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困境及路径探究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思想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一直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早在2006 年就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自此,面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加强提升已经迈出了坚定步伐。

一、新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背景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得到国家一系列政策上的支撑。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对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强调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对加强包括辅导员队伍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2017 年9 月,教育部公布了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 号)以下简称“教育部43 号令”),“教育部43 号令”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身份定位、专业培训要求和发展通道进行进一步明确,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配备选聘的相关要求,从而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

2、新时代背景下,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根据“教育部43 号令”的相关要求,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旨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这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教育部43 号令”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应当在自我管理方面、引导学生方面、学习提升方面具有相关的能力,通过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能力。

新时代,在校大学生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00 后”大学生成为新生主力军并逐渐在高校中占多数比例。“00 后”大学生呈现出主体意识较强、具有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突出等特点,但也存在着过度理性和过度务实等特征,而这一代大学生还将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如何才能让这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到知识、本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使命感,这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

二、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1、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

“教育部43 号令”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需要对基层团支部和班级进行党团建设,开展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应对,能够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个人可以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等。因此,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涵盖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多个学科,需要对国家的政策法规、社会热点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在职的辅导员受时间、精力和复杂的工作内容影响,没有时间沉下心研究学生问题背后的理论学科知识,因此,学科专业知识较为匮乏。

2、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经验”转换“科学”能力较弱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在职的辅导员中并非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背景,专业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在开展工作时难免会依靠以往总结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特点也在发生变化,以目前在校学生为例,“00 后”大学生与“90 后”大学生的学生特点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教育引导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难以较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开展工作。同时,受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影响,辅导员在“经验”转换成“科学”方面能力不足,只有将经验总结成知识,知识才能上升为科学。因此,“经验”缺乏科学理论依据,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支撑。

3、忙于“事务性”工作,职业认同感不高

对于高校来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离不开辅导员,辅导员是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组成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为辅导员的主要任务,而随着国家教育改革,高校不断扩大招生比例,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难度,难免会被事务性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经常“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眼睛一闭提高警惕”,导致辅导员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对职业认同感产生偏差。

4、社会认可度不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为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但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部分群体对辅导员的定位不准确,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界限不能够得到明确划分,经常成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典型形象代表。在学校中,经常出现辅导员被各种部门当作“勤务兵”使用的现象,存在着部分群体对辅导员群体的误解,对辅导员的身份和工作存在误解,经常将辅导员当作纯粹的行政人员。辅导员在学校的教学任务中,往往也只是兼任形势政策课、大学生涯导论课等课程教学,结合辅导员的实践优势或学科特长开展的通识类课程较少,承担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类课程教学较少,辅导员无法在教学环节中发挥其应有的教师功能,不利于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

5、政策导向有一定片面性,缺乏职业归属感

目前,高校在进行辅导员选聘时对其学历学位具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学位要求相较于专业任课教师门槛稍低一些,部分应聘者为了能够留任高校工作,将辅导员这项职业列为职业选择的首选者;其次,高校为了保证辅导员的发展质量和路径,制定了诸如“任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可以转岗至其他岗位”等政策,鼓励辅导员任职期间认真开展工作,为辅导员的出路和发展提供更多选择。这项政策本是激励辅导员在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但是部分辅导员将这项工作视为“跳板”,在工作过程中,不能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在岗位上熬期限、熬资历,当工作任期满时寻求合适机会转岗到其他岗位,缺乏职业归属感。

6、各类培训平台丰富,但实操性培训较少

为了更好地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教育部、各省份和各高校每年多次举行辅导员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包括辅导员暑期研修班、高校辅导员校际交流活动、专项能力提升、辅导员岗前培训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辅导员老师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学习了工作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在与其他院校辅导员进行工作交流的过程中也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来说,参加各类培训平台提供的各项培训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快的获得开展辅导员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无论对于新入职辅导员还是自身辅导员,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具有实操性的技能学习。但是,目前的研修班或专题培训大多是以讲座形式为主,培训内容也大多为理论知识,具有实操性的培训较少,不利于辅导员学习、掌握具有实操性的工作技能。

三、新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1、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

根据“教育部43 号令”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定位,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主要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 个方面的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开展的根本任务,学校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对辅导员的工作保护,为辅导员的工作明确工作界限,保障辅导员的工作软环境,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安排辅导员从事非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以此保障辅导员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开展育人工作,从而提升辅导员的教育引导能力;除了改善辅导员工作的软环境之外,还要对辅导员工作的硬环境进行进一步加强。目前各高校积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200”扩充辅导员队伍,通过招聘兼职辅导员等形式改善辅导员队伍结构,这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辅导员人数增多后,工作场地和工作环境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或者开展思想引导工作时,没有较为隐蔽的谈话空间,使谈话效果和育人效果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为了保障育人工作的效果,需要对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这有利于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个人职业能力。

2、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身份,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同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样的身份必须在高校内进行明确,并形成统一认识;建立健全辅导员选聘机制,在选聘过程中,加强对应聘者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方面的考核,选拔一批真正热爱辅导员工作,渴望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把好入门关,减少或避免出现将辅导员工作视为转岗媒介的情况发生;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中,按照辅导员职责内容和职业能力等级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同时增加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反馈机制,以此督促辅导员根据学生需求和建议完善个人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升个人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薪资待遇,完善辅导员的薪资激励政策,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结合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成效对辅导员进行薪资方面的激励,从而让辅导员感受到劳有所得,付出和收入比例更为和谐,以此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充分挖掘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工作成效显著的辅导员典型事迹,并进行宣传报道,一方面帮助其他辅导员学习其典型做法和经验,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3、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学习能力,加快“经验”转化成果

“教育部43 号令”中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这些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开展有时效性、科学化、系统性的育人工作;要建立健全不同层次辅导员的激励和督促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结构不同的情况,为辅导员设立不同层次的激励机制和督促机制,激发辅导员自身的学习动力,例如,对于工作时间短、资历浅的年轻辅导员应当注重督促其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对于工作时间长,资历深的资深辅导员应当注重督促其将宝贵的“经验”转化为理论化成果,并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开展科学研究,将经验转化为成果既是辅导员开展科学化、系统化工作的保证,同时也是辅导员从事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4、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开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

早在2007 年,教育部就已经开始设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首批设立高校有21 所,后来各省份和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辅导员研修基地或辅导员发展中心,接下来应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省级、校级的三级培养机制,完善平台建设,从而更好地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帮助;在开展辅导员相关的培训活动时,应当注重对授课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在授课内容中应当注重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分析、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辅导员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高校应当依托教育部相关计划、项目,分类别、分层次搭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平台;进一步为辅导员搭建外出交流的平台,目前辅导员的外出交流大多集中于各高校间的辅导员工作交流,真正到国外高校进行工作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接下来应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到国外知名到校交流的机制,以此开拓辅导员的眼界,为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激发辅导员的学习提升动力,更好地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5、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开展新时代育人工作

目前,“00 后”大学生正在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流群体,这部分大学生相较于往届大学生,其思维更加活跃,对于新生事物的接收速度更快,了解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目前我国主流媒体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已经建立了官方账号,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引领和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在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辅导员要主动创新工作的平台,主动学习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的网络平台,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其次,这部分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与获得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工作的方法,要深入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学生的工作,最终达到成就学生的期望;最后,新时代大学生渴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平等对话,因此辅导员可以邀请学生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活动中来,从而实现“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中。

猜你喜欢

辅导员职业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