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列车医疗队跨国救援老挝车祸伤员的转运护理
2020-02-12范杰梅倪娟许晓惠苗素琴傅点苏义徐晓莉
范杰梅,倪娟,许晓惠,苗素琴,傅点,苏义,徐晓莉
(东部战区总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南京 210006)
2019年8月19日,老挝琅勃拉邦一辆载有40多名中国游客的客车发生严重事故,在行驶下坡途中突现刹车故障,翻车坠谷,导致31人受伤。此时,正在参加“中国-老挝军队‘和平列车-2019’人道主义医学救援联合演训暨医疗服务活动”的医疗队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援。现将伤员救治转运过程中的护理措施与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伤员情况 经过当地救护人员紧急搜救,31名伤员被送至当地医院救治,其中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79岁;有8名病情较重,其中有2名病情危急已在当地医院行“腹膜后血肿清除术、脾脏切除术”;其余均为骨折伤员,病情相对稳定。
1.2 医疗资源 当地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医院常规开展的检查项目有B超、X线、CT,可用于诊断骨折、胸腹腔出血等;没有储备血制品,伤员输血需要从万象紧急筹备并通过飞机运送至琅勃拉邦;外科医生少,外科手术主要以止血、清创术为主,从未开展过骨折内固定术;药物储备量少且品种单一,如抗生素只有“头孢呋辛”。另外,本次医疗队自身携带的医疗物资在前期演训活动中已经消耗部分,所剩医疗物资不能满足紧急救援的需求。因此,救治任务所需医疗物质主要依靠当地医院的紧急筹措。
1.3 伤员的救治 老挝当地医疗资源极为有限,且气候炎热,对部分重伤员的治疗十分不利。医疗队根据医疗救援中的损伤控制原则[1],决定将轻伤员就地治疗,重伤员及需进一步手术的骨折伤员优先转运至万象103医院。到达103医院后,医疗队成员立即对伤员进行病情监护和健康检查,并组织专家会诊、制订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2名行“腹膜后血肿清除术”和“脾脏切除术”重伤员的病情出现进一步恶化趋势。经医疗队成员与老方医疗人员共同会诊后,决定将2名病情恶化伤员及2名骨折需进一步治疗伤员乘八一改装直升机转运至国内920医院继续治疗。
2 护理工作的实施
2.1 空中转运前的护理工作 转运工作由2名医生和1名护士负责组织实施。(1)护理物资准备:转运前根据4名伤员的病情制订转运预案,重点标注伤员现存主要问题及影响转运的因素,遵循个体化原则配备每个伤员转运时所需的医疗物品;提前对转运飞机客舱内的医疗设备进行护理隐患排查,如对氧气瓶容量、充氧日期进行核查,检测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心电监护仪是否能正常运转等。(2)伤员交接:交接伤员时,护士随转运医生查看伤员伤情,护士负责建立护理文书,内容包括伤员的伤情、基本信息和亲属受伤情况;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客舱会发生摇晃,每名伤员转运前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避免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无法及时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延误治疗时机。(3)心理疏导:护士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其情绪波动过大,重点关注此次车祸有亲属受伤的转运伤员,并将伤员心理状态与医生进一步沟通。(4)医患沟通:因飞行过程中客舱内噪声较大,医患沟通主要依靠事先准备的标有“疼痛”、“口渴”、“恶心”等标牌,必要时采用书写交流的方式,直升机起飞前需对伤员交代清楚。
2.2 空中转运中的护理工作 (1)伤员固定:将2名重伤员的担架使用担架固定装置固定;2名伤情平稳的下肢骨折伤员的担架安置在座位附近,并用绳子固定担架,防止滑动;核对转运人数、检查每位伤员的管道是否妥善固定、监测伤员生命体征、调整液体输注速度、给予重伤员氧气吸入、查看骨折肢体摆放是否得当。(2)空中护理:首先,因飞行噪声较大,易引起伤员出现躁动,因此需为伤员佩戴好防噪声耳机;其次,由于飞机起飞前天气炎热,伤员衣物较单薄,随着飞行高度攀升,且直升机机舱内风较大,伤员体感温度下降明显,所以应及时帮助伤员采取保暖措施;最后,需关注飞行高度变化对伤员脉氧值的影响,此次1名伤员在飞机攀升过程中出现脉氧值下降8%左右,同时主诉胸闷症状,因此,空中伴随保障的护士应时刻警惕伤员的脉氧变化。
2.3 空中转运到达后的护理工作 在飞机顺利着陆后,护士需再次检查伤员的生命体征、管道和液体通路,随后协助医生安排好伤员出舱。到达医院后,按伤情轻重,先安置重伤员再安置轻伤员进入专科诊治。转运护士负责向伤员和伤员家属告知转运工作安全顺利,重点关注转运前出现情绪波动的伤员。
3 讨论
3.1 伤员后送与分流的规范性 事故发生后,幸存伤员需第一时间被送到当地各个医院救治。由于当地医疗资源有限,不具备对重伤员及骨折伤员进行处理的医疗条件和水平,故需进一步医疗后送,但无论是琅勃拉邦还是万象的医疗资源均有限,所有伤员均希望转到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如何将伤员及时、有效、科学地分流是现场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分类后送的原则并合理评估运力以及103医院的收治力量后,第一批转运的人员确定为腹部手术术后和开放性骨折的伤员,电话征求家属同意,同时做好未转运伤员的病情评估,指导下一步治疗。
3.2 转运工具选择的时效性 事故救援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批量伤员紧急救治的基本要求就是时效性,在事故救援时应快速展开救治并将需要后送伤员快速后送。转运的方式有汽车、火车、船泊、飞机等,选用何种转运方式和路线,需根据转运的距离、转运的时间、伤员的病情、转运工具可提供的救治支持等合理选择,并提前进行申请和准备,为快速后送打好基础。
3.3 救援人员组成的合理性 紧急救援时间紧、任务重,人员数量越少有利于快速集结和抵达,但人数过少又不能满足救援任务,且救援的突发状况较多,伤情复杂、多样,因此,抽组哪个科室医生、护士、后勤保障人员以及人员数量至关重要。此次救援抽组由10人组成,优先抽组具有非战争军事卫勤实战经验队员[2],分别为1名领队负责总指挥和协调,1名药剂师负责物资的调配和管理,6名骨科、胸外科、急救医学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负责伤员的救治,2名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和心理疏导。目前,事故中所有的中方伤员已全部转运回国,部分伤员已痊愈出院。我们将对此次跨国事故救援的做法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野战医疗所护理队伍的培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