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性结核感染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机制研究
2020-02-12马慧敏张丽帆刘晓清
马慧敏 张丽帆 刘晓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9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近1000万例,死亡患者约141万例;估算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83.3万例,占结核病患者总数的8.4%,仅次于印度(26%)和印度尼西亚(8.5%),居世界第三位。全世界约有1/4的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其中约5%~10%的人最终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1]。通过预防性抗结核治疗阻止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是世界卫生组织消灭结核病战略的关键措施之一。因此,研究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机制,对发现LTBI再活动的标志物,评估再活动的风险,进而对高风险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降低结核病发病率,控制结核病疫情至关重要[2]。
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进程
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需要满足2个独立的生物学事件:首先,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异常及病原学证据,即进入LTBI状态[2]。在此期间,结核分枝杆菌以休眠菌的形式存在于LTBI 者的巨噬细胞内,并在感染部位招募炎症细胞聚集形成肉芽肿,肉芽肿组织内部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内缺氧、营养不足和低pH值等微环境,进一步抑制了被包裹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3]。同时,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改变自身特征和代谢途径以适应宿主内环境,逃避机体免疫应答,长期存活于人体内。第二,休眠的结核分枝杆菌由于各种原因被激活、增殖、播散,病原与宿主免疫的平衡被打破,最终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4]。
二、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免疫学改变
结核感染的免疫学机制十分复杂,潜伏感染为一个动态过程,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对于维持潜伏感染的状态至关重要。
1. 固有免疫:固有免疫主要控制早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5]。肺泡巨噬细胞是首先与结核分枝杆菌接触并发挥抗结核作用的固有免疫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抗微生物机制包括吞噬-溶酶体融合、募集溶酶体酶、产生活性氧和氮物质、自噬和细胞凋亡等[6]。树突状细胞也是早期发挥抗结核作用的细胞,树突状细胞能够桥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通过其抗原呈递能力、共刺激能力和分泌细胞因子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7]。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细胞的主要亚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机体后中性粒细胞即迁移至感染部位,产生并分泌多种抗微生物酶,以控制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8]。另外,自然杀伤细胞能够被病原菌直接活化,或者被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间接活化。活化后的自然杀伤细胞不仅可以产生γ干扰素(IFN-γ)激活巨噬细胞,继而杀灭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9],还可以释放穿孔素和颗粒溶素,通过依赖由激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杀灭胞外的结核分枝杆菌[10]。Roy等[11]用多个队列综合分析以确定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阶段特异性宿主反应,发现循环中自然杀伤细胞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期增加,活动性疾病期相应减少,临床治愈后则可恢复至基线水平,自然杀伤细胞外周血中水平的变化可以表明疾病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情况。
2. 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机体抗结核最主要的免疫机制。结核病患者多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最常见的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受抑制等。其中T细胞亚群数量、百分比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是决定细胞免疫强弱的主要因素,能够介导和调节炎症反应平衡[12],而人体内抗结核保护性细胞免疫主要依赖CD4+T细胞和CD8+T细胞[13]。
CD4+T细胞分泌的辅助性T 细胞(Th细胞)1(Th1细胞)和Th17细胞因子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的关键效应因子[14]。Th1细胞通过分泌IFN-γ激活巨噬细胞对控制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在内的细胞内病原体至关重要[15-18]。研究表明,Th1细胞可分泌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激活巨噬细胞,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作用机制包括产生活性氧和氮中间产物、溶酶体酶攻击和自噬,以及激活下游抗菌效应通路[19]。Th17细胞可分泌多种效应细胞因子,如IL-17、IL-17F、IL-21和IL-22。有文献表明,Th17通过分泌IL-17招募中性粒细胞和IFN-γ+CD4+T细胞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通过下调IL-10和上调IL-12的水平,协同Th1细胞免疫反应发挥抗结核作用[20]。此外,有研究表明Th17还与中性粒细胞炎症和组织病理损伤有关[21]。Th1和Th17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细胞因子和代谢产物的促炎和抗炎作用。打破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或有利于保护性Th1/Th17反应,或可能会抑制这些反应导致感染无法控制[22]。
CD8+T细胞可识别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类分子提供的抗原,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细胞毒性和诱导直接的杀菌活性来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23-24]。Li等[25]研究发现,肺结核患者CD4+T细胞水平会降低,但CD8+T细胞水平会升高,而抗结核治疗可逆转这些影响。提示Th1/CD8+T细胞效应因子水平的恢复可能是肺结核患者治疗后的重要免疫事件,并进一步提示这些免疫指标作为预测结核病进展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另外,各细胞亚群比例也能反映机体抗结核免疫的状态。动物实验亦表明,肺结核小鼠模型的CD4+T细胞数量减少,而CD8+T 细胞数量增高,CD4+/CD8+T细胞比值较健康小鼠明显降低,且CD4+/CD8+T细胞比值降低是结核病严重的重要指标之一[26]。研究还发现,在HIV感染者中,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与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相关,可用于评估结核活动风险[27]。
近年来,体液免疫的作用逐渐被重视。皮内接种卡介苗可诱导机体分泌识别多种分枝杆菌抗原的IgG和IgM,这些抗体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强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包括加速吞噬体融合,促进免疫调节抗原的清除,并通过其调节炎症的能力影响分枝杆菌感染的结果[28-29]。抗体识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Nimmerjahn和Ravetch[30]发现抗体可以直接识别受感染细胞上的抗原,与可溶性细菌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通过胞饮作用/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继而激活抗体的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Fc段变构发挥免疫抗菌活性。Fc受体(Fc receptor,FcR)与结核病的免疫调节有关,缺乏激活FcR的小鼠表现出增强的免疫病理损伤和细菌负荷增加,而缺乏抑制性FcR的小鼠则减少了免疫病理损伤[31]。同样,高亲和力FcγRI的高表达和低亲和力FcγRIIIb的丢失与结核病的加重有关[32-33]。抗体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的强度来影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结果。如某些抗体(如IgM)可以通过激活补体表现出促炎特性,而其他抗体(如IgG)则可以表现出促炎或抗炎特性,具体结果取决于抗原和FcR受体参与的情况[34]。另外,对MVA85A疫苗试验的分析显示,Ag85A特异性IgG滴度升高被确定为降低结核病风险的相关因素,这表明抗体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35]。动物实验亦证实,B细胞的耗竭可导致病变细菌负荷增加[36]。Joosten等[37]分析了处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疾病不同阶段的患者外周血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B细胞数量减少,剩余的B细胞免疫球蛋白生成功能受损,并且与LTBI者相比,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损伤更为突出。
三、诱发LTBI再活动的影响因素
(一)宿主因素
诱导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宿主和细菌这2个方面,其中宿主免疫状态的改变是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最直接的原因。而多种疾病状态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放化疗进行治疗的风湿免疫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透析和实体器官或骨髓移植者等。这些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有较高的LTBI 再活动风险,且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易播散,病情危重。
1.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arries等[38]研究表明,HIV感染者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16~27倍。HIV主要攻击人体的CD4+T细胞,导致其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功能下降甚至缺失,从而导致机体病灶内处于休眠状态的结核分枝杆菌复燃或机体再次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形成新的感染灶,同时也可通过初染而迅速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随着HIV感染者CD4+T 细胞数量和功能不断下降,机体免疫系统更加无法控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和播散,加快了新感染者和LTBI者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进程[39]。
2. 其他免疫受损人群:很多疾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和控制疾病进展,如风湿免疫病、肿瘤、器官移植、炎症性肠病患者等。这部分人群由于疾病本身或相关的治疗导致免疫抑制,相比于一般人群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升高。抗TNF-α的免疫治疗在这类人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治疗会导致由TNF-α介导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募集障碍而不能形成肉芽肿[40],下调巨噬细胞中的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其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41],损伤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功能[42]。此外,抗TNF-α治疗还会导致通过产生颗粒溶素杀死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的CD8+T细胞在治疗中的缺失[43]。因此,接受抗TNF-α治疗的患者极易导致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或结核病的复发。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结核病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44]。糖尿病不仅会增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概率[45]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风险[46],并且会增加结核病患者治疗期间复发、多耐药及死亡的风险[47]。Dooley和Chaisson[48]研究证实,在糖尿病患者中,抑制结核分枝杆菌增殖所必需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如IFN-γ)被削弱,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IFN-γ水平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LTBI者,抗原特异的Th1和Th17型细胞因子,如IL-1、IL-18和IL-10总体水平减少。因此,糖尿病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细胞因子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感染不易被控制,这可能是此类人群活动性结核病高发的免疫机制[49]。
(二)细菌因素
除了宿主,细菌也是决定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和数量在其致病过程中至关重要。结核分枝杆菌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虽然无毒株和有毒株均可进入吞噬细胞,但只有有毒株才具有对抗吞噬细胞杀灭并在吞噬细胞中存活和复制的特性。
1. 毒力基因:毒力基因的表达是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的第一步,如表达Mig基因的分枝杆菌菌株可明显增强抵抗巨噬细胞的能力[50],nuoG基因可通过NADH-1复合体的酶活性发挥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和促进分枝杆菌毒力的功能[51],Mtbici基因编码的异柠檬酸裂解酶和RpoV基因编码的分枝菌酸环丙烷合酶是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中持续感染的关键毒力因子[52-5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宿主时,这些毒力基因在有毒株中表达,将其剔除或突变后可灭活或降低有毒株的毒力。
2.毒力相关因子: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上的脂甘露聚糖(lipomannan,LM)和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ipoarabinomannan,LAM)也是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的主要毒力相关因子,LM可以破坏机体的抗结核免疫,使其向非保护性免疫应答转变,同时LAM可以通过结合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54]。再者,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和抗原85复合物(Ag85)等,在巨噬细胞的黏附、侵袭、细胞溶解和逃避细胞溶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结核病发病相关的重要毒力因子[55]。可疑的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因子还有很多,包括侵袭性蛋白、溶血素、细胞毒素、热休克蛋白、硫酯等。这些分枝杆菌毒力因子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导致组织的破坏及疾病的发生。
3.调控巨噬细胞凋亡: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吞噬细胞只有发生凋亡后才可杀死寄生于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并激活邻近未感染的吞噬细胞,进一步增强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伤能力。结核分枝杆菌调控巨噬细胞凋亡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强、弱毒株对宿主细胞调控机制不同,其感染巨噬细胞的结局也大相径庭。Spira等[56]应用结核分枝杆菌强毒株H37Rv和弱毒株H37Ra同时感染人肺泡巨噬细胞,发现弱毒株比强毒株可诱导细胞发生更多的凋亡;同时应用微阵列技术检测不同毒力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巨噬细胞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一系列促凋亡基因在强毒株感染细胞后表达下调。
除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在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也至关重要。面对大量细菌,机体将无法控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增殖、播散。Rich[57]的研究证明,在同一例患者中,大的病变倾向于发展而小的病变则受到限制,转移性病变与原发性病变的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性病变通常是局限性的,细菌生长可受到控制也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机体由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机制复杂,结核分枝杆菌可长期以休眠状态存活于宿主体内,也能被重新激活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感染的结局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其中宿主免疫状态的改变是打破平衡的始动因素,研究宿主免疫机制,关注诱发结核活动的危险因素,预测结核活动风险,进而对高风险人群实施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对于降低结核病发病率意义重大。此外,通过深入理解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免疫功能特征,亦有助于寻找预测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