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打动中国观众的翻拍片
2020-02-11纪文彬
纪文彬
1月3日,电影《误杀》宣布密钥延期一个月,影片将延长上映至2月12日,挺进2020春节档。截至1月9日,《误杀》票房已突破9.9亿元,暂列贺岁档票房冠军。
翻拍电影难出佳作已成行业共识,《误杀》还是导演柯汶利的首部院线电影,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实属惊喜。这部由陈思诚监制,肖央、谭卓、陈冲等人主演的电影,翻拍自印度票房口碑佳作《误杀瞒天记》,影片用犯罪悬疑的强类型手法,探讨家庭、教育、法律、社会等话题。
以情动人的类型片
“故事主要围绕父亲如何保护家人展开,他做这些是源于对家人的爱。”柯汶利表示《误杀》外表是懸疑犯罪片,讲述父亲为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但内核是家庭片。
时间倒回2019年4月2日,柯汶利和陈思诚第一次搭档拍摄的网剧《唐人街探案》在曼谷杀青,随后陈思诚把《误杀》的剧本递给柯汶利。当时,柯汶利并未看过原版电影,他只是单纯感觉情节有趣、父爱打动人心。加之自己父亲刚去世不久,柯汶利希望能拍一部与父爱相关的电影。
影片情节主要通过李维杰、阿玉、拉韫三个角色推进,在柯汶利看来,为人父母,三人在捍卫自己孩子时,立场虽不一样,但出发点都是爱,角色有一定共性。许多观众称赞影片中父爱感人,哪怕是反派拉韫的母爱也令人百感交集。
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改编
中国版《误杀》故事发生在泰国不知名小镇,影片由中泰演员共同出演。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讲述中国家庭故事,是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面临的一大难点。为此,片中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民俗风情,从红白喜事随份子钱,到全片高潮处警察挖村民祖坟寻找素察尸体,引发全村人暴乱等细节中均有体现。此外,印度原版中贴合当地人习俗的法事大会也改成中国观众更能接受的泰拳比赛。
柯汶利的马来西亚华人身份使他更容易将片中中国家庭落地泰国小镇。“作为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对祖辈与不同族裔人们的相处模式耳濡目染,所以我知道如何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与别人沟通。”另外,柯汶利对同为南亚国家的泰国比较熟悉,“选什么样的景比较合适、怎么样拍更能体现南亚气质,我都比较清楚。”
与此同时,影片主题也做了调整,从原先的一家人如何瞒天过海,变成重点探讨“误杀”。因为在柯汶利看来,“世界上,很多人都‘误杀过别人”。陈思诚也表示,“不要因为一件事就轻易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社会话题的深入探索
《误杀》在翻拍过程中,除了突出家庭亲情、细节本土化,还对原版进行再度创作,聚焦教育这一社会话题。阿玉与拉韫对峙时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这句台词引发观众讨论。
柯汶利介绍,李维杰和拉韫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差别很大。拉韫对儿子溺爱多于鞭策,在儿子打伤同学时,她会出巨资息事宁人。反观李维杰与女儿,虽然父女之间有矛盾,但他愿意和女儿坦诚交流。两家父母在“误杀”事件中也受到教育,最终互相忏悔,心灵得到释放。
除教育话题,本片还展示了执法者暴力压迫、议员选举的利益勾结、校园暴力、平民暴乱等社会问题,但这些内容点到为止。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本片“犯罪部分的处理方式较柔和,符合国人审美。作为院线电影,人物形象刻画饱满,犯罪情节设计缜密,观众有所回味”。
专家说《误杀》
章柏青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荣誉会长、当代影视研究中心主任:为什么那么多翻拍、重拍影片不成功?原因是没有在意识层面再创造。本片根据原有故事,进行本土化创新,这种改编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许柏林 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 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情节紧张悬疑,而是将类型片中的情感因素提炼出来。中国院线电影想要提升影片内涵,提升社会意义的丰满度,一定要插入情感。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本片翻拍自印度电影,故事背景发生在泰国,但本土化气息浓郁,因为它将中国人的亲情、父子情、友情等代入其中。让我们关注到更深刻、更复杂的人性世界。
康丽雯 八一厂编剧、电影评论家:影片成功之处就是用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力量支撑起这个故事,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让类型片更饱满。
王纯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主任:导演利用架设在有钱人和没钱人,强权和暴力之间的敏感点做文章,抓住了观众容易接受的情感点,自然地表达了世界的真面貌,让影片格局更大。
支菲娜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本片站在底层视角,体现出平民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目前国内主流观影人群是二线城市20-29岁的观众,这样的底层视角,比较吸引主流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