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心理护理在小儿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
2020-02-12王维杰
王维杰,张 静
(1.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3;2.解放军陆军四十七师后勤部,吉林 吉林 132013)
尿动力学检查是依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段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送尿液的功能及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即将患者排尿异常的症状和主诉以图形和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为这些症状提供病理生理学解释[1]。尿动力学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在确定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及其协调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为医生提供客观及有意义的指标,为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小儿尿动力学检查逐渐成为小儿重要辅助检查的一部分。由于尿动力学检查是一项侵入性操作,需经尿道向膀胱内插入双腔测压管,经肛门放置直肠导管。插管过程中容易引起黏膜出血、产生疼痛,并且由于患儿缺乏对尿动力学检查相关知识的了解,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躯体性应激反应。同时患者年龄较小、心理脆弱、尿道细,以及检查时不配合,往往导致检查不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延长了检查时间,增加痛苦,甚至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了能够减轻小儿患者在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不适,提升配合度和满意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采用结构式心理护理方法加以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尿动力学检查前准备
尿动力学检查前给予小儿患者心理支持。护士淡妆上岗,服装整齐,面带笑容,迎接患儿。护理人员需采用热情、友善的态度多与患者进行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并细心、耐心询问病史,使患儿放松对检查的警惕心理。同时评估患儿心理状态。通过亲切交谈,观察分析患儿的心理活动,了解患儿忧虑和担心的问题。针对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鼓励、帮助其克服恐惧和害怕疼痛的心里,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不安的情绪,使患儿能正视检查,主动配合检查[3]。护士态度和蔼地介绍检查室环境,减轻患儿的陌生、紧张感。为患儿进行认知疗法,以图片、漫画、小视频等形式制作宣传资料为患儿讲解检查的重要性、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及家属在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不适感觉,使患者能够更积极地配合检查。同时进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为患儿进行情绪疏导。特别是患儿及家属存在焦虑和不安的问题上,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尽可能地减轻患儿紧张情绪。
2 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的护理
尿动力学检查中给予保护患儿隐私,营造轻松、舒适的检查环境。引导患儿自我放松训练,渐进式地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想像放松,让患儿保持深而慢的呼吸,使呼气和吸气间有个短暂的停顿,把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比如说让患儿默默查出一呼一吸的次数,或是想像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和家人去游乐园玩耍的情景、吃美食的情景、老师赞美时的情景等,使患儿保持放松状态。护士采用易懂、生动的语言和患儿交流,或是讲故事,提供玩具或喜欢的食品逗乐,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并告知患儿保持身体不动的重要性,适当准备孩子感兴趣的玩具等等,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检查完成。可为患儿播放柔和、舒缓的背景音乐,鼓励患儿深呼吸锻炼,放松全身肌肉。鼓励患儿把他的想法和膀胱的感觉表达出来。保持眼神的接触,目光柔和,还要适时地保持微笑,使患儿产生信任感,并及时记录[4]。并有意识地轻握患儿的手,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消除恐惧感。为患儿提供社会支持。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亲属进行深入沟通,一方面嘱其多些时间陪护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宽容、理解和关爱[5];另一方面让家属进行配合,让患儿尽量地放松,增加患儿安全感。
3 尿动力学检查后的健康宣教
尿动力学检查后,护士给予小儿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指导患儿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达2~3 L,勤排尿。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体温升高、排尿疼痛、排尿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结构式心理护理由传统心理护理发展而来,以心理支持作为基础并综合各种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解决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负性情绪,从而确保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6]。
尿动力学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检查过程中会给患者造成疼痛。患者可能因为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及准备不充分,造成检查失败、检查结果不准确等情况[7]。通过结构式心理护理的方法对尿动力学检查的小儿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满意度,缩短检查时间,降低患儿的痛苦感,提高尿动力学检查客观性和准确性,保障了小儿患者早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