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农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2-12金明雄罗国书
金明雄 罗国书
(1.中共遵义市委党校,贵州遵义 563006;2.遵义市发展改革委农经科,贵州遵义 563006)
推进农产品供给,是当前贵州省遵义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遵义市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2018年,遵义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33.06亿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65元,同比增长10.2%。
1 遵义市农产品生产情况
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遵义市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 300 m,在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遵义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遵义市山地农业生态条件好、特色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产量高,占全省总量的1/4,素有“黔北粮仓”之称。
1.1 遵义市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稳中有减趋势 2018年,遵义市粮食、油菜、烤烟播种面积和产量递减,肉类生产稳中有升。2018年,遵义市粮食播种面积601 237 hm2、产量219.5万t,同比分别减少12.4%、6.7%;油菜播种面积168 670 hm2、产量21.542 1万t,同比分别增长12.2%、12.6%;烤烟播种面积32 721 hm2、产量5.4万t,同比分别减少15.3%、18.6%;肉类总产量44.26万t,同比增长3.1%。
1.2 遵义市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调减玉米种植取得重大突破 2017年,遵义市玉米调减面积4.361万hm2;调种面积4.361万hm2,其中蔬菜0.903万hm2、辣椒1.252万hm2、中药材0.460万hm2、水果0.361万hm2等。
1.3 遵义市优化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 遵义市初步形成了以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务川县、道真县和正安县为主的茶叶产业带,形成了以新蒲新区、播州区、绥阳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和正安县为主的“红色”产业带,打造了2个双百万亩茶叶和辣椒产业。遵义市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凤冈县、务川县、习水县等以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大县。
1.4 遵义市农产品质量快速提升 遵义市完成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861万hm2,认证总面积达44.333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2.6%;新增认证142个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629个;新增认证154个绿色农产品,总数达到202个;新增认证遵义朝天椒、绥阳“子弹头”辣椒、琊川茅贡米、播州乌江鱼4个产品,获农业农村部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认证产品达11个之多。
1.5 遵义市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9月底,遵义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不含烟酒)362.33亿元,同比增长34.37%。二是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遵义市县级以上农业园区170个(省级园区56个、市级园区9个、县级园区105个),完成投资167.4元,实现总产值218.9亿元,总销售收入200.1亿元。三是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遵义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6家(国家级9家,省级1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 826个。四是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进一步凸显。遵义市103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初步建成,累计完成投资60.7亿元,实现总产值51.4亿元,其中旅游业产值16.5亿元,接待游客610.3万人次。
1.6 遵义市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逐步破解 遵义市抓住茶叶博会、辣椒博会的机遇,紧紧依靠中国茶城和中国辣椒城两大平台,营销推介全面提升。推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认证,成功创建了湄潭翠芽、兰馨、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5个驰名商标。2017年,遵义市组织和参与农产品展示展销及招商推介活动25次,累计参与企业达1 836家次,实现现场销售额19 324万元;促成现场采购协议212项,签约资金7.6亿元;达成意向合作协议892个,意向合作金额21.17亿元。
1.7 遵义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三变”改革加快推进,遵义市全面展开,试点村达185个。二是农村土地确权稳步开展。截至2018年9月底,241个乡镇全面完成耕地影像航拍(或卫星拍摄)和工作底图制作;全面完成157万户农户摸底调查;地块实测全面完成。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面开展。常规农业保险、养殖保险、森林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已全面铺开,遵义市共承保生猪价格指数保险6.6万头、承保水稻保险7.533万hm2、玉米保险3.000万hm2、森林保险78.933万hm2、辣椒种植保险0.353万hm2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0.253万hm2等。
2 供需矛盾及制约因素
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模型是市场营销学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利用安德鲁斯提出的SWOT分析方法,结合目前关于农业供给结构改革的各方面影响因素以及遵义市实际情况,对当前遵义市农业供给改革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优势分析
2.1.1 山地面积大,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条件好 遵义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5.08%,海拔起伏变化大,农业立体气候明显,山地农业特色突出。2018年,遵义市森林覆盖率达59.6%,自然生态良好,具备良好的农业生态和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大。
2.1.2 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具有一定规模 遵义市素有“黔北粮仓”称号。其生产的优质大米、茶叶、辣椒、烤烟及畜产品等,色、香、味、形及品质俱佳,在贵州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还有蔬菜、酒用高粱和豆类等特色杂粮在全省也极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粮食、油菜籽、烤烟、茶叶、辣椒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在贵州省的占有量在1/4~1/3。良好的农业生态条件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是遵义市发展特色高效种植养殖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2.1.3 平台搭建,部分产品具有一定影响力 借贵州茶叶博会和中国辣椒博会东风,遵义市全力打造中国茶城和中国辣椒城,在专业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带动产品链条相应发展。
2.2 劣势分析
2.2.1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遵义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水、电、路及田间农艺设施等综合配套建设水平仍较低,综合利用效率不高,抗灾能力弱,农业装备差,机械化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2.2.2 产业布局集中度低 遵义市乡村户数为182.1万户,耕地面积83.067万hm2,户均耕地0.440 hm2。虽然农业总量较大,但是多为分散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占比小,种植3.33 hm2以上、养殖大牲畜100头以上规模经营仅占10%,难以适应大市场的需求。
2.2.3 目标市场距离远 重庆、四川、广西、湖南和云南等省市加快特色经济产业发展速度,阻碍遵义市特色产业走出去。例如,均将茶叶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均将本省重点市作为主要市场,为遵义市特色产业带来了较大压力。
2.2.4 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遵义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完善、家庭农场少、种养大户生产能力弱,生产经营带动作用范围小,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强,农产品知名品牌少。遵义市在茶叶、辣椒、蔬菜、优质大米及畜禽产品上创建了多个品牌,但没有形成核心的拳头品牌,能够叫得响、品牌价值高且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较少。例如,近几年茶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中湄潭翠芽(16.38亿元)位列26位、凤冈锌硒茶(11.86亿元)位列51位,与排名第1的安溪铁观音(60.06亿元)、位列12位的都匀毛尖(23.54亿元)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遵义市农产品市场营销薄弱,好产品难以获得与质量相对等的收益。
2.2.5 新型经营主体融资困难 由于金融支持农牧业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加之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就中央专项建设基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类项目而言,遵义市共申报成功6个,但银行签约只有1个。
2.3 机遇分析
2.3.1 政策机遇 从国家层面分析,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农支农的相关文件,特别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从各方面谋划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支持武陵山区、乌蒙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涉及遵义市8个县,并在专项规划中,明确支持发展茶、蔬菜(辣椒)、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山地特色农业。脱贫攻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和资金的重大扶持和投入,必将推动遵义市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2.3.2 市场机遇 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这对于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是一种机遇。二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倍感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开始渴望回到大自然寻得身心放松和状态调整,休闲农业的需求将急剧增长,休闲农业将成为农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威胁分析
2.4.1 外来农业产业竞争,比较经济效益低 一是相比平原地区生产成本高。以辣椒为例,从667 m2生产成本、交通成本、规模成本来讲,遵义市作为山区市成本远远高于河南省等平原省份。二是相对西南山区其他市,生态环境不存在较大优势。西部各省市把特色经济作物发展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呈现加快增长的态势,遵义市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意识弱,发展什么、发展规模都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市场反应滞后。三是遭受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冲击,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产品的价格没有市场优势,利润空间少,农产品的比较经济效益较低。
2.4.2 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农民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削弱 近年来,遵义市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占主导逐渐转变为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占主导,而且工资性收入的比例在逐年增长,大有高于经营性收入的趋势。这表明农民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在削弱,农民“兼业化、非农化”趋势正在发生。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十分突出。
2.4.3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农业生态建设负担加重 随着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加之当前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弱,给遵义市农村生态建设带来较重的负担。
总体来讲,遵义市农业优势劣势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要认清当前农业供给结构性变革的时代背景是在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基本下形成的,品种结构优化要稳定基本面,重在“边际调整”。
3 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对策
作为整个供给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要求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抓住关键任务的牛鼻子,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增强农业科技支撑,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不断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3.1 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更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供给 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当前突出的是适度调减玉米等供过于求的农产品生产,把五大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效益。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不仅盯着耕地、盯着粮油调,而且盯着山、林、草调,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产业规模聚集,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供给。
3.2 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有效供给 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发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全力推动生产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执法体系和诚信体系六大体系建设,强化“三品一标”认证,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供给。
3.3 优化区域结构,推进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 完善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的政策,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茶叶产业以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和务川六县为重点发展区域,支持习水县保护和利用大树茶资源。蔬菜(辣椒)产业以“一区两线”进行布局,形成以特色蔬菜、夏秋蔬菜、保供蔬菜为主的主要产品周年均衡上市的产业基地体系。生态畜牧业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思路,将务川、凤冈、习水打造成生态畜牧业发展大县。
3.4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发展壮大新业态、新产业。要充分利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从中受益增收。
3.5 建设农业良好生产环境 大力实施循环、清洁和健康农业,建立农业良好生产环境,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大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大中型沼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化肥、农药用量减量行动,力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同时,加快规模化养殖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秸秆循环利用。积极推广粮经套作、稻鱼(蟹)共生、“猪-沼气-茶”等循环农业模式和水产健康养殖方式。
3.6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农产品供给的主体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而现阶段对于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大多集中于引导和指导。要充分抓住电子商务引发的营销革命,加快互联网与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农产品品牌宣传创建销售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方位变革。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如淘宝、京东等开展订单服务,实现网上网下销售,解决销售面窄、市场小的问题。
3.7 加强政策支持 现代化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缓回报的产业,同时龙头企业等主体在资金、用地方面存在一些政策盲区,如农业园区设施不适用银行体系资产核算的问题普遍存在,建议省级出台政策从资金、用地等方面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解决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动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土地确权、金融贷款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对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发展产业达到规定面积的、经营信用好的、积极参与品牌展销并获奖的给予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