生活观念的普遍流行。人们应该享受生活,这是源于劳动的合理回报,享受生活的态度和观念中包含的正是劳动与享乐的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为防止对享乐的污名化,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康合理的享乐生活伦理,形成新的劳动观,正确理解享受与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劳动既为人们享受各种需要提供条件,本身也是最好的享受。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看,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数据可以了解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33元,比2018年增2505元,首超3万,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首超2万元,除了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性消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消费都大幅增加。[1]受惠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科学技术进步、物质产品丰饶、舒适程度增加、生活标准提升、人均寿命延长等,一起助推享受生活观念的普遍流行。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从维持生存走向劳动与享乐并存,享受生活成为有时代特色的新价值。
一、享乐的困惑与道德问题
“享受”指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生活”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所以,“享受生活”是指人们从决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物质与精神的满足。享受生活的核心内容,即享什么乐?如何享乐?在现代汉语中,“享”有多层意思,如“享用”,指人们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享有”,指人们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享福”,指人们生活得安乐美好,享受幸福。“乐”的内容也很丰富,最主要指快乐,还有安乐、乐趣、愉悦、喜乐、幸福等。所以,“享乐”指享受安乐、快乐,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享受生活这个概念。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生活,这当然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新成就,但也带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问题,应当加以批判性审视和研究。对享乐贬斥、禁止、冷嘲热讽的历史并不足取,毕竟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迷恋、耽溺、沉醉其中的做法更不可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都非常多。一味地追求快乐和享受,就走向享乐主义,而极端限制人的生活需求就走向禁欲主义。这既是享乐观屡被批判的历史原因,也是享乐观面临的现实困境。
有的情况下,生活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禁欲主义,最有名的是奥古斯丁。他忏悔自己的一生,曾极度厌倦生活:“我愤愤不平,我叹息痛哭,我心烦意乱、不得安宁,我一筹莫展。我背负一个破裂的、血淋淋的、不肯被我背负的灵魂,我也不知道把它安置在哪里。无论在优美的树木中,在娱乐歌舞中,在清香四溢的田野中,在丰盛的筵宴中,在精美的诗文中,都得不到宁静。”[3](P62)这样的心灵疾患最后迫使奥古斯丁走向上帝的怀抱,可以想象,如果禁欲主义之路不通,则是心灵的失衡、崩溃与疯狂。
的确,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是享乐问题的两个极端。所谓的享乐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与价值观,把享受感官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认为感官快乐,物质的、肉体的享乐是人生的目的和善恶标准。用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把人看作自然生物,把人的多层次需求简单归结为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归结为追求自我的感官快乐,这无疑是一种腐朽的人生观念。[4](P2077)让这一价值观恶名远播的享乐主义者,如中国古代的商纣,建酒池肉林,长夜痛饮,最后亡国;古罗马暴君尼禄,把白天当黑夜,把黑夜当白天,乌烟瘴气地寻欢作乐,最后自尽,克劳狄王朝终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享乐主义价值观也许会以更温和的方式呈现,但会助长虚无主义,甚至发展出消费主义、物质主义。观察西方文明不难发现,正是以享乐主义为源头,虚无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催生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各种疾患。
历史上的禁欲主义,也称“禁欲论”“苦行主义”,是指为了反对过度感官享受,自觉摒弃世俗欢乐,拒斥人世间的舒适、奢侈、快乐的一种严格自律节制的伦理学说和生活方式,有悖人性,禁欲主义也译为“苦修理想”,是一种意志的流行与蔓延,如尼采所说:“地球是真正苦修的星球,一个角落,窝着些怏怏不乐、骄傲可厌的受造物们,它们全然摆脱不了对自身、对大地、对一切生命的深深懊恼,它们尽可能地使自己痛楚,出于对痛楚的娱乐;——大概是它们唯一的娱乐。”[5](P136)情绪上的怏怏不乐,摆脱不了的厌烦,使禁欲主义者与患病者、禀赋薄弱者有亲缘性,他们极其怀疑幸福的可能,可以说,禁欲是一个人把对世界的敌意转向自身,以一种彻底不合作的态度,走一条拒绝的道路。在社会的构成和发展中,清心寡欲的禁欲主义绝非良方佳策,设想一下:“人们崇尚清静无为,对各种生活享受不感兴趣,那么这种人对社会是毫无用处的,因为社会不能指望这样的懒汉来供养维持自己的海军和陆军。”[6](P22)休谟的这段话无疑指出禁欲主义带来的种种弊端:以禁欲主义为信念,会让个人和社会丧失活力和发展的机能,最后变得死气沉沉。
今天,在享乐问题上,禁欲主义的顾虑已不足论,与禁欲主义立场迥然不同的享受生活理论逐渐展示一种力量,在解决各种人类困境提供的方案中有巨大吸引力。同时,享乐主义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即使在享乐因为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大量积累而增加,享受生活成为共识的情况下,享乐的合理性仍然受到一些质疑,这当然与享乐被一贯污名化的历史有关,也与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极其匮乏的生活资源有关。
在提高生活质量的普遍愿望中,人们需要一种更为健全也更为合理的享乐观,既不是奢靡纵欲的享乐主义,也不是心如死灰的禁欲主义。它们都与人的自然属性、健全人性背离,与社会生活也不相容。在这一现实困境中,取中道原则,以明智且不乏节制的态度视享乐为人生的合理内容,建构一种享乐伦理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享乐伦理
众所周知,休谟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其实也是一位政治经济学家,“是十八世纪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7](P150)。在休谟时代,英国因为技术改进和工业革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时,他以一系列的经济学论文讨论了商业、贸易、文化、社会风气各个方面的进步,由此也带来的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休谟主张建立考究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究竟以哪一种对各社会等级或整个社会最为有利,简朴呢还是考究?要是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将毫不犹豫地主张后者。”[6](P41)他把当时人们崇尚享受的观念称为“盛世的特征”[6](P21),这也是和平年代、升平繁荣之世会有的普遍观念。休谟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活动、消遣和悠闲,他相信如果人们可以享受生活,“人们的消遣享受越是考究,就越不会沉湎物欲,放纵无度,因为对于真正的消遣享受来讲,再没有比这种放纵无度更有害的了”[6](P21)。享受生活不仅会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还会大大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保持兴奋的生产情绪。休谟甚至认为这两点完全取决于社会享受的程度,即人们的劳动剩余物,如果可以用来交换,成为供人消遣、娱乐、享受或满足的商品,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将大为提高:“一切都有了起色,面貌一新,各行各业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商人更加雄心勃勃,力图进取,制造业者更加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连农民扶犁也手脚轻捷格外用心了。”[6](P35)生活中如果没有享受,也就是缺乏物质或精神的满足,对穷人来说,经济贫困更显精神自卑、无足轻重,对于富人来说,享乐就走向奢华淫欲、粗鄙不堪。
比休谟说得更透彻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范德林特,他观察18世纪的英国社会,并呼吁:“大可不必敦促人民省吃俭用,反而应该生产大量的物品,让大家尽情享受。”[8](P21)他显然意识到,如果不尊重和考虑人们自爱、享乐、享受生活的天性,和谐有序、井井有条的社会生活是难以想象的。对享乐可能带来的奢靡,他相信即使随着人民的商业活动有增无减带来的享乐增加,它也会逐渐达到自然、恰当的限度,因为超过限度都会自食恶果,就如暴饮暴食带来的恶果那么一目了然。
(3)拱部小导管注浆预加固。参考方案中的设计轮廓线,在其外侧布置小导管,从而为注浆提供通道,以便对顶部围岩区域进行预加固处理。小导管的间距有所讲究,彼此之间应达到30cm,同时每一根管的外倾角都应介于5~10°范围内,管长以4~6m为宜。运用风钻成孔的方法,将孔径控制在5Omm水平。当完成小导管安装作业后便可进行注浆处理,整个过程应在高压环境中进行,控制水灰比介于1:1~0.5:1范围内,讲求先稀后浓的原则,灌浆压力≥0.3MPa。当孔内不再吃浆时,应进行闭浆处理,整个过程时长≥5min,对应压力应>O.5MPa。在严重渗水区域施工时,可采用双浆液注浆法,此时各管搭接长度≥1m。
范德林特还认为,限制对生活的享受,必然导致消费缩减、贸易萧条、失业增加、收入骤减,经济领域遭受重创,穷人增多,一般人的生活难以为继,甚至会导致人们普遍结婚意愿不高。范德林特的研究指出,当经济萧条时,人们不得不缩紧开支:“穿得少点、差点,或者吃得少点、差点,少雇或不雇仆人,减少住房,少点灯、少用燃料、在娱乐享受上不花钱或近乎不花钱,以淡啤酒、白开水取代葡萄酒、浓啤酒,或者干脆不嫁不娶,而不得不这样做的人现在确实为数不少,因为结婚费用浩大,他们负担不起。”[8](P20-21)在范德林特生活的18世纪,连商人中都至少有四分之一是单身汉。除了个人生活、生活方式,没有享受的生活也会给国家的安全带来祸患,“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知道有什么别的国家,在那里可以过上惬意的生活,他们就绝不会甘心留在自己的国内忍饥挨饿”[8](P108)。
简而言之,缺少享受的生活,无论对个人安宁、社会发展还是国家安全,都无裨益。所以,让人们过上惬意、舒适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正是今天我们把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的宗旨所在,这也是建构享乐伦理区别于享乐主义,为享乐正名的意义所在。
在历史的回溯与相关理论或历史素材的梳理中,我们发现,享乐之所以屡被污名化,就是把享乐等同于纯粹的感官享受。涂尔干说:“生活意味着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某种平衡。”[9](P230)在这种平衡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人在物质意义上的生存,也就是说,人类的生活中最迫切的就是生存需求,不过,“对于人们,尤其是今天的人们来说,这样一种生活已经不再是生活了。我们所需要的,不再只是能够满足我们器官正常运转的生活,有修养的心灵宁可不活下去,也不愿意放弃智识上的快乐”[9](P230)。今天,人们需求的是更复杂、更丰富、满足程度更高的享乐,满足生存的需要只是一个基本事实,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精神与情感满足的享受,确立一种以强调精神享受和精神提升为本质特征的崭新的道德概念。这样的享受只有通过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得到满足,也是在享乐与劳动的精神坐标之中建立的。卢梭指出:“当一部分人闲着而不劳动,就需要其他劳动的人协力合作才能弥补那些人懒惰坐吃的消耗。”[10](P246)人们如果不劳动,沉迷于享乐,放纵自己的欲望,其害无穷。另外,一个人不劳动,还有一个更大的弊端,就是无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性的人;一个人的享受不是建立在自我劳动的基础上,就随时可能失去或被剥夺;享受者靠仰人鼻息过活,还会发展出懒惰、软弱、无能、欺诈、狡狯、曲意逢迎等人性之恶,贬损自己的尊严,使自己深受其害。
今天,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世界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因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完全有必要建设一种关于“享乐”“幸福”“享受生活”的伦理学理论,即“享乐伦理”,它是指享受快乐的愉快体验与情感体验对人的善好、有益。当然,享乐本身也有丰富的道德意蕴,譬如今人所说的“共享”理念,即共同享受、享用、享有对人有好处的对象或事物。具体来说,第一,它符合人的天性,与人的自然倾向一致;第二,它有纠正人性缺点的作用,对于人的懒惰、自私、冷漠等天性加以克服;第三,它有利于私人生活和个性的形成;第四,有利于整个社会风尚的改善,人更温厚纯和,文明程度更高;第五,促进国内百工勤勉、百业兴旺;第六,有利于国际贸易,促进商业文明的兴盛。享乐伦理推崇享受与劳动结合,消费与生产结合,消遣与修养结合,娱乐与教育结合,舒适与忍耐结合。因此可以说,享受生活的观念和享乐伦理的建构,其基本和核心的内容是人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享乐与劳动的关系。
三、享乐与劳动的平衡
本文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当然不是视享乐为洪水猛兽,而是主张直面享乐是生活重要内容的时代新课题。视享乐为道德问题,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享乐观,重视其作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合理内容的重要性,用以指导生活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工业巨大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骤增和人们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另一方面是生活和意识之间的分裂,带来矛盾的加剧,人处身于矛盾可以解决和以为可以解决的冲突之中,动荡不宁。人们一般理解的解决是矛盾消失,不再存在,但是,生活的这一团乱麻很难理清,成百上千种问题层出不穷,一个问题解决,其他问题接踵而至,在穷于应付和疲于奔命中,人的心境愈发恶劣,情绪更是狂躁不宁。这一情形,无论是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还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矛盾,带来的后果都是可怖的。它把人带到纷乱的印象中,难以得到情绪的平和与心境的安宁。在一个相对和平富庶的时代,哲学应当对此做出什么样的回应与解释,是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使命所在。作为一个卓有成效、成就非凡的哲学家,黑格尔在刚察觉到这一问题时便自觉担负起哲学家的使命,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一矛盾,人的永恒矛盾处境,他在《美学》中提出解决的办法:
我们看到人囚禁在寻常现实和尘世的有时间性的生活里,受到需要和穷困的压迫,受到自然的约束,受到自然冲动和情欲的支配和驱遣,纠缠在物质里,在感官欲望和它们的满足里,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人却把自己提升到永恒的理念,提升到思想和自由的领域,把普遍的法则和定准定为自己的意志,把世界的生动繁荣的现实剥下来,分解成一些抽象的观念;因为心灵只有在虐待自然和剥夺自然的权利中才能维持它自己的权利和价值,他须把从自然方面所受到的压迫和暴力去回敬自然。[11](P66-67)
他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字“和解”。“和解”在现代汉语里,指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和好是指和睦,或恢复和睦的感情,争执是指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仇视是指以仇敌相看待。通过这些概念的解析,不难看出,黑格尔所说的和解是指人们不再争执和仇视,归于和好。与生活和解了的人,就像黑格尔写到的这个小男孩:“儿童的最早的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11](P39)人们投身劳动,也是在惊奇中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说:每一个“享受生活”的人都化身为水边的小男孩:这样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和观念中包含的正是与生活的和解,也就是达到劳动与享乐的平衡。
在现代社会,“享受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目标,甚至成为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这其中就包含着享乐的态度和享乐的内容。更何况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享受内容。让人们放弃享受,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做法,但是,沉溺于享受又很危险,所以,认真看待新时代的享乐问题,理解享受与奋斗、享受与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享乐观的背离反映的主要是劳动观的缺失,不能正确地对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劳动观、享乐观。
首先,劳动为人们提供各种需要的满足。一般来说,满足是一种短暂的体验,指对人的需求而言已经足够了;还指满意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快乐正是感到满意或满足,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劳动中有满足和快乐就有如下认识:“神明要求我们把劳动作为获得一切美好事物的代价。”[12](P47)苏格拉底建议人们通过适当的劳动,把欢畅吃下去的食物尽量消化掉:“这样的习惯是有利于健康的,而同时,对于照顾心灵,也没有妨碍。”[12](P7)而且,通常来说:“凡是人们会做的事情,做起来总是最容易,最迅速,最美好,而且最高兴。”[12](P77)人都会有劳动能力,也在劳动中提升劳动能力,这种能力的运用本身就是愉快的,而且,人们还能从生活中朴素地认识到:从事有益于身心的劳动让人获得劳动成果,既创造财富又愉悦身心。卢梭也说:“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10](P15)也就是说,人们享受生活以自己付出过汗水为前提。卢梭因此认为,劳动是人不可回避的责任,更是一个人享受生活的资格保证。
把生活得好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或作一份责任来履行,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人类最需要的东西,除了食物,就是衣服及住宅。”[13](P146)人们辛勤劳作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得到和创造生活的基础。亚当·斯密还说:“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方便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身劳动,最大部分已须仰给于他人劳动。”[13](P24)可见,人们需要的满足离不开自己和他人的劳动,也离不开人们因为劳动而产生的社会合作,正是劳动使人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发展出团结、友爱、合作等社会性。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一个社会中,人的开化程度、文明程度越高,劳动就越重要。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在谈论劳动重要性的同时,也毋庸讳言享乐的重要性,需要的满足就是享受。另外,人们在劳动之余获得闲暇本身也是享受的一部分,它有助于人们去培育、陶冶自己的心性,发展自己的天性,形成自己的个性。所有带着欢乐意味的事情或对象,都可以成为享受的对象。如果对享乐一味谴责和批驳,人的感受与信念就会产生过大偏差,出现生活与理论的分离。享乐伦理之成立即在于它追问什么样的享乐具有伦理上的正当性,享乐伦理关联什么是人们最想去追求的东西,无论享受的对象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存在。如果人人都能以享受快乐的心情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自然可以称之为美好生活或美好人生。
其次,享乐是美好人生的重要构成。如果只有劳作、劳动,人没有享受、享乐,人们就会如席勒所说:“毫无节制地堕入粗野的消遣之中。”[14](P14)闲散人的堕落在所难免,就连忙碌的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变得与生活格格不入,“老是不间断地受着日常事务的折磨,这是人的天性所难以忍受的;感官的刺激一得到餍足便死去。人身上充满了兽性享乐的要求,厌倦了长久的辛劳,受尽了渴求行动的冲动的折磨,渴望着更好的更精致的娱乐”[14](P14)。对人的天性,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引导和肯定,各种各样由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无聊之举甚至胡作非为都难以避免。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升斗小民,无不如此。
一个人只要追求像人一样地活着,就有权利享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一个被剥夺了日常生活乐趣的人,也是一个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会带来普遍的厌恶与反抗。享受生活构成生活的意义,这个主题对当事人的不可或缺,如卢卡奇所言:“生活的艰难就意味着当代意义的缺失,意味着无法解决地拘泥于无意义的因果联系,在徒劳无益的尘世近处和天堂的远处枯萎,意味着必须坚定不移却不能从赤裸裸的、残忍的物质桎梏中解放自己。”[15](P51)他认为,生活最佳的内在力量就是要征服平庸,由日复一日和日常性带来的平庸,享受、享乐与节日、庆典的高度关联性,被赋予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使一些片刻从时间冗长的消逝中突显出来,变得可以期待、可以回忆,而这些期待和回忆的热切情感正在于它能被不同的人们深刻体验到。绝不能把这样或类似这样的生活享受等同于享乐主义,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乐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2](P123)
再次,劳动也是最好的享受。人们都希望享受快乐、幸福、美好的事物,享受生活,正如卢梭所说:“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为了要取得幸福,就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幸福。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样简单的。”[10](P233)生活有它的怡人之处,卢梭看到的是人们为生活投入自己的劳动和汗水,生活本身就有甜美。对卢梭欣赏有加的康德,作为道德哲学家,比卢梭走得更远,康德提出:“劳动是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16](P107)作为18世纪的伦理学家,康德讨论议题的丰富性,关注人性的深刻性,极大体现在他对享乐的论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康德诉诸以下文字为享乐正名:
年轻人!你要放弃满足(娱乐、饮宴、爱情等等的满足),就算不是出于禁欲主义的意图要完全摒弃它,而是出于高尚的享乐主义要在将来得到不断增长的享受。对你的生活情致的财富的这种节省由于推延了享受,实际上会使你更富有,哪怕你在生命的尽头通常要放弃对这些财富的使用。把享受控制在你手中这种意识正如一切理想的东西一样,要比所有通过一下子耗尽自身因而放弃整个总体来满足感官的东西要更加有益、更加广博。[16](P40)
康德显然认识到享受是生活的重要价值,也相信生活中可以享受的东西内容丰富,但是耽溺于吃喝玩乐或情欲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感觉愉快和享受,正像孔子也说过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生活中只有享受的可怕结果就是无聊,而“无聊是一种压抑人的甚至可怕的重负”[16](P108)。在康德自己一生践行的信念中,核心内容就是劳动与享受的关系:“为了实现一个伟大抱负去进行按部就班、勇往直前的工作,结果就充实了时间(工作延长生命),这是使自己生活快乐但又满足于生活的唯一可靠的手段。”[16](P109)以工作、劳动充实时间,无疑也充实了自己的生命。
康德把劳动视为享受生命的最好方式,除了克服无聊、厌烦,当然也和黑格尔一样,相信劳动充实人们的生活,劳动的成果会引起欣赏,产生财富、愉悦、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对生活满足也对自己的人生满意,让生活以一种心满意足的方式结束,这当然是幸福的。康德对劳动与享乐的类似阐述很显然是对密尔相似观念的一种回应和扩展,作为一个著名的功利主义者,密尔说:“生活的各种享受足以使生活成为乐事,但是必须不把享受当作主要目的,而把它们看作附带得到的东西。”[17](P88)享乐是附带得到的东西,当然是指它附带于劳动或各种活动。尼采也说过:“在布满汗水的脸上,我想到我们必须自食其力。”[18](P9)
哲学家们在享受生活的价值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是因为贪图享乐乃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不加以克服和克制,不仅使人丧失健全的体魄,也无助于人的心灵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所以,要以劳动作为享受生命的美好方式。当然,劳动本身是辛苦的,也会令人疲惫,但是劳动之后,通过休息消除劳累,会令人感觉愉快;劳动的成果也会带来收获和快乐。当然,更重要的是,享受生活的观念会引导人们选择给自己快乐的劳动、工作、职业:“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19](P85)这样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当然不是享受,但是,当劳动是人们自愿选择的结果,当人们能够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9](P85),谁能说劳动者不幸福?马克思所说的“随自己的兴趣”,即劳动中的乐意,这样的劳动不仅可以满足需要,也愉悦身心,从而成为一种享受。所以,培养劳动观念与如何认识享乐密切相关。
人的享乐和对生活的享受,在今天这个科技高速度发展的时代,的确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其实早在19世纪,席勒就感叹道:“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20](P48)这里所说的脱节是指人们只享乐不劳动,就会缺失奋斗精神;只劳动不享乐,失去的就是奋斗动力。劳动和享乐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让人们都能“有活干,有福享”[8](P38)。
一个国家的人们普遍拥有享受生活的能力,本身也是国家强盛的一个硬核指标,这是古今不易的真理。无论是政治理念还是治理国家的目标,都需要认识关于人性的这一基本事实:人的存在需要获得满足与愉悦,人也在对存在的阐明中得到满足与愉悦。人类的建设成就值得称道的是,新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是前所未有的。这使人们可以把时间、精力、兴趣、热情更多地投入对生活丰富性的创造中去,让信念、理想、学问、事业心等成为人类心灵最好的守卫者和保护者,这也是本文提出享受生活、享乐伦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