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研究现状
2020-02-12白诗怡惠驿晴
白诗怡,惠驿晴
(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在癌症患者的致死数逐渐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致病因素。临终关怀已成为护理晚期癌症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症状[1]。临终关怀是以癌症晚期或其他疾病终末期的患者为主体而实施的护理服务,通过向患者提供能够减轻痛苦或其他不适症状的护理措施,使他们安宁的度过生命晚期;认同死亡是一种自然过程,不去刻意延长生命;使家属在患者治疗期间和去世之后作适当调整[2]。晚期癌症患者常常由于剧烈疼痛、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导致他们遭受巨大的身心痛苦[3]。将临终关怀应用于癌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以从多方面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传统护理
1.1 疼痛干预
目前最主要的止痛方法为根据WHO制定的三阶梯疗法给药止痛[4]: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药物→吗啡等阿片类药物→镇痛泵给药。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可能会有肝、肾功能损伤和胃肠道出血的副作用;阿片类药物会引起呕吐、便秘、尿潴留等,严重时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关洁珊[5]认为,在癌症晚期如果将中药和止痛药联用,可以减轻西医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使患者的治疗可以更加顺利进行。
治疗性触摸:紧握患者的双手,让他们感受到鼓励和支持;病情允许下用轻柔的手法为患者按摩[6]。
音乐止痛:播放和谐、悠扬、平静的音乐可以使患者身心得到安抚,转移注意力,以此来减轻疼痛。一般患者要听15 min以上才有治疗效果。
1.2 生活护理
按时翻身,确保床面整洁,防止压疮的发生。采用正确的扣背方式协助患者咳嗽排痰,以防肺部感染。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均衡搭配,少食多餐,以清淡、高蛋白为原则[3]。对患者的排泄物及时处理,导尿管按时更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室内环境。
1.3 心理护理
通过对患者五个时期进行心理护理,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焦虑与痛苦,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7]。否认期:引导患者接受自己的病情,加强巡视,防止患者行为过激。愤怒期:患者往往会变得焦虑、愤怒,护士应充分理解并给予关爱,取得患者信任。协议期:患者开始接受病情的事实,此时护士要为其饮食和生活进行指导,维持患者一定的生存希望。忧郁期:这一时期的患者有强烈的孤独感,护士应允许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痛苦;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尽量完成其未达心愿。接受期:患者对死亡已有所准备,护士应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允许用特有的宗教仪式面对死亡;用非语言行为向患者传递关爱,提高患者舒适度。
2 灵性照护
目前,国外大多数国家将灵性照护作为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灵性照护”是个广泛的概念:通过建立互信伙伴关系策略,发现患者的灵性需求,通过提高共同的精神健康水平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WHO于1998年将灵性照护列为患者全面健康的重要内容,强调从身体、心理、社会文化和灵性等多方面给予患者整体的照护[8]。Renske[9]在研究中指出:灵性照护属于跨学科、跨文化的合作工程,对病人疾病体验和健康结果具有重大贡献。目前,我国主要从安宁疗护、五全照护和死亡教育等几个方面实施灵性照护的措施。
2.1 安宁疗护
为患者创建良好舒适的护理环境;控制疼痛症状,减轻不良情绪,纠正错误认知;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经济情况、文化水平等,评估其对死亡的承受能力,针对性对患者展开死亡教育[10]。
2.2 五全照护
现代临终关怀中主要通过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来实施五全照护[11]。其中关于灵性照护的内容主要如下。全人:给予患者身、心、社、灵全方位照护,引导患者生命回顾,并做出相应心理干预。全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也要注意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安抚;与家属共同为患者完成未达成的心愿。全程:优化护理管理体系,要贯穿患者整个患病过程而非仅仅住院期间。全队:护理期间整个专业团队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个性化优质服务,捕捉患者引以为豪的记忆,提高患者价值认同感。全社区:发觉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朋友、邻居、同事等),构建人际关系,为患者提供身心社会支持。
2.3 死亡教育
是使人们正确认识死亡、帮助患者坦然面对死亡的特殊教育[12]。Deeken[13]在研究中指出,恰当的死亡教育有利于患者和家属消除因面对死亡带来的负性情绪。具体内容如下: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讲解生命的本质,使其理解医学和自然的局限性;开展死亡教育讲座,病友之间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向患者推荐相关书籍,从容面对死亡;进行对家属的死亡教育,以免患者离世后情绪过激。
3 护理模式
3.1 家庭—社区模式
张燕[14]等的研究主要通过在德胜社区站收集患者信息→服务团队入户评估→建立电子档案→服务团队定期随访→病情加重收入社区病房等居家护理模式对其实施临终关怀服务。结果显示,在69例中满意度高达98.6%,不论是患者家庭经济成本,还是患者本身得到的护理都有较好的效益。但这种模式往往忽略了对照顾患者的家属所造成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陈李妍[15]等在他们的研究中通过对17名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将访谈资料转录后按照Colaizzi 7步法进行分析,发掘他们潜在的积极特质,使照顾者以更健康的身心状态承担照顾任务,提高照顾质量。
3.2 宁养院模式
王京娥[16]以南昌宁养院为例,从团队成员介绍(成员构成和成员培训)、开展的服务内容(患者、家属和社区服务)、服务方式及管理(居家探访、电话咨询、门诊服务和质量监管)三方面系统介绍了宁养院模式下的护理实践经验,为当今临终关怀发展模式提供了较新的思路。但这种模式要求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专业的护理人员,可能不易普及到全国。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宁养院也应不断改革适应这种变化。
3.3 “医养+PPP”模式
“医养结合”是将医疗和护理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PP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投融资模式。将两者结合共同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通过政府干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入手推进整体结构的改进,丰富有效供给资源,最终达到供求的高效的动态对接,是目前较新、有指导意义的新型临终关怀模式[17]。
3.3 “互联网+临终关怀”模式
互联网+临终关怀是以大数据、云技术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背景,实现临终关怀资源共享、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传统模式的转型与升级。该模式主要通过建立临终关怀官网与培训机构、扩大志愿者队伍、增加与政府卫生部门合作、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的临终关怀服务、创办临终关怀杂志5个方面,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与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等延伸性服务[18]。
临终关怀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帮助家属从悲伤中解脱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而我国目前仍然缺乏适合本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临终关怀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投入关注并为之建设的一项充满意义的事业。相信随着我国对医疗事业越来越重视,临终关怀服务一定会逐渐完善,为以晚期癌症患者为代表的临终者提供良好的善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