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构建与实践

2020-02-12蔡为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互联网+

蔡为爽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互联网+”实际上指的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之间的有机融合,但这并非是单纯的叠加,而是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让网络与不同的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融合,从而催生全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时代下,合作教学模式真正打破了时空条件限制,从过去以知识讲解为主转变为当前以能力素养培育为主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1、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其发展的难点。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和企业签署了协作合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协作合同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不具备满足企业现实需求的能力,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此外,企业参加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它们的看重的是经济效益。若是企业在合作育人中未达到预期盈利目标,或自身利益受损,那么将会严重降低企业参加合作的热情,进而影响校企间的深度融合。

2、师资力量有限

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具备出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缺少一流的教学团队,就无法发展成为一流的院校。纵观我国高职师资,大部分教师都严重缺乏在企业中的实践经验,基本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理论教学相对更加擅长,而实践训练经验却不足,继而导致在校企合作中许多教师经常力不从心,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高职教师可利用到企业进行挂职或培训等方式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可却无法从本质上真正改善。并且,高职教师一般是终身制,某些年长的教师依旧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教学,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校企间的深入合作。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1、整合资源建设多元共享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

建设多元化的共享基地,不仅是校企合作重要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也是顺利开展合作育人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找校企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努力创新多元化共享基地的建设途径。

一是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共享的实践训练基地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即校企双方都要有所投入,尤其是费用和硬件设施上的投入;达到多种功能的要求,特别是生产运行的功能以及学生实践训练的功能;校企共同监管、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利益。基地只有充分实现共享,合作育人才拥有坚实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联合企业进行基地建设时,要兼顾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适当做出让步。

二是校企共同建设技术服务中心。这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既能够提高师资团队综合实力,还能为优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环境。想发挥技术服务中心作用,就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宏观把控作用;兼顾校企各自利益,增强协同内力;发挥校企彼此优势,推动互补共赢;强化过程监管,健全制度体系;加强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三是校企共同建设双创教学实践平台。双创实践平台应以教学革新为抓手,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实践过程中。只有线上+线下创业平台相融合、双创学分体制管理完善、双创教育经费充足,才能发挥双创教学实践平台的积极作用。

2、凝聚力量全力培养优质人才,校企共同承担育人任务

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业内相关岗位所需的优质人才,只有企业真正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才能保障育人质量。这要求校企双方,首先要共同制定育人方案,建立协同育人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详细要求,统筹设计校企合作育人方案,合理安排项目课程、工作岗位课程以及高级职业证书课程。科学组织学生专业技能实训与岗位实习,依托“互联网+”打造校企数字传输云空间,及时将企业实践数据传到课堂,让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示范,实现了校企双方协同育人。

其次,要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制,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后,根据工作流程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围绕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遵循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构建含有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流程在内的课程体制,精心设计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培养应用创新型优质人才的接口。依据最新的职业要求与岗位规则,靠近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流程,制定能够体现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企业先进技术、工艺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再次,共同挖掘共享类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应用价值。利用信息技术,将海量的网络资源、实践训练资源、精品课程、个性化教材、技术成果等进行全面共享,并将这些资源转换成企业有效的培训资源,增强企业培训实效性。与此同时,加强校企技术研发及专业建设,尽可能将优质资源融入到生产技术中,从而提高资源的应用率。

最后,则要共同负责专业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基于分工协作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基础的技能实训,而企业需要选派技术精英充当实践课程指导员,按照人才培养方式开展岗位技能实训与综合素养培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育人能力,体现校企合作育人的巨大能效。

3、集中优势建设共享师资队伍,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

想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作用,就需要打造一支教学、实践能力强,同时综合素养高的专职与兼职相融师资队伍。因此,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要提高专职教学人员的双师能力。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加强校内青年教师教学及研究能力,利用岗位训练的方式,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定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校内青年教师动手操作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还需定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岗位进修深造,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可通过项目开发、国培企业项目、顶岗实习、平台建设等多种有效途径,来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第二,强化兼职教学人员的教育能力。可通过长期聘请、签署合同等多种方式来切实解决师资团队不稳定的问题;利用集中和分散、校培国培的有机结合、积极参加研讨项目等多元化方式来解决校内兼职教学人员的职业教育规律与具体方法不适的问题;成立高级技师工作室、专业技术服务基地等,帮助企业技术精英和校内出色的兼职教师更加科学有序的组织其他师生进行技术创新。

4、集思广益构建长期有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

首先,构建政府引导的支持、评价以及保障制度。一是支持鼓励制度,促进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政府部门利用财政补贴政策或是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带领校企双方积极开展合作,提高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员工的参与热情。二是评价制度,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的良好发展。业内要强化对校企合作实施科学、客观评价,其过程和结果及时公开,以此来引导企业踊跃参加合作。三是保障制度,促进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监管机制,在实践活动、制度、体系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另外,还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律规定,以确立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和权利。

其次,构建高职院校自身的调控制度。其一要制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实施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整改,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根本驱动力。其二要制定企业深入调研论证制度。在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对所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及实操性,并从中挑选出意愿相对强烈且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开展合作。其三要制定教师服务制度。通过顶岗实习、项目驱动、进修深造以及挂职等不同形式,重点培养高职教师专业技能与业务水平,增强师资团队整体实力,提高吸引企业参加协同育人的软实力。

最后,则是构建企业参加合作育人的驱动服务制度。一要构成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统一价值。企业要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与高职院校合作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政策部门的引导及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下,利用校企合作深化自身发展,从而达成合作共赢的统一认知。二要构成深层次的利益推进制度。校企双方通过互帮互助来实现各自内部高级技师与监管人员的沟通、提升和完善,通过长期合作加强宣传推广,增强企业的影响力。三要构建总体服务制度。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一问题,企业应站在长远的角度,通过切实可行的体制建设,推进与高职院校的顺利合作。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应充分利用当下良好的大环境,借助“互联网+”来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由校企协同搭建实践平台、重构育人体系,以便让广大学生深入企业实际生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进而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互联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