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歌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2020-02-1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乐民歌文化遗产

李 芳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引言:

民歌民乐作为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不但可以作为研究民族音乐历史的重要依据,对于国家而言更是极富艺术价值的艺术财富。国内许多民歌民乐更是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重要构成。理论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民乐应该得到良好的文化保护,但现实中却存在保护力度不足、教育传播缺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会令民歌民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更会导致民歌民乐的逐渐消亡。这对于民族和国家而言都是极大的损失。因此,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民歌民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一、民歌民乐的传承现状分析

1、传承力度不足,缺乏广泛的群众意识

目前国内针对民歌民乐的传承,大多都是以地方政府或地方文化机构为主导。在传承的方式层面往往以文艺汇演和专项演出为主,宣传标语也大多是呼吁民歌民乐继承等比较生硬的内容。传承方法较少,且难以激发大众的观看兴趣。导致了相关活动的参与热度较低,民众们无法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并且,在许多民歌民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期,当地的人民群众还会密切参与到宣传队伍内,但当申遗热度退却后一些政府也逐渐淡化了对民歌民乐的宣传,使得后期的传承工作仅由少部分爱好者们负责,传承工作缺乏广泛的群众意识。

2、过度追求现代性,致使艺术价值丧失

事实上针对于“有效传承民歌民乐”的相关研究,多年来始终在学术界内活跃。相关研究成果给出的优化方向,也的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部分地区在采用这些研究成果时,却经常出现因理解失误而导致的负面现象。例如,部分研究成果呼吁应该结合“现代性元素”拓展民歌民乐传承的广度。相关负责人便认为要以现代性元素为主,将传统的民歌民乐改编为面目全非的“混合式流行音乐”。当民歌民乐被强行烙印上“现代”的特征时,其艺术魅力便会随之下降,导致民众更加难以接受民歌民乐。

3、教育传播缺位,传承机制断层

教育是系统性传播定向信息的重要媒介,理应成为民歌民乐传播的关键介质。但实际上,部分地区内虽然会将民歌民乐写入到教学体系中,但却也仅仅将重点放置在“写入”的基础上,并不会对具体的落实成效进行管理。这导致大多数学校只会在应对检查的时候开通几节民歌民乐教学课程,其余时间仍是以学校原本的教学内容为主。这种过于形式化的传承模式,会导致青年学生们很难接触到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民歌民乐,在缺少认知的状态下学生们必然无法建立积极的传承意识。

4、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力度趋近枯竭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能缺少物质驱动,民歌民乐自然也是如此。物质驱动受限的情况下,民歌民乐的传承也会出现很大的障碍。因此合理开发产业,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资源,是提升传播与发展质量效率的必然手段。但目前国内有关于民歌民乐的产业化建设明显尚未成型,不但缺少整体性的发展规划,现有的产业链也明显出现了形式不合理和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令民歌民乐的传承和发展力度趋近枯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歌民乐传承的基本原则

1、要维护民歌民乐的艺术面貌

民歌民乐之所以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人们所要传承和刺激发展的,也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换言之,一旦传承过程中背离了民歌民乐原本的艺术追求,那么被传承的物质便不足以被称作是真正的民歌民乐。因此,即使在当前的现代化环境下要刺激民众对民歌民乐产生认同,不得不要将其与现代性的内容融合,也必须要充分维护民歌民乐本来的艺术面貌。从而令民众们所能接触到的艺术内容,能够十年如一日的精准传递民族音乐的核心价值。

2、要重视教育及产业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难点在于“非物质”,所要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要实现对精神的传递和传承,就必须要长期、准确的扩大文化的影响面积。而教育是当前国内环境中,最能够稳定传达信息的媒介。尤其教育面向的都是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年轻学生,这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妥善利用教育实现对民歌民乐的传承,既可以实现当下的有效传承,更可以保障未来的发展。而民歌民乐的产业化,是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的融合,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推动。当民歌民乐与产业融合,其发展空间可被有效拓宽,市场潜力被有效激活。可以说,教育和产业的推动性作用都具有长效价值,完全可以满足民歌民乐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3、要适当结合现代化技术

现代化技术是现代社会提升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的产物,也是当前人们比较认同和依赖的技术手段。将现代化技术作为依托,实现对民歌民乐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有效调动人们的认知兴趣,引导人们自发成为民歌民乐的受众者和宣传者。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歌民乐的形式特殊,必须要在保全艺术面貌和提升传播效率、改变传播形式之间找到某个平衡点,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和谐“共赢”,才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不是单纯的宣传某个文化体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歌民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1、现代技术应用下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1)数字化存放

民歌民乐包含实体层面上的曲谱,非实体层面上的演唱和表演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是传承民歌民乐的关键素材,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参照对象。基于其具有的特殊价值,应该使用数字化的存放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长期、高质的保护。首先,可以利用数字记录、数字采集等方式,将曲谱的复制品上传到网络。其次,可以利用高清设备录制民歌民乐的表演信息、演唱以及教学信息等等。技术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制作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沉浸式影音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可以长期保存,更能够在不同地区内快速传递。

(2)主流媒体积极传播

民歌民乐传承的相关负责人们,除了要积极开展线下的活动外,也可以与中央或地方主流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由主流媒体循环播放民歌民乐的相关信息。也可以开设竞赛类节目,邀请各地的民歌民乐传承者们同台竞技,尽可能的扩大民歌民乐在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内的覆盖面积。同时,主流媒体更要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自信,即使当前民歌民乐并不是音乐领域内的核心受众内容,也要积极主动的传播民歌民乐,只有不断强化信息传播的力度,才能保证民歌民乐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进而提升人们认知和认同民歌民乐的概率。

2、教育层面内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首先,民歌民乐应该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单独开设一个版块,此举意在令教师和学生同步重视到民歌民乐的重要性。其次,教材和教学资源的编写,需要结合地方民歌民乐的继承人、代表性表演者的意见。务必要保证民歌民乐的“原汁原味”,充分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纯粹性。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校方也可以邀请非遗民歌继承人进行授课。继承人们对民歌民乐核心内涵的理解要更加深刻和精准,他们对民歌民乐的感情和热情更可以充分传递给学生,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校方还可以专门培养一批民歌民乐的学生表演团队,真正令民歌民乐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3、产业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民歌民乐大多根据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节庆文化而成型,与地方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基于此,考虑到拓展、刺激消费可以为民歌民乐的传承提供更多物质驱动的前提。可以根据民歌民乐创建文化品牌,进而基于文化品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从而令非遗民歌民乐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播和交流。在创设好文化品牌后,可以进一步开发文艺产品,例如以地方民歌民乐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为主建设高度还原的旅游场景,再邀请传承者们在场景内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塑造出“身临其境”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回溯长廊”,有效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看。除了日常的演出外,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日内,还可以结合多个民族推出“家庭式”特色演出,以展现中华民歌民乐艺术为主题,创造出更具艺术价值的综合性表演。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化的发展的确要有眼界、要敢做,但开发过程中也需要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水平,对旅游基地的开发要建立在不过多影响生态环境平衡性的基础上,切勿顾此失彼。

结语:

综上,民歌民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被密切保护和积极传承。而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尊重民歌民乐自身的艺术面貌,保障其传承的纯粹性外,也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其传播和发展的广度和密度。更要从商业的角度考虑,既要利用一定的商业技巧带动民歌民乐文化的现代性传播,也要利用经济刺激来持续推进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民乐民歌文化遗产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与文化遗产相遇
民乐国祥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活态文化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