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陈氏太极拳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2-11刘子楷
程 峰 刘子楷
(1.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 河南 焦作,454000;2.沁阳市永威中学 河南 沁阳,454550)
陈氏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阴阳之理,结合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融众家拳术于一炉,创编的具有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为特点,集技击、强体、健身为一体,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武术拳种。陈氏太极拳享有盛誉,为焦作市、河南省乃至国家所重视。近些年来,陈氏太极拳依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文化部、外交部、国家汉办等政府机构,通过驻外领事馆、中资企业等驻外机构向国外推广陈氏太极拳,又有国内高校如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积极推广陈氏太极拳,再加上国内众多的陈氏太极拳培训机构,使得陈氏太极拳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发源地争议不停、竞技优势不足、重技巧轻内涵等等。为调查温县陈氏太极拳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数次到温县进行调研考察,现草拟此文,求教于学术界。
1.现存的问题
1.1 发源地争议不停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史上曾有诸多说法,比如唐许宣平、李道子创拳说,张三丰创拳说,明初陈卜创拳说,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说,清乾隆年间王宗岳创拳说等等。而至2007年, 中国武术协会曾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似乎是为太极拳发源地的争论画上了句号。然而,关于太极拳发源地的争论依然不休。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明末清初李仲、李岩、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学术界以博爱唐村发现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李氏家谱》来讨论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太极拳的发源地,指出以李仲、李岩、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家沟为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1]。而福建邵武也曾以“张三丰太极拳”为名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 虽未成功, 然而此说还有相当的市场,对陈氏太极拳的发展也是一种挑战。此外,针对陈氏太极拳的起源问题,还曾对簿公堂。2004年夏,沁阳梅花拳师张杰发文指责温县赵堡镇“和式太极拳”传人和有禄“欺师灭祖, 投降陈氏”。实际上, 该文本质上就是挑战陈氏太极拳的权威,否定和氏太极拳源于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事实。和有禄以侵犯名誉罪将张杰告到法院,最终,梅花拳师张杰败诉。刊发张杰文章的《武当》杂志社以及张杰被判决道歉并予以赔偿。虽然陈氏太极拳以胜利告终,但也说明陈氏太极拳起源地的地位并不牢固。正如赵丙祥先生所言,其背后“涉及到市场利益之争,但这种经济最大化逻辑却不能解释整个事件”,太极拳的“正宗之争中显露出来的是意识形态,以及它们彼此间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关联性”[2]。简而言之,太极拳起源地纷争的原因就在于太极拳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意识形态”严重搅扰了陈氏太极拳独尊的地位。尽管国家、省、市曾大力投资,以发展太极旅游文化产业,也推出一系列以太极拳为主题的活动来扩大陈家沟的影响力,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配套设施仍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陈氏太极拳的历史遗迹保护、史料收集整理等方面仍然不够。目前,虽然关于陈氏太极拳的书籍出版较多,但几乎都是互相抄录,没有新文献、没有新见解,更没有理论上的探讨与提升。陈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研究者多数非拳师,只能从源流、发展等角度研究太极拳文化,陈氏太极拳的内涵需要深通太极拳的拳师来阐述,然而,一个客观的现实是诸多太极拳拳师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又限制了陈氏太极拳的内涵阐述。这也影响了陈家沟太极拳的发源地的地位强化。
1.2 竞技优势不足
当我们翻看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为其历史上出现的众多武艺超群的拳师啧啧称叹时,乡野村民也津津乐道陈氏先祖的英雄事迹。太极拳的迷人之处就是体现了东方人“以柔克刚、巧破千斤”的智慧,这种技击特色和实战技巧,符合中国人的体质和哲学思想。杨露禅在北京传拳,打败各路高手,名震武林,从而赢得清代皇亲贵胄的青睐,并被邀请到军营做武术教练。陈申如、陈恂为“双英破敌”。陈继夏一指推磨。年届耄耋的陈公兆独力斗雄牛。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近些年,陈氏太极拳在竞技上屡屡惨败。2017年4月,徐晓东与太极拳师魏雷之战,以魏雷失败而告终,当时,魏雷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习练的太极拳不行,而是借口自己鞋滑。2018年,太极拳师魏雷又与中国大摆拳王知亮对决,王知亮用自己独具特色的大摆拳猛攻,魏雷虽积极防守但还是被王知亮的大摆拳击倒。在对抗中,王知亮处于明显的优势,而魏雷一直在抱头防守,最后魏雷惨败。比赛结束后,记者采访魏雷。魏雷承认太极拳只适合健身,不是为打斗而生存。
魏雷的失败,反映的是现代太极拳,以及陈氏太极拳偏重健身、忽视技击的倾向。人们习武练武、强身健体不是最终目的,其防身攻击才是终极目标。尽管现在是和平年代,搏击显得不太重要。然而,想要提振陈氏太极拳的影响力,就必须在搏击比赛中一展雄风,将先辈们曾经在舞台搏击上的成就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仅仅作为一项健身的活动,是值得思考的。实际上,陈氏太极拳创编伊始,技击性是其重要特征,只不过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强调全民健身的宗旨,将太极拳的技击性大大削弱,致使太极拳具有了更多的健身功能和表演效果。
1.3 重技巧轻内涵
魏雷的失败,就是如今陈氏太极拳重技巧轻内涵的结果。有人总结魏雷失败的原因:一是败在练拳理念上。太极拳最为关键的是气沉丹田。二是败在练拳时间上。三是败在体力上。四是败在笨上。五是败在拳架上。
太极拳刚柔相济、互相转化、上下相通,阴阳不离,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行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浑然一体。太极拳还有句俗话: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陈氏太极拳的先辈都是从儿时开始练拳,每天勤学苦练,数十年不曾间断。每天都要将太极拳套路练上数十遍。经过这样的刻苦练习,在技巧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陈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论述太极拳时写道:“气动由肾而生, 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 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中极穴一名气原, 在关元下一寸, 脐下四寸, 膀胱之募, 足三阴任脉之会, 气海一名脖胦, 一名下盲, 脐下一寸, 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人言气归丹田亦非无本。总之, 任说千言万语, 举莫若清心寡欲, 培其本源以养元气, 本身强壮, 打拳自胜人一筹。”[3]现在传拳人并没有深刻领会陈王廷、陈长兴、陈鑫总结的练拳经验。
1.4 缺乏凝聚力
陈家沟太极拳大师空巢,缺乏核心,缺乏凝聚力;拳师水平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现象严重。目前,温县陈家沟拳师流失严重,一些知名拳师纷纷在外省市开设武馆或武术学校,甚至赴国外传拳,致使陈家沟的大师呈“空巢”现象,从而使陈家沟缺乏核心,缺乏凝聚力,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类似少林拳的传播模式,将练拳者吸引到少林寺及其周边地区(如登封市)练拳的状况。再则,陈氏太极拳缺乏高水平的拳师。可能源于陈氏太极拳发展较快,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拳师,但拳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样情况下,一些人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懂得一些招式后就开始招徒授拳,根本就没有掌握和理解太极文化,因而拳师水平参差不齐,鱼目混珠。而且,拳师传拳目的不纯,以盈利为目的,而非弘扬太极拳文化,甚至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相互打压,致使乱象丛生。
1.5 缺乏统一的标准
太极拳传承缺乏统一的标准,追求“标新立异”,流派“纷呈”,门派之间缺乏交流和促进, 也使得练拳者无所适从。
陈氏太极拳在创编时,曾有基本的动作、套路,如陈王廷、陈有本、陈长兴等人都创编有基本的套路,若是按照陈氏太极拳前辈所创编的套路传拳,按照统一的套路、动作来传播陈氏太极拳的精髓和精华,必将使陈氏太极拳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的期望。然而,目前,在陈氏太极拳的传授过程中,追求“标新立异”,有的仅仅改动几个动作,调整几个招式,就宣称形成一个流派,就要开门收徒。陈氏太极拳的传授市场没有规范化和统一化,外地学员只能依靠广告以及拳师的名气来选择武馆。
总之,虽然目前,温县、焦作,乃至国内外,陈氏太极拳武术馆众多,但鱼龙混杂,优劣难以辨别。有些拳师,本身就不合格,并没有从理论到技巧掌握陈氏太极拳,只会几个套路,自吹自擂,绑着名师,大势宣传,滥竽充数,没有考取段位,有损陈氏太极拳的形象。整体上来说,陈氏太极拳的培训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拳师素质参差不齐,恶性竞争。还有一些传统的观念掺杂其中,比如传内不传外,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愿倾囊相授等等。如果想让陈氏太极拳的培训业务遍布全世界,就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服务业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陈氏太极拳进一步壮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对策与建议
2.1 做好陈氏太极拳发源地的宣传工作
尽管太极拳起源有多种观点,然而多数并不能坐实。乔凤杰先生曾谈到,“在传统武术家们看来, 所有的武术拳种的出现,都是也必须是得道的武术家的智慧表现, 而绝不是某个聪明的武术家的人为造作”[4]。用乔先生的观点来看陈氏太极拳的产生,就可一锤定音。陈王廷总结前人的经验理论,最终形成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陈家沟陈氏乃至习练太极拳的一代代拳师努力的结果。
因此,要做好陈氏太极拳发源地的宣传工作,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而彻底地普查陈氏太极拳遗迹遗物,比如拳谱、账本、地契、墓志、文集、墓葬等,深层次挖掘太极拳的理论及其内涵,扎实做好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地研究工作,正本清源,排除其他观点,扩大太极故里陈家沟的影响力。再者,以陈氏太极拳为平台,聚拢德才兼备、武术超群的陈氏太极拳师,重整各方资源,优化组合,加强与其他太极拳流派的交流与合作,以突出陈氏太极拳的独尊地位。招商引资,投资陈家沟,完善配套设施,形成太极拳文化产业链。游客来了,能够深刻感受太极拳文化。求学者,能够学到真本事。造福国家、造福焦作、造福温县。
2.2 加强管理,制定规范标准,统一动作、招式,使陈氏太极拳的传授和管理有章可循。
一是统一陈氏太极拳动作、套路及其名称,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编制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基本套路,颁行全国,以此作为全民练习的标准及比赛使用的规范,便于授业与管理,从而有利于陈氏太极拳的传播和习练。二是加强行业管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2017年,温县人民政府曾出台《温县太极拳武术行业管理服务办法(试行)》(温政文[2017]21号), 来规范温县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武术馆校关于太极拳的相关业务服务,几乎是面面俱到,但这仅能规范温县以及愿意按照本办法行事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主管部门出台全国性的太极拳武术行业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太极拳段位考试、拳师认证制度、太极拳培训标准体系,制定对太极拳培训机构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办法,有效规范陈氏太极拳的培训市场,杜绝不合格的拳师出任培训导师,驱逐不良的培训机构。这些应是陈氏太极拳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太极拳著作的翻译也要制定标准,统一名称,以便在国外传播太极拳。
2.3 加强拳师培养及其队伍建设
陈氏太极拳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市场广阔,陈氏太极拳武馆、陈氏太极拳健身馆、陈式太极养生馆、陈式太极会馆、陈氏太极拳武校等等,从民间太极拳组织到高校内成立太极拳学院,从私营企业培训高级管理员到海外太极拳培训市场的开拓,这些为太极拳拳师的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培养一批批太极拳拳师。但目前太极拳拳师现存状况依然是需求大于供给。太极拳的训练时间和技能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太极拳训练时间的长短影响其技能水平的高低。陈氏太极拳亦是如此,并且对训练时间颇为讲究。陈氏太极拳先辈有俗语:“三年一小成, 十年一大成”“太极十年不出门”。再加上内功的训练,一个合格的拳师, 至少需要数十年的勤学苦练, 方能有所担当。目前, 陈氏太极拳师中有着较高地位的仍然是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 至今无人能超越。加强陈氏太极拳拳师的培养,对拳师进行有效的管理,积极鼓励并创造有效条件以提高陈氏太极拳拳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定期举办培训和比赛。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梯队式的师资队伍,以防人才断层。
2.4 武文并举,提高习练者的素质
陈氏太极拳自陈王廷至陈氏家族十四世,经过大天王、二天王、陈继夏、陈敬伯、陈有本、陈长兴等人将练拳的经验汇编成完整的陈氏太极拳理论,陈氏太极拳从技巧到理论日臻完善。十六世武术大师陈鑫将过去的口传心授整理成文字。他阐述陈氏太极拳理论,著书立说,有《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等太极拳著作。陈鑫可谓文武兼修,一代宗师。现在的陈氏太极拳培训机构、武馆、武校仅仅重视技巧的训练,而无理论的传授,也没有武德的培养。因此,在陈氏太极拳的培训中,要强化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培养道德,使每一位习练者能够深刻领悟太极拳的内涵,增强太极拳习练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掘陈氏太极拳中的礼仪,培养练拳者敬畏心。“欲达到太极玄妙界,绝非手头功夫精强而能,非胸襟博大、虚怀若谷者不可”。这是陈氏太极拳培养传承人必须秉持的理念。
除此之外,建立并完善陈氏太极拳谱系,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传承谱系,严格按照陈氏太极拳的理论和技巧传授陈氏太极拳,以避免假冒拳师以名欺世。
3.结论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裕,人民从过去追求吃得饱穿得暖,到需求身体健康,过上有质量的生活,体育锻炼俨然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又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深受大众青睐。除了国家的支持之外,又有地方的支持。我们只有将目前陈氏太极拳存在的问题给予系统解决,才能实现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的目标,陈家沟甚至焦作市也才能成为国内外太极拳人才培养的基地、文化传承的圣地、康体养生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